《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20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五、韬光养晦——周人崛起前的力量积蓄5-6
5、仁政德治的执政理念
孟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孟子曾经对对周文王的仁政德治有过这样的描述:
当初周文王治理西岐的时候,每家只缴纳收成九分之一的租税;做官的人可以世代享受俸禄;关隘和市场管理部门,只查违禁物品,而不征收赋税;湖泊山林不设禁令,可以任由老百姓任意捕猎砍伐;犯罪的人只要自己受处罚,而不连累他的家人。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是弱势群体。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使他们的生活都有保障。
降低赋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官员实行世袭制,有利于稳定统治地位,固化利益群体。由于当时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王室贵族和有功之臣,是政权的主要支撑着,实行世袭制,有利于取得他们的支持,有利于政权稳定。免收商品流通环节的各种税赋,促进了物流发展,繁荣了市场,搞活了经济,这在以农为本的社会中是了不起的创举。放开对湖泊水泽的禁令,给广大人民群众很大的自由,让人民群众更得到多的实惠;不株连无辜,体现了罚当有罪、罚必有罪、有罪当罚的原则,更显得人道。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体现了高度的社会担当和执政者的施政良知。
当然,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现在搞精准扶贫,体现了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
②丹雀衔书的政治寓意。《尚书·帝命验》里记载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说是秋末的一天,一只红色的神鸟口中叼着一封书信,飞到沣京,落到文王的窗前。书信上写着这样的内容:勤勉于事、敬天保民战胜惰怠不为、不惜民力国家就会昌盛,反之国家就会灭亡;重公义而轻私利,事业就会顺利,反之就会受到挫折,招来祸患。凡事不能自强就会邪枉,不恭敬谨慎就行事不端正;邪枉的人会被消灭废弃,而恭敬谨慎的人则会传之万世。若果以仁爱的手段取得天下,又以仁爱的手段治理天下,就可以传给百代子孙;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天下,而以仁爱治理天下,则可以传递十代子孙;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天下,而以不仁爱的手段治理天下,连一代也保不住!
实际上这是周人为了使周文王的仁政德治为世人所接受,而借神灵之口说出来,增加可信度和震慑力。
ƒ周文王的历史贡献。以上两则历史文献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文王治国理政的方略。文王是周人心目中的圣人,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代表。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施政方略,他的家风家教都已经被后世学者神圣化。当然,在他的治理下,周由一个小方国最后发展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泱泱大邦,最后翦灭了殷商,与他的科学施政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日常生活和治国理政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被他的继任者及臣属们总结提升,系统成以“德、仁、和”为核心的周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正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文王所施行的仁政德治,在中华文化发轫阶段,具有凿空的意义。

6、不问出处、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文王访贤”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宝鸡当地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地方文献有记载,地方戏曲有呈现。当然,《史记·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载,应该说是一件可信度极高、极有说服力的事件。从现在开始,我们把状态调整到叙事状态。之前之所以采取那种观点归纳阐释的叙述方式,主要是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失和笔者学识的浅陋。
那么,我们就把笔交给历史事件本身吧。
得到天意启示的狩猎行动。
说是有一次西伯侯姬昌要去狩猎。按照当时习惯,国家的重要事务都要询问“天意”。国君狩猎要动用军队,要封锁山林,要惊动地方,宗室及臣属都要随从。这么多的人要离开京师,将会形成暂时的权力真空;这么多的人外出,衣食住行耗费也不少,地方上还要接待,简直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要按照惯例,请来宫内御用巫祝,斋戒沐浴,用龟甲钻孔火烧的方法进行占卜。
