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初识琵琶是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开始的,有一个人就跟这琵琶一样。
他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从猫耳洞回来,他叫小龙,姓也稀有的很,以至于写不到纸上,因为它只属于他自己了。
从战场回来后,分配在省城一家非常有名气的军工企业,享尽了那些年军企的荣耀,有家有室、有妻有女、丰衣足食、风调雨顺。

婉君的单位公派婉君,当年唯一的一位女生,去小龙所在单位学习,他们邂逅在集合的林子里。小龙的身份是负责给婉君及其同事领物资、安排食宿、对接岗位的助理。给婉君的第一印象是“屌丝”一个“屌不甩型”。
分发完毕以后,婉君一行九人,那八个守护神都抢着来帮婉君拿行李,婉君非常高傲地跟公主似的,从小龙眼前飘过,婉君能看到小龙打量她的眼神,婉君用小鸟般的快乐,狠狠的回敬了小龙的不屑一顾。
第二天正常工作前,婉君按昨天下午熟悉的环境,绕着树林跑步,第一次领教了军企的不一般,让小山沟里的她着实大开了眼界,空旷的林子,像原始森林,描述着这个企业悠久的历史。即将返回时遇见了练功的小龙。婉君的眼睛根本就不看他人,只是礼貌的点一下头,算是打了个招呼地一跑而过。

随后,紧张地学习、实践就填满了婉君所有的工作时间,就连中餐和晚餐的餐厅,也都是匆匆的去,匆匆的回,只有到了黄昏,晚饭后的散步时间,才属于可以松口气的个人空间。好客的师傅要请婉君去她家认个门儿、吃个饭,盛情难却中,婉君备了礼品,礼貌地去拜访。
没想到的事情是,师傅家的厨房里,竟然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小龙在给师傅的爱人帮忙做菜,手艺还不错。看样子两家非常熟悉,交情还不浅呢!师傅还备了红酒,席间闲聊才知道他们正在为孩子学英语的事情发愁。师傅看婉君的个人简历里有外语学院进修英语、有专业特长的记录,就问有没有认识的同学能介绍一下。
因为婉君单位原计划要在那里学习两年,必须搞好师徒关系,就主动请缨,不用找别人,一口答应下来,一家一个还都是在读小学的女孩子放在一起带就是,一、三、五、一周三个晚上,下班就过来,师傅管饭,婉君辅导代课,小龙负责送婉君安全回宿舍。

就这样,小龙从保镖的角色开始了他们的交往。一聊才知道,小龙会弹琵琶,而且琵琶弹得特别好。小龙还会钳工,主要负责管理,还兼职厂里的保安队长,除了大型检修小龙才上手以外,一般情况下小龙不出现在工作区,所有的保安都是复员军人,都超自觉和自律,所以小龙也比较清闲。因为拳脚麻利,不仅有眼色,还会办事儿,所以经常跟随领导左右,相当于龙护卫。
开始婉君非常排斥这种人,慢慢的感觉到小龙真诚实在,才接受他,小龙的接人待物里无不透着军人的特质,早上准点练武,安排领导的接待任务,下午接送孩子,晚上护送婉君返回,整个流程,井井有条、整齐划一,让婉君渐渐的从对小龙的不正眼儿看,到抬眼正视,改变了对小龙的态度。
婉君一行九人,剩下的八大金刚——婉君的同盟军也被小龙迅速收编,变成他的铁哥们,不得不佩服小龙的公关能力。打动婉君的是03年的疫情,整个戒严期间,婉君也不知道小龙怎么开的车,从西安到铜川,因为根本进不了婉君单位,他就立在对面的山上给婉君打电话,只为看婉君一眼就走了,那一天,婉君的眼泪打湿了小龙离去的背影。那一刻,小龙让婉君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就是这样的一个一脸坏笑的家伙,瘦骨嶙峋、其貌不扬、海拔不高、有一个热闹的不长草的脑袋,除了眼睛还不小,挺花外,看不到小龙身上任何优点的货色,在日后婉君苍茫无助而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却一直给她保驾护航。
有一次,小龙赶到的时候,外面正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稀里哗啦的,大小盆儿都用上了,小龙二话没说冲出门去,在路口的商店打听卖油毛毡的地方,打的去采购,又冒雨爬上房顶,换掉了老化的塑料布,才让婉君有了以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后来小龙母亲生病,婉君专程去看望了老人,了却了婉君对小龙的歉意。把老人接回家,婉君才知道小龙的爱人在女儿周岁时就离开了小龙。那一天,小龙弹的琵琶弦断了。那一曲《东风破》也散落了一地。
等小龙的女儿考上大学,给婉君写信,她称婉君为妈咪,感谢婉君降服了她的野蛮老爸。她不知道,她的老爸已经变成了婉君的琵琶——《阳春白雪》。可是婉君却一直没有告诉小龙。她把所有的心事都沉在了海底,没人知道那里还有一个《十面埋伏》的劫。

婉君不知道小龙后来怎么离开的单位,也不知小龙去了哪里?走之前,他弹着《月儿高》、《塞上曲》告诉婉君,他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走很久、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真的就像《昭君出塞》、《霸王卸甲》一去了无踪迹?
那一次告别,就像大雪封了城,一晃十七年了,婉君的女儿都上大学了。只有一曲《琵琶》如故:“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今天再次听人弹奏琵琶,想起故人,只愿小龙在他乡,一切安好!婉君想的,遇见小龙的那一天都有了着落。

楚丰华
2020.1.31
6:18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多篇文稿在数家编辑部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