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9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五、韬光养晦——周人崛起前的力量积蓄1-4

五、韬光养晦——周人崛起前的力量积蓄
文王姬昌是周人心目中的圣人。无论从其个人修养、治国理政、邦国外交、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没有任何瑕疵,堪称完美典范。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强化统治的需要,也是宣传包装的结果。
实际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就会有缺点,是人就会犯错误,那种把人物无限拔高美化或者无限贬抑丑化的做法,不是说谎就是隐瞒,这好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所以古人也留下一句经典: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我无意亵渎圣人,但我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那么,我们就从文王姬昌的一个失误下笔。

1、年轻人的一次血性冲动
这件事《史记》上没有记载。
商王文丁杀死姬昌的父亲季历后,封季历的儿子姬昌为西伯侯。两年以后,商王文丁去世,帝乙继位为商王。第二年,周文王就发动了对商王朝的进攻,这是姬昌继任西伯侯第四年的事情。
这次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明了,周军大败而归。这可能是周文王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他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事件。
我们可以想象,这肯定是姬昌及其臣属们的一次蓄谋已久、部署周密的军事行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季历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商王文丁诱杀,死的不明不白,不要说当时军力强盛、国势处于上升时期的一方诸侯,就是普通老百姓,他的家人也咽不下这口气。
所以,报仇是必然的。要不然怎么对得起无辜的死者?怎么对得起周人的先祖?还让周国怎么在圈子里混?
如果同为诸侯,还有商王朝中央可以伸张正义,明辨是非,可是商王朝是周的宗主国,放眼天下,再没有谁有实力可以居间调和,向商王朝讨个公道了。
怎么办?面对强权,理是讲不通的。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兵戎相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所以从姬昌继位的那一天起,他就发誓要报杀父之仇。这是一个正常的、血性男儿的合理诉求和生理反应。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应该得到非议和指责。于是周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要向商王朝讨还血债。
其次是关于战争时机的选择。姬昌把进攻时间选在商王帝乙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他继位后的第四年,为什么不选在帝乙继位的当年?因为那时是姬昌即位的第三个年头,他自己可能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在丧期,不宜兴兵。到帝乙继位第二年,姬昌居丧已满,觉得自己地位已经稳固,而帝乙刚刚继位,立足未稳,又在丧期,所以就向商王朝发起了进攻。这次战争的意图可能很早就被商王朝侦知到了,所以毫无悬念的,周军以失败而告终。
与其说这次战争是姬昌人生之路上的一次挫折和失败,还不如说这是对他的一次历练。毕竟损失是可以控制、可以承受的。当时商王朝正在丧期,没有乘胜反攻周国,所以也就没有酿成大的祸端和严重后果。
这次失败使姬昌及其臣属们清醒地认识到,周国的实力虽然可以打败周边的戎人小国,但是面对强大的商王朝,还不足以撼动其地位,要向商王朝讨还血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从姬昌后来的作为我们可以知道,他确定了韬光养晦的既定国策,确定了区别于商王朝的以德治国的政治方略,内修国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外联诸侯、互相修好、营造环境,这就为以后周武王一举推翻商王朝奠定了基础。

2、凤鸣岐山的政治寓言
这是一件带有神话色彩的事,在多种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流传甚广。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加以叙述。
《国语·周语》里记载:“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凤凰别名)鸣于岐山”,是说在周王朝将要兴起的时候,凤凰在岐山之巅鸣叫,发生了百鸟朝凤的奇观,预示着天命吉祥。
《竹书记年》记载:“(文丁)十二年(周文王元年),有凤凰集于岐山。”时间更具体。就是说在姬昌做了周国国君的第二年(按照传统,这一年他才能有自己的年号,才算是正式继位,行使职权),凤凰出现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兆。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凤凰的出现,必定预示着有圣人的出现和盛世的诞生。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暗示。
关于凤凰。
凤凰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与“龙”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的形象不仅代表着自然物之“和”,也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和”。凤凰的五色羽毛被看成“仁、义、礼、智、信”五条伦理。《山海经·海内经》里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在古代,凤凰还用来指有德之人。老子曾经用凤凰比喻孔子。同时,凤凰也预示着吉祥。
传说黄帝即位后,自认为天下太平,想亲眼见见传说中的吉祥鸟凤凰,为此就请教天老。天老说:“凤凰出现,就预示着祥瑞。只有在太平盛世时,她才能出现。能看到凤凰一掠而过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能看到她在百鸟群里翩翩起舞,那可是千载难逢的盛事啊!”
