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7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三、太王迁岐,周人传奇大幕正式开启5-9
5、任性的代价
周幽王是西周各王中,名气排在前三名之内的。当然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他的名气也是比较大的。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失败,而不是因为他的成功。他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为我们留下了两个成语,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经常为人们引用借鉴。
这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破坏了姬姜联盟,成了孤家寡人,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周幽王的王后是姜姓邦国申侯的女儿,他的母亲也是姜姓夫人。他本身就是个贪婪腐败的无能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任性妄为不计后果的人。一般人任性,最多是吃个小亏,不至于影响别人;他是国家领导人,是二般人,所以他的任性,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痕迹,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运。
话说在一次征战中,他得到了美女褒姒,非常喜欢。这也符合大多数人喜新厌旧的心理。如果仅止于此,倒也无可厚非,就是申侯、申后父女心里再不满,社会舆论再不好,也不会生出什么大乱子。但问题的关键是周幽王色迷心窍。
大家都说“热恋中的人智商为零”,周幽王当时可能就处于这么一个状态。
热恋归热恋,似乎也无可厚非。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举动。他竟然废掉了申后,立褒姒为后,这已经玩的出格了。可以想象申后和他的父亲申侯心里肯定是非常的愤怒。但他们的根本利益还没有受到威胁和伤害,那就是她的儿子、他的外孙宜臼还是太子,即使申后不做王后,但以后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她及她们娘家的根本利益还是有保证的。所以,她心里不痛快归不痛快,但还是觉得“忍得一时痛,等来万年好”。所以这事也就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周幽王也许不会有后面的结局。但偏偏他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事情一旦开了头,就不知道停下来了。
周幽王经过这么一试,觉得他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申侯不过如此而已,并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他由喜欢褒姒而喜欢褒姒的儿子伯服。喜欢就喜欢,一般人家都喜欢、溺爱小孩子。但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所谓过犹不及。
周幽王此时又进一步做出了一个令他陷于万劫不复境地的决定:他要废掉申后的儿子、申侯的外孙宜臼的太子之位,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件事直接威胁到申侯及申后的根本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申侯就联合犬戎,向周幽王发起进攻。
如果周王朝联防联动的战略防御快速反应体系仍然健全的话,申侯可能也没有那么容易就占领镐京。毕竟周幽王手里有周王朝的精锐部队——西六师,还有各诸侯国军队的拱卫。但是问题恰恰又出在周幽王自己身上。
这个褒姒虽然生的艳若桃花,却是冷若冰霜。把个周幽王心里搅得猫抓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就是不能让褒姒开心一笑。你说一个绝色美女,整天苦着个脸,这让热爱着她、热恋着她的周幽王情何以堪?于是他就诏诰天下,谁能让褒姒启齿一笑,就赏千金,这就是成语千金一笑的出处。
于是就有人提出点燃烽火台取乐,也许可以让褒姒开心一笑。这个时候的周幽王,真是脑子进了水,也不想想,这烽火台是干什么用的,竟然能够提出这样的建议!
烽火台是重大军情传递系统,是重要的国防设施。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电话,也没有微信,遇到重大紧急事件怎么传递消息?于是人们修建了烽火台,几里一台,遍布全国。若遇紧急军情,外族入侵,一台燃起狼烟,迅速便会传遍各诸侯国,大家便会采取措施,进京护驾,共抵外侮内患。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关系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王室的身家性命。周幽王居然为了博取自己心爱的女人启齿一笑,置自己身家性命、国家安危于不顾。这种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爱,今天读来仍然让人为之瞠目。
他到底是愚蠢呢,还是为了崇高的爱情?英国王储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跟周幽王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以想象,烽火点起来了,狼烟升起来了,诸侯各国看见了,以为周天子受到外敌攻击,便急忙召集兵马,匆匆赶来救驾。那人喊马叫、旌旗摇曳的场面;那长途奔袭、一路颠簸的狼狈。但是呈现在各路诸侯面前的却是周幽王和褒姒的嬉笑!这让这些平时在本诸侯国享尽威严的诸侯感到很没有面子,也让长途而来的各国将士心生不满:老子们日夜兼程为救你性命,你却拿老子们开涮,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大家愤愤不平,恨恨而归。
