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6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三、太王迁岐,周人传奇大幕正式开启1-4
三、太王迁岐,周人传奇大幕正式开启
公刘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继续在豳地繁衍生息。到第九代时,出了个杰出领导人,叫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周人,渡过漆水河,沿着岐水(湋河)来到岐山脚下,也就是先祖黄帝居住的地方,开始了周人的第三次创业,也掀起了周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正式拉开了翦商兴周的大幕。
1、舍弃,有时候是为了得到更多
戎狄的贪婪和古公的气度。
周国在豳地大繁荣大发展,有人却看不顺眼了。也是由于他们的不顺眼,把周国一下子推到了何去何从的关口。面对危机,如何管控,成了检验一个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准。古公亶父在危机面前的选择,表现了一代杰出领导的优秀品质。
话说古公亶父继任周国的首领后,恢复后稷、公刘的旧业,振兴农耕,积德行义,深受民众拥戴。薰育等戎狄部落见周国物产丰富、人民富足,便打起了坏主意。这些戎狄部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成了中华民族以后几千年的宿命。
他们是草原民族,以游牧为生。除了牛羊,没有别的。
但是人要生存,还需要其他物品,比如粮食,比如布匹,等等等等。但他们没有实现向农耕的转变,也没有养成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习惯,却养成了一个他们自以为合理的习惯,就是抢。
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一种动物世界的生存原则。周国的财富,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便来进攻,想夺取财物。
古公亶父为了避免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就采取和平的方式,给戎狄送去财物,戎狄就停止了进攻。按照一般人的处事方式,既然尝到了甜头,就见好就收。
但是戎狄不这样想,他们还没有接受文明社会的生存原则。他们觉得这个办法好,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大量财物。当然他们也可能觉得周国好欺负,不久又故伎重演,卷土重来。
这次得寸进尺,不仅提出了割地赠物的要求,还要周国归顺他们。
②民众的激愤和古公的策略。
这时群众不答应了,义愤填膺,一致请战,要给戎狄点颜色看看:真是把好心当软弱,我们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的刀枪也不是吃素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古公亶父不这么看。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深知没有绝对的胜算。如果硬拼,即使打败戎狄,也是惨胜,会给人民带来重大伤亡;如果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认为:“人民拥立君长,是出于信任,盼望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现在戎狄进攻,无非是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的治理下和在他的治理下,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大家因为我而去与戎狄作战,让我以牺牲别人的父亲、孩子为代价来维持我的地位,我于心不忍啊!”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ƒ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古公亶父带领亲属离开了豳地,渡过了漆水和沮水,翻越了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来到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脚下。
古公亶父的这次迁徙与不窋的迁徙尽管都有外族压力在推动,但不窋是迫不得已的流亡,是由发达地区向偏远落后地区的逃亡,避祸成分大;而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和公刘的迁徙一样,是由落后偏远地区向发达地区做战略转移,是为了保存国力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在被动中有主动的成分,求发展的成分更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通过这次迁徙,周国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终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这正应了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树挪死,人挪活。周部族就是在一次次的迁徙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

2、还是先回到《诗经》吧
关于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及在周原筑城安家,《诗经·大雅·绵》里有这样的记载: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
我还是按照我的理解对这首诗做出解读:
自从先祖后稷的第一声啼哭,刺破邰地寒冷的天光,周部族就像春天田野上那疯长的瓜秧,沐浴着雨露,沐浴着阳光。美丽的花儿竞相绽放,壮硕的瓜儿年年生长,绵延成我央央周邦。我们沿着杜水,迎着朝阳,一路向东,步履铿锵。在漆水河畔放牧牛羊,种植谷梁。古公亶父,我们的君长,带领我们挖洞筑房,把风雨遮挡。他和我们打成一片,不建宫室,不居殿堂。
快马的嘶鸣,唤醒了京师的朝阳。西进的号角,在豳地上空飘荡。古公亶父,我们的君长,带领我们,追随夸父的脚印,去捕捉西去的太阳。我们渡过漆水,来到那岐山之阳。带着他的妻子,贤惠美丽的太姜,一起勘察营建宫室的地方。
那平坦开阔的周原啊,河水甜美,四季花香;土地肥沃,郁郁苍苍。就是苦菜呀,也能咀嚼出饴糖的甜香!故公亶父,我们的君长,放下身段,把当地的长老走访;祭拜巫祝,把神灵的意旨端详。天意和民望,都指定一个地方,这里将是我们周国的城邦。
古公亶父,我们的君长。他让我们安下心来,放下行囊;他给我们划分土地,让我们栽种黍粮。莽莽周原,喜气洋洋;自西向东,一片繁忙。
古公亶父,我们的君长。他唤来司空,把土地丈量;他招来司徒,要建设殿堂。沿着笔直的街道,我们建屋筑房。那一排排的新居啊,崭新又明亮。我们树起模板,要夯筑那威严的殿堂。高耸的围墙啊,显示出神祉的端庄。
我们把泥土装进竹筐,我们把泥土倒进板箱。我们抬起沉重的石夯,让雄壮的号子在原野上飘扬!我们卸下夹板,修整墙面,使它平整使它堂皇。我们万众一心,士气高昂;我们紧密团结,凝聚力量。整个城邦同时开工,那沸腾的场面,那磅礴的气势,压住了雷声,压住了擂鼓的轰响。
外廓城垣,那高大的城门,威武雄壮;内宫城头,那尊贵的门阙,富丽堂皇。那高大的寰丘啊,就是我们祭祀神灵的地方。古公亶父,我们的君长。带领我们,把先祖祭拜,祈求护佑周邦!
