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5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二、迁豳筑城,一个邦国的诞生
1、商人埋下的一颗仇恨的种子
周人从后稷以后,一直在邰地过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其世袭都掩藏在后稷这一名讳之下,不得而知,直到商代崛起灭夏之后,其后人不窋迫于新贵东夷畎夷族的压力,放弃了祖先的封地,丢掉了世袭的官职,率领部分族人北上戎狄之间(今甘肃庆阳一带),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一段时期,周部族陷于低潮而沉寂于历史。不窋的这次迁徙应该是避难之旅,流放之旅,那血与泪、家仇与国恨、屈辱与无奈深深地掩埋在历史深处。这说明周人与商的矛盾由来已久,在这里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是商的崛起使周部族背井离乡,那种远离家庙、抛妻舍子、流落于荒蛮不毛之地的痛苦与凄凉,应该深深的镌刻在周部族的集体记忆中。
2、商人为周部族颁发了合法的许可证
到了戎狄之地,虽然与游牧民族杂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但是周人也没有放弃本部族的优良传统。他们根据土地实际,宜耕则耕、宜牧则牧,生产和生活都得到较大发展,生活稳定,人口增加,部族的力量和影响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但是戎狄之地毕竟不是久居之所,这里不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不完全适宜农业发展,而且还经常受到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加之由于人口增长,戎狄之地已经不能容纳下周部族了。于是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执政时,便准备另寻新址,另图发展,重建家园。
这次迁徙可能得到了殷商中央的许可。公刘是周部族名号中第一个带“公”字的首领,说明已有中央颁行认可的爵位。《尚书·汤诰》中有这样一段话,:“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或有功于民,故后有立。”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殷商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对古圣先贤之后安置分封,公刘也位列公爵,成为殷商中央认可的地方大员。
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公刘向殷商中央提出了重建家园的想法,邰地已经为东夷畎夷所占,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就另赐他们到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去发展。有了中央政府的通行证,公刘的迁徙就有了合法的根据。于是,公刘在经过精心准备、多次勘察后,带领族人,来到泾河流域的豳地,开始了周人的第二次创业。
不窋的远征是被动的避难流放之旅,而公刘的迁徙则是周部族在殷商王朝的支持下的主动所为,这一次搬迁,成为周部族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从此,他们开始立国,开启了以后宝鸡历史上的第三次传奇。

3、《诗经》再一次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精彩画面
公刘的基业。
关于这次迁徙,《诗经·大雅·公刘》中有生动而详细的记载: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这首诗是继《生民》之后,周人自叙的开国史诗的第二篇。主要记述公刘率领周部族由戎狄之间迁居豳地、筑城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史绩。全诗以“笃公刘”起兴,强调了周先祖憨厚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描述了他做事严谨踏实、计划周密详实、协调全面有力、决策果断坚毅、行事雷厉风行、遇事身体力行的领导作风和深谋远虑、开拓进取的领袖风范以及勤劳勇敢、不辞辛劳的高尚品质。
我读这首诗,总有一种铿锵有力、煌煌大气的感觉:
啊,公刘!你勤勉恭谨,夙兴夜寐。你把土地划给我们,你指导我们多打粮秣!为了建设新的家园,我们紧紧把你追随。备足干粮,早做准备;团结起来,凝聚人气!我们迈着铿锵的步伐,我们唱着高昂的歌曲!挎着弓箭,扛斧持盾,向着远方的家园,为了祖宗的荣誉,我们意志坚定,我们坚不可摧!
啊,公刘!你身先士卒,不辞劳累!你爬上山岗,眺望远方;你下到平川,把水土品尝!那广阔的豳原上,到处都有你,那忙碌的身影;那高高的上岗上,处处留下你辛劳的汗水!跟定你,我们才有希望;跟定你,我们无怨无悔!你身上的佩玉,映照着灿烂的光辉;你腰间的佩刀,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啊,公刘!你目光敏锐,思维缜密!你掬起一泓清泉,甘甜如蜜;你瞭望那宽阔的原野,心有所仪。在那南面的高岗上,你放缓了步履,这才是你心中的家园,那梦中的宝地!你带领我们,把蓝图描绘;你指导我们,把家园建立。那欢快的号子,把劳动的疲惫消弭;那嘈杂的笑语,把建设新家园的快乐传递!

啊,公刘!你恭谨谦虚,待人和气。新都落成,你不居功自伟!百姓安居,你脸上才露出点点笑意。你捉来猪仔,做成佳肴美味;你剖开葫芦,把美酒斟取;你情绪高昂,却不张扬失态;你步履匆匆,却不缺少威仪!你分定主宾,分定齿序;你带领来宾,把祖宗的神灵拜祭;你发表祝词,把各位乡亲感激!你的品德,感天动地;你的尊讳,我们甘愿追随!
啊,公刘!你协调有力,计划周密!根据太阳的方位,确定了南北;根据水流的方向,确定了高低。你勘察地形,在那战略要地,建设军营,驻扎军队,把京师拱卫。你开拓疆土,广种豆黍,把粮食囤积!
啊,公刘!你深谋远虑,胸怀全局。开发了豳原,营建了新居。从此物阜民丰,国力强盛,民心凝聚。这都是你超群的智慧,决策的新奇!我们涉过渭水,开山凿石,筑路磊屋。从此皇涧两岸,宽趟明亮;大道通衢,民众欢聚,民心欢喜!从此把周族的强盛之门开启!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段历史也有记载,并认为“周道之兴自此后”,对公刘迁豳立国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说,从此以后,周部族奠定了其在商王朝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已经成为安定一方、影响一方的邦国了。
②“京师”的传统。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公刘在豳建的城邑叫做“京师”,以后古公亶父带领周部族迁居岐山时,也把这个地名带了过来。岐山至今还有京当这个地名。以后“京”就成了一国之都的名称,比如西京、东京、南京、北京等等。在那个时期,周部族生产发展,国力强盛,人们丰衣足食,生活稳定,周围的小部落也纷纷加入周人的行列,接受公刘的领导。《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里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周人在豳地的生产和生活,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饗等方面,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周部族的发展壮大,也引起了商王朝高层的注意和不安,他们对周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又打又拉的战略。商王武丁曾多次命令犬侯等族征伐周,周也向商王朝纳贡,进献巫师和美女,服从商王朝的统治和调遣。
ƒ周部族有了自己的国名。周这个国名,可能也是这个时候商王朝分封的。殷商甲骨文里“周”字就像是一大块方正而有界限的农田中农作物茂盛生长的样子,可能是对周部族自后稷以后世代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这一部族特长的肯定和赞誉。“周”字本意应该是对一个发达农业区的美称。
从此,自从后稷创始、衍生的这个部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决定国家治理方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阶段。当然,这一煌煌大剧的精彩篇章将在宝鸡的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大地上隆重揭幕,让我们拭目以待!