从此,周王室的信誉一落千丈。这是周幽王为我们贡献的第二个成语:烽火戏诸侯。看来一个人一旦没有了信誉,便再无立身之地,所以还是要做个讲诚信的人。后来当申侯、缯侯和犬戎发起进攻,烽火再一次燃起时,诸侯各国还以为周幽王在玩他们呢,所以谁也没有在意,所以导致联军长驱直入、杀入镐京。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犬戎士兵杀死,而褒姒从此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说,做人不能太任性。
姬姜联盟是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动摇不得。这一点,古公亶父在第一次踏上周原大地后,就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将此定为国策,并身体力行。周幽王也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6、古公亶父的治国方略
古公亶父在周原站住脚后做的第二件事是移风易俗。
话说说古公亶父来到岐山后,确立的立国方略是继承周族祖先的优良传统,发挥本部族传统优势,摈弃在庆(今甘肃庆阳)及豳与戎狄长期杂居而养成的落后习俗,修建了宫室、都城及宗庙,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职,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这就在文化上,把周人与戎狄、殷商区别开来,这就为以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同时他还确定了翦商大计。
周原本来就是周族祖居之地。在商王朝兴起时,由于他们一直追随的是夏王朝,所以被商王朝及其追随者畎夷驱逐到了戎狄之地,流离失所几百年,古公亶父回到周人故地,在外交上确定的另一个策略就是驱逐畎夷,恢复祖先之地。
《诗经·鲁颂·閟宫》有这样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就是对这一国策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番努力,周人联合姜戎,将畎夷族赶到了甘肃礼县一带,也就是“西垂”,夺回了对周原故地的统治权,有了立国之本。
经过一系列的内政外交,周国在周原站稳了脚跟。古公亶父的仁德爱民也让当地和比邻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希望,于是豳地的人和周边方国的人都来投奔,周国又一次迎来了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

7、古公亶父的心机
王权交接在专制社会一直是个难题。交接得好了,政局稳定,国家稳定;交接得不好了,就会引起血雨腥风,社会动荡。
古公亶父这时候也面临这个问题。按照当时传统,应该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是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都是古公亶父在豳地的妻子所生,而三儿子季历是他来岐山后娶的太姜所生。
从周国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看,季历的出身背景要优于太伯和仲雍,所以人在世上混,出身很重要。
金正恩能成为全世界混的最好的八零后,不是取决于他本人,而是取决于他的出身;王思聪之所以在圈内这么牛逼,见谁撕谁,包括人称“小钢炮”冯小刚大导演,“范爷”冰冰小姐都要对他礼让三分,不是他本人厉害,而是他的出身厉害;当然,王思聪见谁撕谁,就是不敢撕景甜,全国的屌丝都在嘲笑景甜的演技,连国际著名导演、金刚葫芦娃他爹,天王刘德华,成龙大哥等一帮牛人都在捧景甜,不是这个小妞有多牛,而是她的背景很牛逼。
所以说,人在世上飘,怎能没人罩?如果没人罩,怎在世上飘?
所以季历就成为周国领导权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关于这件事,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从小就显示出成大事的样子,所以古公亶父就说:“我们周国的兴旺发达,可能要靠姬昌啊!”虽然没有明说,但意图很明显。当然选择季历,是因为他的儿子,也是为周国发展大局着想的。这样说就绕开了出身背景这个话题,显得光明正大的多了。
当然,以后的事实证明,选择季历做继承人,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季历,也是一个非常称职,并有着雄才大略的国家领导人。

8、太伯和仲雍的无奈
古公亶父的想法看起来也很合理。但是却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太伯、仲雍尚在,怎么能轮的上排行老三的季历继位?
太伯和仲雍听到父亲对三弟季历的儿子姬昌的赞誉后,知道父亲是在暗示想传位给三弟季历,于是从周国国家发展的大局和大义出发,当然,也有保护自身安全、避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悲剧发生,就悄然出走,去了荆蛮之地,剪断头发,刺上纹身,自号勾吴,创建了吴国,和平解决了权力交接问题。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王位之争,除非有强有力的体制力量做保障,一旦失去控制,就会鲜血横流,父子相残、兄弟相残、母子相残,各种活剧不断上演,让人不禁疑惑: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还有亲情存在吗?当人性受到权力支配而异化后,人还是本来意义上的人吗?