……

3、婚姻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爱情
娶媳妇成了部族发展的大事。
古公亶父来到岐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生活在这里的姜炎部族联姻。
可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一选择不仅为周国在周原迅速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周部族以后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华民族血缘上的主体成分。
自从轩辕黄帝征服炎帝集团后,虽然两大部族结成战略联盟,但有斗争有团结,在大的联盟下,各部族还有各部族的利益,部族之间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也没有在律法上,或者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形成自觉,部族之间的联姻也还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
古公亶父与太姜的联姻,不仅是对姬姜两个部族古已有之的婚配关系的重新接续,更是形成了周人以后几百年的婚姻传统。在周王室的示范带动下,两个部族迅速融合,在血统上形成了后来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可以说,姬姜联盟的紧密与否,直接关系到周国的兴衰。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前面诗中描述古公亶父在勘察新城地址时,“爰及姜女”,带着她姜炎族的妻子太姜,这实际是向大家宣示。
想一想,一个陌生的部族突然出现在周原,这里原来的姜炎部族、畎夷部族会是怎样的态度?他们肯定会在心里产生疑惑,甚至本能的产生排斥情绪。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比如单位来了个新同事,大家都要经历一个排斥、戒备、磨合、接纳的过程。所以要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把对自己的敌视情绪、对立力量压缩到最低,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把自己的人弄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弄得少少的。于是他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联姻。
②娶谁做媳妇倒是个问题。
跟谁联姻?这个问题,估计古公亶父可能做过深入思考。当时在周原地区,主要居住着四个部族,一是殷商王朝的追随者畎夷族,他们是殷商王朝立国的功勋部族,在商汤建立殷商王朝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借着殷商王朝初建的雄威,他们来到邰地,迫使周部族当时的首领不窋离开其祖居之地,逃亡于戎狄之间,这是一个有着血海深仇的部族。当然,他们只是殷商的爪牙。这时正是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商的统治如日中天,畎夷傍着殷商这个主子,肯定也没有把从豳地迁移回来的这支移民队伍放在眼里:手下败将,何足道哉?
第二是姬姓部族。就是周人的祖先后稷的父系部族。他们从第一代黄帝起就生活在这里,在殷商王朝建立后,应该也沦为被统治者的地位。
第三是有邰氏部族。这是周人祖先后稷的母系部族,属于姜炎族,与姬姓部族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四是姬姓周人部族。也就是当初不窋流亡时留在当地的族人。这是古公亶父血脉上最亲近的群体。
经过认真分析,审时度势,古公亶父选择了与有邰氏姜姓部族通婚联姻的策略。一是周部族本来就是姬姜部族联姻的产物,古公亶父身上还流淌着姜氏部族的血液。二是姜氏部族是农耕部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三是姜氏部族在殷商统治下,也是被统治被压迫民族,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所以,古公亶父毅然选择了太姜作为他的妻子。尽管他已经婚配,并有两个儿子,但是当时好像还没有一夫一妻的传统,也没有对于领导干部找小老婆的限制和禁令,所以来到周原,古公亶父才能大摇大摆的带着新婚的妻子,到处视察,招摇过市。当然,他原来妻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4、王室婚姻与国家兴衰的关联是这样的紧密
古公亶父这一国策的确立也为以后太伯奔吴,季历以第三子身份继承国家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当然,以后周文王联手姜太公,周武王娶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妻,康王以王姜为妻,穆王娶了王俎姜,懿王娶了王伯姜,厉王娶了王中姜,宣王娶齐姜,幽王娶申姜,几乎每隔一代的周王就要娶姜姓女子为妻。
西周是周王朝的兴盛时期,从西周的兴衰看,只要姬姜关系处理得好,姬姜联盟稳定,国家就稳定,就发展,就壮大。姬姜联盟出了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动荡,王权的更迭,甚至国破家亡。
比如,周幽王。(待续)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