从卦象上看,姬昌的这次狩猎是一次得天时、占地利的活动,将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取得好的收获。卦辞是这样说的:“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意思是说:“这次狩猎将要获得的猎物,既不是大龙,也不是小龙,既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成就王道霸业的助手。”西伯姬昌及其臣属一看,都非常高兴。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文王梦飞熊”的传说。就是说西伯侯姬昌为了振兴周国,成就王霸大业,日夜思考治国方略,并四处拜访有识之士,求贤若渴。尽管已经有散宜生、辛甲、鬻子等人前来投奔,但是总觉得还是缺少一位胸怀全局、文兴武备的通世之才。
散宜生是周国西南面、秦岭北麓浅山丘陵地带散国的首领,大散关、大散岭都是以散国而得名;辛甲是殷商王朝的官员,他屡次向殷纣王进谏治国理政之策,可是纣王亲信奸佞、荒淫残暴,根本听不进去,他感到殷商政治黑暗、前途渺茫,就在七十五岁高龄时投奔西岐周国,被姬昌任命为太史;还有鬻子,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也是后来楚国王室的祖先。他听说西伯侯姬昌礼贤下士,施行仁政,讲究仁义,民众安居乐业,就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投奔。当时鬻熊年事已高,须发皆白,当他来到西岐周国时,西伯侯姬昌亲自出城迎接,姬昌一看来了这么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心里不禁诧异,脸上便流露出惊异和疑惑之色。那鬻熊是何等之人啊,一眼就看出了姬昌的心思,就说:“如果让我去捕捉老虎,追逐麋鹿,我上了年纪,确实不能胜任;但是如果让我坐着筹划国家大事,我还是年轻有为的!就看君侯您想让我做什么了。”西伯侯见鬻熊精神矍铄、谈吐不凡,并不因为年老而冷落他,仍委以重任。
②姬昌做了个奇怪的梦。
话说西伯侯日夜思谋寻得文武通材,以振兴西岐。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天晚上,他竟然做了这么一个梦,他梦见一只长着两只翅膀、白额吊睛、五色斑斓的猛虎向他扑来,他避让不及、奔走无路,惊出一身冷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啊?难道他要遭遇什么不好的事情?他寻思着一夜未眠。
第二天就向散宜生请教,不料散宜生听后连连向他拱手致贺。他先是向西伯侯表达了关切和慰问,毕竟他受了惊吓,一夜未眠;然后表示祝贺,说道:“当年商高宗文丁一心想中兴商王朝,遍访天下名人贤士,都不满意。有一次他微服私访,探寻有才之士。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飞熊向他扑来,第二天就在傅险这个地方得到了傅说,经过交谈,认为傅说是一位才学非凡、雄才大略的有识之士,就拜他为相。傅说入主朝政,‘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缓解了各王室宗亲、国家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商王朝出现了政治开明、国泰民安、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傅说的辅佐下,文丁成为商王朝的‘中兴明主’。今天君侯您也梦见飞熊,说明很快就会有傅说这样的惊世奇才来到我们西岐,帮助君侯您成就霸业!所以我先向您贺喜!”
西伯侯姬昌听了,心里非常高兴,也非常急迫:这样的人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
ƒ磻溪河边的耄耋钓者。
这一次,他们把狩猎的地方选定在渭河南岸、秦岭北麓磻溪河一带的浅山中。当时正是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季节。山上山下桃红柳绿,松柏滴翠。蓝天白云下,鸟雀凌空翱翔;深谷密林中,溪水淙淙流淌。野兔子、雉鸡等小动物在兵士的惊扰下,惊慌失措,到处乱串。在屋子里窝了一个冬天的宗室公子们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个个兴奋异常,左奔右突,就像过节一样。猎犬追逐着山鸡,惊得公子小姐们阵阵吆喝,叫笑不断。
西伯侯来时卜了卦,心里有事,对这一切都置若罔闻。他带领一班文武大臣,一路寻访。在磻溪口的一个小山村里,听人们说最近村里来了一位怪人,总是孤来独往,一天到晚坐在磻溪边钓鱼。说是钓鱼,却从来不见他备鱼饵,更为奇怪的是那鱼钩还是直的!村里人觉得奇怪,这样怎么能钓上鱼呢?这个人是不是不会钓鱼啊?于是就有好心人告诉他,这样是钓不到鱼的——有谁见过用直钩钓鱼的?这么个直直的东西怎么能是鱼钩呢?那人却总是笑而不语。谁也没见他钓上来鱼,只见他天天坐在溪水边,拿着个杆子,“钓”他的鱼。问得急了,只有一句话:“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为锦鳞设,专钓王与侯!”然后就什么也不说了。
村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只觉得这是个怪人。你说他是在钓鱼吧,却是这么个样子,也没见他钓上来一条鱼;你说他不是在钓鱼吧,却整天坐在河边,拿着个杆子,做出钓鱼的样子。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呢?而且还说不想钓鱼,那他到底想干什么?
西伯侯听了这话,心里一阵惊喜。难道这就是那位他日思夜想的通世大才吗?这话说的非常清楚啊,就是他做事就要堂堂正正的直着来,绝不会委曲求全去争取,或者卑躬屈膝去求人;他在这里钓鱼,其实不为钓鱼,而是为了等待王侯将相啊!看来这一定是他将要得到的经世之奇才!
他几乎是一路小跑,带着散宜生、南宫适等一般文臣武将直奔磻溪河边。
远远地,就看见山崖下面的溪水边,一位须发全白的老者蓑衣蓑笠,背水席地而坐。一根长长的竹竿从他的肩上伸出来,翘向水面。竹竿顶头,一根细绳垂挂下来,飘在风中。再看那绳子下端,直直的垂着,没有钓钩,也没有钓饵,更为神奇的是,钓绳离水面还有三尺之距!老者可能是睡着了,低垂着头,一动不动,任长长的须髯在风中飘荡。
这是钓鱼吗?这分明是心有所属嘛!