历史上最著名的兄弟残杀的故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这一事件中,李世民利用自己长期征战在军队中拥有更多支持者的优势,包围皇宫,在宫门内截杀了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他的三弟李元吉,并围困皇宫,逼迫自己的父亲、当朝皇帝、唐高祖李渊退位。
为了消除后患,他还对他大哥和三弟的家人及支持者展开清洗,置他父亲的哀求于不顾,残忍的杀掉了大哥和三弟的十个未成年的孩子。
当然,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为当权者涂脂抹粉的人。这样为了权力对自己的亲骨肉痛下杀手的恶性流血事件,总是被粉饰的合情合理,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那么,面对父亲的决策,太伯和仲雍是怎么做的?
让父亲直截了当说出来,背上破坏传位传统的恶名吗?尽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古公亶父有绝对的权威决定谁当他的接班人,但这毕竟是一件不符合常规的事情,传出去会对周人注重礼教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古公亶父之所以旁敲侧击,就是不愿意自己说出来,不愿意背负破坏游戏规则的恶名。
有些事,说透了,就没意思了。
那么,装着不明白,看他能怎么办的态度行得通吗?从当时情况看,如果古公亶父下了决心,他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太伯和仲雍知道,如果到了那一步,他们俩人的生命安全可能就会受到威胁。他们知道,要剥夺他俩的继承权,就必须给宗族、给社会一个交代。怎么交代?他俩思前想后,觉得前景不妙,前途堪忧。
与其如此,不如他们自己提出来,既可以保全父亲的名声,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台阶。同时又可以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一举三得。
但是问题是,季历这样想吗?父亲这样想吗?毕竟,这是一件违反常规的事情,他俩即就是让出继承权,对季历来说,只要他们还在,他的顾虑解除了吗?对父亲来说,他的顾虑真的解除了吗?
这真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要彻底消除顾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他俩彻底消失在父亲和弟弟的视线之内。要么死,要么远走他乡。太伯和仲雍可能也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远走他乡,远离权力场,彻底消除父亲的后顾之忧,彻底消除弟弟的后顾之忧。
不能不说太伯和仲雍是睿智的。他们为以后和平解决王权交接问题树立了榜样,但是没有几个人学得来,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学。所以就越发显得太伯和仲雍的明智和难能可贵。
假如他俩当时不放弃,或者奋起抗争,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俩改变不了历史,充其量只会在史书上增加一个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案例。
一切都是在温情的掩盖下进行,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样的感人!
综合近年来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太伯奔吴,应该不是一次到位的。他们可能是借着给古公亶父找药的名义,先去陕南汉中一带,投奔了武夷鱼人,“断发文身”,改变了身份。
古公亶父去世后,他们回来奔丧。史料记载,他们回来后,为了不引起季历的怀疑和不必要的混乱,表示已经成为夷狄之人,只能站在门外表达哀思,不能进入宫室祭奠。表达了他们矢志不渝地遵守父亲遗愿,绝不参与周国政权交接的决心和意志。
之后守丧期间,太伯和仲雍在周原以西,也就是现在的陇县一带的夨国,建立了虞国,史称西虞、西吴。三年守丧期满,他们再一次远走他乡,到了江苏太仓一带。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太伯、仲雍的后代周章为诸侯,国号“吴”,分封周章的弟弟于山西平陆一带,国名“虞”,史称北虞、北吴。

9、季历的哀慕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季历是什么态度呢?
《古今乐录》有这么一段记载,古公亶父去世后,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季历对太伯说:“你是老大,应该继承君位。”并哭着挽留他。太伯坚决不接受。
后来,季历做《哀慕歌》,以表达对两位兄长的感激和思念:
先王既徂,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大概就是下面的样子:
父王已经离开了我们,就像那天上的星星,陨落在京师城中。失去父王的悲痛,还积郁在我的心中,使我内心沉重,不能轻松。可是我的兄长啊,又行色匆匆,离我而去。这让我的悲痛,向何人倾诉?那葱绿的梧桐,依然高耸,静静的伫立在你的府中。睹物思亲,我不能释怀。我徘徊在你的寝宫。人去楼空,只有思念,飘荡在风中。你们为什么要远去?在我的心中,留下虚空!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我低头思念远方的兄长;我登上山岗遥望荆越,山高水远,云雾迷蒙。我的兄长啊,你们还能回来吗?不见你们,我的悲痛,向何人倾诉?
读起来令人感佩流离。这是多么深厚的兄弟情谊,多么动人的离情别绪!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