黄帝听后很不高兴,说:“自从我继位以后,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现在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
黄帝听罢便厉兵秣马,率兵征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她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就是凤凰,也是他一直渴望看到的瑞像——百鸟朝凤。
凤鸣岐山的传说,也为宝鸡当地留下了许多地名:凤鸣镇、凤尾村、凤翔县、凤县、饮凤池等等等等,可见这个传说多么深入人心。
后来召康公在《卷阿》一诗中对这件事也有描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神奇的凤凰,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优雅的鸣叫着,为我们带来吉祥;高洁的梧桐,沐浴着初升的朝阳,茁壮地成长,为我们带来希望。那满目的葱绿啊,郁郁苍苍;那悠扬的鸣叫啊,传向远方!”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
诗中关于梧桐树的描写使我想起了我们之前引述过的《哀慕歌》,那是季历思念太伯仲雍时所作。看来周人对梧桐树也是情有独钟。这就使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
②中华民族的爱情树。
在古诗词中,梧桐树具有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庄子在《秋水》中写道:凤凰从南海起飞,到北海去,路上再累再困,再饥再渴,不是梧桐树她就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她宁可饿着也不吃一口,不是甜美的泉水就是嗓子冒烟她也不喝。
另外,梧桐树还象征忠贞的爱情。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诗句,象征刘兰芝和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候还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的寓意。
总之,鸟是吉鸟,树是祥树,树乃君子,鸟乃天意。
在姬昌继任西伯侯的时候,吉祥之鸟凤凰出现在周国的京城,在高高的山岗上,放声歌唱。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对于刚刚经历国君被杀、受到侮辱的周国君臣,意味着什么?

3、构建以“孝敬悌义”为核心的社会新风尚
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每天都要坚持探视他的父亲季历。
早晨鸡叫第一遍时他就起床,穿好衣服来到他父亲的寝室门外,问值班的服务人员:“父亲晚上睡得怎么样?一切都好吧?”服务人员说:“睡得很好,都很好。”他就非常高兴。
到了中午,他又来探视,也这样问一遍。到了傍晚,他再次来探视,还要再问一遍。如果父亲有一点不舒服,服务人员就会及时向他报告,他就会情绪低落,满心忧愁,甚至连路都走不稳了。等到父亲饮食起居恢复正常后,他才会放下心来,恢复正常。给父亲做的饭菜端上来后,他一定要在旁边查看冷热程度;父亲吃完饭后,他还要询问饭菜可口不可口,然后才会离去。
以后武王也这样,文王有病了,武王就顾不上换衣服、脱帽子,日夜伺服。文王吃一口,武王也吃一口;文王吃两口,武王也吃两口。
周人认为,人的美德,从孝敬父母开始。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尊重,还指望他尊重谁?所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都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一个人在内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尊重师长;在内敬爱兄长,在外才能主持正义、忠于友情。社会也才能和谐有序。孝,是中国式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伦理道德的核心。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掌握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
后来孟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只有做好了自己,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才能具备做大事的基本条件。这也符合人之常情。
姬昌坚持这么做,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儿子姬发。姬发也像姬昌孝敬季历一样,孝敬姬昌。孝心的接力棒就这样代代相传,不仅影响自己的儿孙,还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营造了以孝为核心的周文化,并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所推崇,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周本纪》也有这样的记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就是说西伯侯姬昌继承了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故公、季历的做法,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
正是由于姬昌的身体力行,发挥了道德楷模的带头作用,在周国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看来领导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非常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从良好的家风抓起,良好的家风从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开始。
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和做事主次关系的认识。人生在世,首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明理诚信的人,然后才能谈到做学问、干事业。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重在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重在培养有高尚情操、高雅情趣的仁人君子,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在培养一些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评判教育成败、人生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大家都在感叹诚信缺失、道德沦丧,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是不是扪心自问:我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4、天作之合经典爱情
什么是美满的婚姻?