西伯侯急忙上前,礼见老者。从交谈中他得知老者姓姜名尚,祖籍东海,因其祖先曾帮助大禹治水,被封在吕地,所以也姓吕。他出生时,家道已经败落,当过屠夫买过肉,开过小店卖过酒。但他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虽然一直在生意行,但却立下雄心壮志,钻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策,期望有一天建国封侯、成就一番大业。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当时殷商王朝政治腐败,终于不为所用。听说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所以就来到西岐,想一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当然,这里也是他姜姓祖先的发祥之地,他来到这里,也算是叶落归根。看能不能借祖宗的荫庇,成就大业。
经过一番交谈,西伯侯与姜尚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从姜尚对天下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对治国安邦的独到见解中,认识到这正是父亲季历所期望的经国盛邦的大贤,高兴地说:“记得我们的先君老太公曾经说过:‘只有把才能出众的人请到周国,周国才能强盛起来。’您就是这样的人吧?我们老太公期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请姜尚出山,拜为太师,尊号“太公望”,人称姜太公或吕望。
姬昌得到姜太公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就是秘密的策划,实施仁政德治,增强国力,推翻殷商王朝。
④决定周人国祚的游戏。
关于文王访贤,宝鸡民间还有个传说。
说是西伯侯姬昌访到姜太公后,请姜太公一同上车赴西岐,这时姜太公就提出了一个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要求,就是要西伯侯亲自拉车载他去西岐。否则他宁可终老山野,也不会出山。
大家都觉得姜太公这一要求简直太过分了,你一个山野老叟,落魄之人,片言未献,寸功未建,凭什么让一国之君为你驾车?真是过分至极!
但是姬昌却大度一揖,请姜太公坐好了。便亲自驾起车辕,拉着姜尚,向山下走来。众人想帮,都被西伯侯拦住了。
大家想想,姬昌贵为一国之君,平常出门,都是别人为他驾车,前呼后拥,受人礼拜,何曾受过如此委屈,做过这等粗卑之事?但他为了西岐周国的强大,居然能屈下万乘之尊,真是非常之人!可见其容人之雅量,求才之心切!这样的人不成功都不行。
人常说:胸怀有多大,平台就有多大。看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当然,政治人物都是能屈能伸,所谓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这些人生哲理,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干货,含金量极高。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所企图的,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滥施激动。
世上成大事者总能始终如一,更多的人则是未成事之时表现的谦虚谨慎、大度包容,到了功成名就之日,就目空一切,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甚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打击报复,睚眦必报,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时的刘备。做流寇打游击时,为得到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忍气吞声,落得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做了皇帝后,为了给张飞报仇,就谁的话也不听,不管不顾,大动干戈,不顾联吴抗曹的既定国策,发动夷陵之战,导致蜀国元气丧尽,复兴汉室大业从此折戟沉沙。反过来想,刘备三顾茅庐,既是实情,也是表演。
扯远了,接着说文王访贤。话说姬昌拉着车辇,想想,那时候都是笨重的木轮车,没有轴承,没有润滑油,也没有轻便的材料;他又经常不劳动,年纪也不小了;加之又是山中道路,不像现在的钓鱼台,水泥硬化、平整如镜。姬昌拉了一程,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旁边的人都急得心里冒火,可是又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他们的君侯一个人拉着车辇,亦步亦趋。忽然拉车的绳子“嘎巴”一声断了,姬昌猝不及防,扑倒在地。
这时姜太公笑着从车子上下来,扶起姬昌,说:“承蒙君侯亲自为我拉车,您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周家八百零八年江山!”姬昌一听,连忙叫人换绳子,请姜太公上车,要接着再拉,姜太公说:“此乃天意,不可强求!”
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在姜太公等人的辅佐下,一举灭商,建立周王朝。从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开始,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历经八百余年。当然,这都是后人附会,姑妄听之吧。
我国著名古典神怪小说《封神演义》里,对这件事情也有生动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个故事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姬昌礼贤下士、胸襟宽广的动人事迹,也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看来这名人可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动不动就会留下典故,留下成语,让后人传诵。
当然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以得出这么一个道理:高手在民间啊!所以也告诫后来人,一定不要鄙视乡野之人,不要忽视人民群众的智慧,要学会尊重人民,向人民学习,从人民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
现在,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已经成为风景名胜,这里有唐代的庙宇和柏树,传说姜太公钓鱼时所坐的那块石头上面,还有两道深深的跪痕,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