4、北方的渔猎民族
不吃鱼的当地人。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周原土著。在我的记忆中,改革开放以前,这里的农民都没有吃鱼的习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环境要比现在好,河里水草丰美、鱼鳖成群。人从渭河岸上经过,特别是夏秋之际,会听到河里鱼群惊慌奔窜的哗哗声,那一群群尺八长的鱼儿啊,就像听到下课铃声的孩子们,一路狂奔、一路喧哗,绝尘而去。
那时候的孩子们暑假了都要割草,晒干了卖钱。
渭河两岸广阔的滩涂上,水草茂盛,我们小孩子们都去那里割草。早晨出门,割下草就摊在沙地上,下午等草晒干了收拢来背回家,攒多了拉到养马场去卖,一斤干草二分钱,一个暑假可以挣二十元钱,足够一年的学费书本费了。
在割草的闲暇时光,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拿了袢笼,在河边的水沟河叉里捞鱼。那时的鱼真是多啊,每一次都有收获。捞上来的鱼不吃,用草杆穿起来,拿回去喂猫。
我母亲的外婆家在汉中洋县,从小随外婆吃鱼。有时候,我在河里抓了鱼,拿回去,母亲就用油炸了,给我们吃,我家就成了我们村唯一吃鱼的人家。

②劳动之余的偶然收获。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渭河边植树,那时候我才上小学三年级。
中午休息时,我们几个男孩子就到河边去玩,在一个不到一米大的水坑里,我发现了一条二尺长的大鱼。我就用劳动用的铁锨把水一下一下地撩出来,大鱼就暴露在天光下。
我下到水坑里,想把鱼抓住。可是人小鱼大,怎么也抓不住。我一急,就扑到鱼身上,企图把它抱起来。大鱼一使劲,便把我掀翻到一边。
想想那时候,我还不到十岁,加之发育晚,身高可能就一米左右吧。经过几番搏斗,我浑身上下浸满了泥水,终于用裤带(我们那时候没有皮带,都用布条子做裤带)把鱼穿了起来。
一个那么大条鱼,一个又瘦又矮的小孩,老师和同学们看见浑身泥巴、吃力的拖着一条大鱼的我,都很疑惑。大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为这个不能吃没有用的东西,竟然把自己弄得浑身脏污。
我记得有个女孩很担忧的对我说:“你把衣服弄脏了,看你妈回去不打你!”后来我把鱼卖给了杨陵火车站的一个外地人,得了两块钱,回到家里,妈妈不仅没有打我,还美美的夸了我。第二天同学们知道后,都很羡慕。
这就是我们本地人当时的生活状态。
ƒ北方渔猎民族。
但是从《诗经》的描写和考古发现看,周部族的人是养鱼、吃鱼的。《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做《潜》,在记述周部族在用鱼祭祀先祖时,也记述了当时人们养鱼的情景: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大概就是这样的:
啊,悠悠的漆水河!波光粼粼,水草丰美。你敞开胸怀,把两岸的土地浇灌;你默默无言,把周族的儿女养育。那是伟大的公刘啊,带领我们周祖儿女,堆柴成巢,豢养鲜鱼。那肥美的鳣鱼,鲔鱼,还有那鲦鱼、鲿鱼、鰋鱼和鲤鱼,腹白脊黑、翱翔水底,我们用它祭祀祖先,祈求上天的庇护,使我们周族繁荣富强,年年有余!
从这首诗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周族人养鱼。这应该是我国历史记载中较早人工养鱼的记录;二是人工驯养的鱼种类繁多,这首诗里提到了六种鱼,至今还是水产养殖的主要鱼种;三是当时关中地区环境和水质是非常好的,诗中提到的鳣鱼、鲔鱼,都是鲟鱼的一种,对水质及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现在已经绝迹;四是人们认为鱼是吉祥之物,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五是人们养鱼,肯定吃鱼,不可能仅仅以祭祀为目的。
那么,我有时就想,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是当初生活在这里的人吗?

5、周部族历史上的第二个标杆人物
公刘在土地稀少、异族环伺的恶劣环境下,能够继承本部族的优良传统,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并南渡渭河,到秦岭中伐取木材,建设房屋,使人民安居乐业。
特别是迁豳之后,更是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改善民生,使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家家有余粮,户户有积蓄。周围的部族看到周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都纷纷前来依附,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公刘也因此而成为继后稷之后,周部族历史上第二个标杆式人物。
公刘迁豳是周部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周部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周部族开始立国,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一个方国,国君也成为公爵,成为一支在商王朝西部产生局部影响的新生力量,从而登上了当时的政治舞台。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