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8
第三章 仁者无疆
四、强力出击,周人崛起的第一次尝试

四、强力出击,周人崛起的第一次尝试
1、历史的假面
季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史记·周本纪》只有很简短的十五个字:“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意思是说,季历继承父亲的治国之道,坚持实行仁义,周边的方国、部落都归顺他,愿意服从他的领导。
是这样吗?历史上真的存在仅仅推行仁义道德,发展自己国力,就能让其他国家服从的事情吗?要是真有这样的事情,周是仁义之邦,为什么在他旁边还会存在犬戎这些国家呢?如果说犬戎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不懂得仁义道德,那么几百年后周王室为什么衰微呢?后来一心举起仁义大旗的宋襄公为什么会身死国灭呢?一生倡导仁义,立志克己复礼的孔子为什么总是不得志、郁郁而终呢?
我想,这不过是后来周王朝为了表明他们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为了宣扬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有意粉饰美化的。
当然,这也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当时,汉王朝要树立自己顺天应人、义除暴秦的光辉形象和正义之举。秦是战斗民族,汉推翻了秦取而代之,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就利用山东各国人民对秦的仇视情绪,放大秦灭六国战争的残酷和秦政秦法的严酷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为秦消灭了周,所以周也被美化成有别于秦的仁义之邦(当然周本身也是高举仁义大旗的)。
加之从汉武帝时代起,独尊儒术、神圣化夏商周三代“明君”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舆论。其实都是执政的需要。作为官方史官的司马迁不可能置身事外。想一想,连被称为史家之良心的司马迁也这样,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呢?
放眼当今世界,美国一直认为自己的制度、理论、体制、价值观优于其他国家,而且事实上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加拿大加入美国了吗?墨西哥加入美国了吗?还有古巴、朝鲜、委内瑞拉等国家听他的吗?他还不是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横行于世界吗?利比亚、伊拉克不是用巡航导弹、飞机大炮征服的吗?

2、别样的历史
所幸历史并不是执政者一家说了算,即使经过多少“仁义之士”的过滤修订,也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后汉书》、《竹书记年》等书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季历。
《竹书记年》关于新一代周君季历有如下记载:
(商王武丁)二十一年,周公亶父薨。
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皞,马十匹。
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文丁)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五年,周作程邑。
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
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因谓文丁杀季历。
这段文字记述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季历征伐诸戎。季历在位二十五年,发动了七次战争,平均三年半一战,仅有一次失败,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二是季历的征战,受到商王的支持和嘉奖。同时周国实力的强大,也威胁到了商王朝的安全,商王文丁诱杀了季历。
三是季历一直在扩大周国实力和保持与商王朝的友好、隶属关系之间寻找平衡点,但最终平衡失败,导致被商王所杀。

3、想象季历
那么季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雄才大略,内外兼备。在内政方面,他能够遵照父亲的既定国策,联合姜戎,发展生产,提升国力;坚持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用“仁义”的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树立周国的国家形象。在外交方面,交好商王朝,为自己赢得更多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他一方面向商王朝称臣纳贡,一方面与商的属国挚国联姻,确保了战争期间国际环境的稳定。客观的说,他的以上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打着为商王朝稳定边防的旗号,进攻戎狄部族,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实力。
《史记》和《竹书记年》两部史书,一个侧重于对季历内政的记述,一个侧重于对季历外交征战的记述,征战明显比内政详实。
不同的叙述,不通的形象,这就是史家之笔。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稳定的后方、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有力的政局驾驭和战争动员、后勤保障能力,季历的征战就不会那么顺利。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实力。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对于交战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就成为不可避免。
抗日战争中日本是被中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力量打垮的,同时也是被战线拉的过长,导致人力、物力、财力枯竭拖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攻势,之所以被美军总结为“礼拜攻势”,就是因为我们的后勤供应跟不上。要不然,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季历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长途跋涉、常年征战,与其在内政方面卓越的成效是分不开的。
二是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季历执政二十五年,周国的进攻路线从周原一路向东,先是攻取了咸阳东面的程国,然后沿泾河一路向北,在甘肃宁县一带击败义渠戎,俘虏了义渠戎王,然后一路向北、向东,在山西静乐一带,击败了西落鬼戎。在进攻燕京之戎失败后,又折向东南,在山西屯留,击败余无之戎,又折向东北,击败呼始之戎、翳徒之戎,势力发展到河北石家庄一带。这一战绩,实在是功勋卓著,可以说是周国建国之前的“战神”。
当然,季历的征战能够取得如此不俗的战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商王朝的支持。他是打着解除商王朝西部和北部边境安全隐患的旗号,在得到商王朝许可的合法外衣下进行的,商王朝和其他相邻臣服于商王朝的方国也没有趁机发动对周国的进攻。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季历的征战路线实际上是对商王朝实施的外围包抄。这应该是引起商王朝恐惧、最终导致商王文丁诱杀季历的根本原因。他的被杀,是商王朝对周部族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三是外刚内秀,意志坚定。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是建立周王朝最重要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成长和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与他的母亲太妊有很大关系。但他的父亲,季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从姬昌以后的成就看,季历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烈女传》对季历的妻子太妊有这样的记载:太妊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孝敬婆婆。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宫廷上下肃穆祥和。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从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踮着脚站。切割不方正、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太妊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们赞叹说,这都是太妊的胎教做得好。
这一段文字,是对太妊的赞美。字里行间我们也会体味出季历的家风家教。当然,选择太妊做妻子,是古公亶父做的主,但是能生活的这么幸福,家庭这么和谐,应该是季历慧心把持的结果。
季历常年在外征战,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更多的,是沙场的艰苦和军旅生涯的险恶,能长期坚持而不懈怠,说明季历是一个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的人。正是由于季历的苦心经营,才为以后周王朝的建立夯实了基础。他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像他的父亲古公亶父、他的儿子文王姬昌那样大的名气,一方面,他的功绩不像他们那样大,更主要的是他不符合后来对于周人“敦厚仁义”的定义,其历史功绩被人为弱化了。
尽管季历的强国之路因他的被杀而功败垂成,但他在周人崛起道路上的有益尝试却为他的儿子姬昌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那就是在实力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一定要隐忍不发、韬光养晦,不要急于求成,过早的暴露实力。这可能也是周人对季历历史功绩不太推崇的另外一个原因。
失败是成功之母,姬昌还能重蹈她的父亲的覆辙吗?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