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作荐赏]
千古词帝“李后主”
文/舒离
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后改为重光,公元937年降生,公元961年登基,975年亡国,直到978年死亡。关于他的一生,我想用一句诗来概括:“生是风流人,奈何帝王家。”
封建时代,王位争夺往往是手足相残,血雨腥风。如隋炀帝的弑父杀兄,又如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这些都是争夺皇位的典型事例。
然而,南唐太子的确立却很波澜不惊,李弘冀既是长子,又立有战功,太子之位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可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老是猜忌向往隐士生活的李煜,这确实让人很费解。那么,李弘冀为何要猜忌自己的兄弟呢?
看完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晓岚的论述。我才终于知道,原来是李煜有帝王之相,据史书记载他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长着‘一目重瞳子’”。因为生在帝王之家,锦衣玉食,没有经历过忍饥挨饿的滋味,所以长大后他就拥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长相。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稀松平常啊!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可怪就怪在‘一目重瞳子’上了。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就有‘一目重瞳子’,再往后,西楚项羽也有类似的症状。
那么何为‘一目重瞳子’呢?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根据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实际上就是一种病,一种视力上的病。可古人就不会这么认为,因为那时候毕竟科学技术有限,缺乏对这种疾病的了解,所以李弘冀就认定李煜有帝王之相,并且处处迫害李煜。
然而并无帝王之志的李煜,一心只想沉醉于世外桃源。为表明心志,他专门写了两首《渔夫词》:
其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是的,他只想做一个渔夫,他只要一壶美酒,一根钓竿,一叶小舟,如此便好。他心想,世间如他这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能有几个?他还常常给自己起外号,如‘钟隐居士’,如‘莲峰居士’……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并无争夺皇权的野心,他只想做个填词作赋、尽情书画、懂音晓律的山水闲人罢了。
然而文人的梦想多半是不能实现的,上天跟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他的五个哥哥皆早早夭亡,他的叔叔李景遂也被他大哥毒死了。因此,他只好被迫地接过了皇位。正如赵晓岚教授所说:“这是命运的错位,更是生于帝王家的悲哀。”
文人与美人,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在我看来,李煜不是君王,而只是个文采风流的大诗人。是的,只有诗人,才懂得爱,才爱的最痴情,也才爱的最忠贞。而于君王,是根本没有爱情可言的,有的只是滥情,面对着后宫三千佳丽,试问有几个君王能如柳下惠一样,明明抱着受冻女子,却始终坐怀不乱的?没有,几乎没有。
他把满腔的痴情,都给了他挚爱的两个女人。两位皇后是钱塘美女,而且还是一对亲姐妹,她们才貌双全、国色天香,称得上事绝代佳人。正是因为爱情,才成就了李煜的才情。美人的魅力、爱的给予,激发出了他那隐藏在心底深出的灵感,使得他文采飞扬,写下的诗词文章更是妙笔生花、出神入化;正是因为爱情,才让没有政治抱负的他,最终成为了词中之帝。
也因为爱情,他饱受了人们的非议。说他见异思迁,说他朝秦暮楚……在皇后周娥皇生病且最需要人陪伴期间,他却风流成性,与其妹女英相会,导致娥皇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但我想,后主对娥皇的爱是忠贞的;对小周后女英的情也是真实的。这从他为她们写的诗词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我们自然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人。古代的帝王们往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而那些有钱人家,也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李煜没有,他只爱过娥皇和女英,并且终生也未娶过其他女人。正是因为他那份赤子之情、他那宁死也不愿歌颂宋朝的傲骨、他那对诗词文章、书画音律,无一不通、无一不晓的才气、以及他那为文学艺术所做出的贡献,才让我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情。
如果说盛唐的诗是大家闺秀,那么南唐的词则是小家碧玉了。是啊!命运多舛的李后主,一生一半是词人,一半是帝王,为词多是婉约、香艳、旖旎……为帝也是如此,文治武功,二者虽可并存,但在重心上却是不同的。政治家首先想到的是运筹帷幄、韬光养晦;而文人,想到的只有风花雪月和淡茶浓酒……
金陵城破时,他按照宋军的要求,率领王公后妃、百官同僚,踏上宋船,去了开封。一代帝王,为了百姓免遭涂炭,哪怕没有尊严,哪怕忍辱负重,他也要苟延残喘地活下去。承蒙皇恩浩荡,让他在宋庭做了几年违命侯爷。我想,当他被迫当上皇帝之时,当宋军铁骑踏破他那半壁河山之时,当他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爷之时,当他被赐毒酒之时,那颗脆弱的心一直都是隐隐作痛的吧?
作为一代帝王,毫无疑问,他是失败的,本来从中主李璟手中,接过的就是个国不国、家不家的烂摊子,他还不励精图治,反而整天只顾纵情声色。这能不加速国家的灭亡吗?
他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这首《破阵子》,是一首回思往事、心如刀绞之作。吟到伤心之处,他顿时生出无限悲凉,更无颜面对那三千里地河山。
他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相见欢》,足以证明他那剪不断,理不清的亡国离乡之愁。试问古往今来,谁有他那样敏捷的才思,谁又能写得出如此凄凉委婉的词作呢?
他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同为词牌名的《相见欢》,也说尽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无可挽回的悔恨。
这位文质彬彬、宽厚仁和的千古词帝,结局一如他的人生,极具悲惨。他的生日恰恰就在我们中国最为浪漫的七夕节,在公元978年的七夕之夜,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他那文人情思便不由自主地荡起来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忧在,只是朱颜改。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首《虞美人》,道出了他的国仇家恨,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葬送了他那只活了四十二年的生命。宋太宗赵光义被这首词激怒,就给他赐下了一杯毒酒,据说毒酒是中药马钱子,喝下后会全身抽搐,腿脚蜷缩而死。不久,爱妻小周后也因思念后主心切而亡。只留下那首《虞美人》千古传唱。
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一方面称赞他的诗词,一方面又批评他的亡国之政。但我却不同意他们任何一方的观点。因为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后主与生俱来就带有文人性情,在性格上难免会软弱、会多愁善感、会伤春悲秋……让这样一个人去治理国家,能治理得好吗?况且他接过的还是一个烂摊子。或许只有沉浸在文字、绘画、音律当中,才能体现出他的人生价值来,怎奈他生错了帝王家。空留后人的惋惜和嗟叹……
我不知道这位悲伤的词人,是否愿意跟宋词纠结在一起?但不得不说,宋词能够得以发展,就是他开的先河;我也时常在想,他如果不是帝王,而是个平民老百姓,或是个官宦人家的公子、少爷,那么他肯定会活的长久一些,如此一来,他的文学造诣及书法绘画,也必定能流传的更多一些!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千古词帝吧,缅怀他的生不逢时;缅怀他那凄惨的人生;缅怀他对中国文学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