《诗经·大雅·大明》是一首歌颂周人顺应天命、伐纣灭商、替天行道的颂诗,诗里面把周人完成天命所指的原因归结为娶了好的妻子。而这两个人分别是季历和姬昌父子,他们的妻子都是来自殷商的侯国,一个是挚国的太妊,一个是莘国的太姒。这两个妻子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都是得到了殷商王朝的许可和祝福,太姒所在的莘国甚至跟商王还有血缘关系,她是作为商王室宗亲被下嫁给姬昌的。这两个国家都跟殷商王族关系密切。这两宗婚姻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第二是这两个女性都品行端正、注重家教。史料记载,季历的妻子太妊虽然出身贵族,但毫无娇生惯养之气,她诚实友善,性格温柔平和。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晚上让盲人乐师诵读诗歌,睡觉从不侧着身子;白天听道德高尚的人的事迹,一定要要正襟危坐、不坐在凳子边上。就是站着也要端端正正,从不一只脚翘起。所以孩子出生那天,天空祥云漂浮,地上瑞气环绕,生下了贤明的周文王。
②美满婚姻有什么标准?
那么,什么是周人眼中的理想婚姻呢?天作之合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通过对周人这两位先祖美满婚姻的深入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婚姻要对家族及个人的事业发展有利。当时周只是个侯国,在商王朝的统治下,要取得一席之地,并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必须跟商王朝建立良好关系。哪怕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怎样才能搞好关系呢?姻亲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办法。比如古公亶父之娶太姜,就使周人很快在周原站稳了脚跟。季历之与太妊,文王之与太姒,武王之与邑姜,这似乎成了一条定律。在以后春秋战国之际,各国王室之间更是如此。后来的中央王朝为了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保证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往往也采取和亲的办法。比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等等。为我们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美好的故事。
二是人品端正,贤惠通达。《史记》对于古公亶父的妻子太姜和季历的妻子太妊的评价是“皆贤妇人”。这一点我在上面对太妊的介绍中已经做了详细说明。历史上对于太姜,也有类似记述。《列女传》说太姜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定力、有节操,和气温柔。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过失。还是从人品道德上给予评价。
这种婚姻观突出的是功利性和人的内在品质。
突出功利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有其合理性,本无可厚非。实际上,在当今社会,也为众多的父母所坚持;突出人的内在品质,至今仍然应该为我们所推崇。
当然年轻人找对象,往往是注重外表的漂亮,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最终生活幸福不幸福,婚姻美满不美满,还是取决于人的内在品质。
这种婚姻观成为以后主导我国几千年的家庭婚姻观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接受。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对美貌美色的追求与崇尚,一直为社会主流舆论所诟病贬斥,但一直为更多的人所追求。
人就是这样,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欢,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在美貌与贤惠之间,正常的人都会有正常的选择。
这与我们现在人所鼓吹的婚姻观、爱情观有所不同。现在讲情投意合,当然这是脱离物质羁绊、生活优裕、衣食无忧的人们对婚姻、爱情的理解。
孰是孰非,个人自有标准,不可强求。
ƒ关雎,关雎。
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最著名的诗篇,也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关雎》,以进一步体会周人以及以后几千年中社会主流人士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面我试着把这首诗用现在的方式翻译出来:
渭水边,那如茵的绿洲,笼罩着薄薄的岚烟。一对关雎鸟,相互追随,相互陪伴,吟唱着无尽的缠绵。那步态里的安闲,那叫声里的柔软,激起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雅贤惠的女子啊,她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伙伴!
那嫩绿的荇菜啊,泛着清香,泛着光鲜。那是美味的佳馔,让人眼馋,让人垂涎。我撩动起清莹的河水,想让它飘荡到,我的身边。那优雅贤惠的女子啊,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思念,让我留恋。就是在梦中,我,也要与你相见!
见不到你,我日夜思念;那无尽的思念啊,绵绵不断,让我不思茶饭,夜夜难眠!
那嫩绿的荇菜啊,终于飘荡到我的身边,我伸出双手,不停地摘挦。见到那优雅贤惠的女子啊,我要拨动那动人的琴弦,让她心仪,让她怀恋。
那嫩绿的荇菜啊,终于飘荡到我的身边。我伸出双手,
不停地择选。见到那优雅贤惠的女子啊,我要敲起钟磬,奏响鼓磐,让她欢乐,直到永远!
多么美好的爱情,多么温馨的场面;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真实的情感!
这就是中华文明初创时期,我们的祖先对理想爱情和婚姻的标准。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认为这首诗“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样的爱情观、婚姻观,应该成为夫妇人伦的楷模,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也适用于达官贵人。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