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4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一、瓜熟蒂落,一个传奇的诞生
1、《诗经》中走出来的神秘人物
关于周的始祖姬弃,也就是后来的后稷的记载,最早应该是《诗经》。在《诗经·大雅·生民》这首诗里,周人对其始祖后稷的出生做了诗意的描述,对于他的母亲的受孕过程及他出生后几天内发生的近乎神话般的经历做了详细记载,给他的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表达了周人对其始祖的崇敬之情。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有所提及。后稷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史诗记载的历史人物。
让我们从《诗经》的韵律中感受后稷的传奇身世吧: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读起来铿锵有力,唱起来抑扬顿挫,诵起来朗朗上口。当然这种语言也是为了便于记忆、便于传播。这首诗是周人歌颂他们的祖先后稷的史诗,用诗歌的语言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的光辉事迹,是周人开国史诗的开山之作。同时,这首诗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给后稷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使人们认识到周人立国,秉承天命,合乎天理,顺应民意,是顺天应人之举,而非人力可为,具有神圣的合法性。
我试着用我的方式对这首诗做一个全新的解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是一个英明的抉择!
她虔诚地向上天祷告,诉说着无子的寂寞;她殷切的向上天祈求,渴盼着上帝的恩泽!
皇天不负,终有回报。
她踩到了上天的脚模,她感受到了上天的脉搏;她意识到了上天的威严,她承受到了天赐的福膜!
她内心宁静,恭谨祥和;她精心呵护,期盼那幸福的时刻!
这就是姜嫄,她是周人的祖母;这就是后稷,他开启了周人的福祚!
等到那神圣的时刻,十月怀胎,一朝降临;虽是初生,顺利降落。产门不裂,胎衣不破。没有生产的痛苦,没有血腥的惊愕。天降灵异,一片安乐。
人心总是这样难测,没有经历生产的煎熬却不安忐忑。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居然像成熟的瓜一样从蒂上掉落?难道他是不祥的妖孽?难道他会带来灭顶的灾祸?
巨大的恐惧,内心的不安,冲淡了她生子的喜悦,使她狠心的要将他抛却。
这是一个痛苦的时刻,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为了部族的安宁,为了人们不再忐忑,她只能狠下心来,眼睁睁的看着人们把他带走。
把他丢弃在那狭隘的小巷,想让路过的牛羊将他践踏。可是牛羊却围在他的身边,为他遮风避雨,把他呵护;
把他丢在茂密的树林,想让饥饿的财狼把他叼扯。可是勤劳的樵夫啊,却斫光了树木,吓跑了财狼,把他暴露在明媚的天光下;
把他丢到坚硬的冰面,想让刺骨的寒冷把他冻彻。天空却飞来了成群的大鸟,伸开浓密的羽翮,为他遮挡刺骨的寒风,为他传递身体的温热。
这是多么的奇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是多么的奇特,让人感受到神祉的威赫!
鸟儿飞走了,孩子的哭声却响了起来,是那样的洪亮,那样的愤怒!人们循着他的哭声,把他寻找;人们互相传递着襁褓,让他的哭声响彻部落……
这就是后稷,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物,一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神秘人物。
他的出场,就预示着不同凡响;他的成就,证明了当初的不同凡响。

2、历史记载的几个谜团
周的始祖姬弃的出生,有着很多谜团,至今不能解开。
一是他的母亲姜嫄的受孕。史书上说,姜嫄有一次出外,在路上看到一只巨人的脚印,心里一阵莫名的惊喜,觉着好玩,就想着用脚去踩。这一踩,她就有一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接着就是身体有了变动,像怀孕一样。
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起码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就是她自己主动怀的孕,可能是外出遇到姬姓部落的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少女怀春,春情荡漾,情不自禁,不能自持,主动求欢。
所以说,闲耍无益,好奇害死猫。她的传奇就此开启。
第二个谜团是姬弃的出生。居然胎衣未破,像一只瓜一样就滑落了出来。这太不符合人类的生理常识了。
人又不是鸡鸭鸟雀,怎么能卵生?
但是伟大人物就是伟大人物,他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我等吃瓜群众都是胎衣开裂、羊水流出,胎儿与胎衣分开娩出,而姬弃,这个后来成为我国农业始祖、周部族始祖的伟大人物,却像一只肉卵一样滑落出来,简直太不同凡响了!
这种情况符合人类的生育常规吗?
三是他的三次被弃。史书上说姜嫄生下这个肉球,认为是不祥之物,就把他扔到一条很狭窄的小巷中,马牛羊群过来了,却都避开他而绕过去,只怕践踏了他;然后又把他扔到树林中,刚好碰见人们伐木,闹闹哄哄,又怕人看见(毕竟生了个怪胎,怕人嗤笑),就又抱走了;之后又把他扔到河中的冰上,这时奇迹出现了,飞鸟都飞过来,用翅膀为他遮挡寒风,姜嫄看到这个情景,感到很神奇,就把他抱了回去,抚养长大。因为有这么个抛弃的经历,就给他起名叫弃。
《诗经·大雅·生民》里有一个细节,就是鸟群飞走后,姬弃哭了。这说明在此之前,姬弃一直在胎衣中,是鸟儿啄破了胎衣,姬弃才露了出来,然后发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声啼哭。
多么神奇啊!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经历,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出场式,以后如果不干出与众不同、惊天动地的事业,看来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3、受到姬姜两大族群呵护的幸运人物
后稷的母亲姜嫄,是炎帝族裔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他的父亲,是黄帝族裔姬姓部落的男子,应该是黄帝的孙子帝喾的族裔。史记里记载姜嫄是帝喾的元妃,似乎不太可信。但我理解可能是后稷的子孙为了抬高自己部族的地位,而有意攀附,给自己找一个有权有势的富贵祖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黄帝后裔帝喾部落里的人。所以随父亲姓姬。
在那个时代,生活在宝鸡一带的,主要有两大部族:一是生活在渭河两岸、秦岭北麓一带的炎帝部族;一是生活在渭河北岸二、三级台原上,特别是姬水流域的姬姓黄帝部族。他们都是其先祖炎帝和黄帝东迁后留在原住地的留守部族。在其祖先的发祥之地,坚守着祖先的基业。
虽然末代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轩辕黄帝征服,末代黄帝缙云氏也被少昊氏驱逐,历史已经进入五帝时代,但炎黄两大部族的联合、融合的生活方式却保留了下来,得以传承。他们互相通婚、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抵御其他部落的侵袭,联手开发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华夏民族。
这个民族在以后五千年的历史浪潮中,跌宕起伏、砥砺前行,形成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社会繁荣、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
这一民族主体的形成,应该在周立国以后。阪泉之战后的五帝时期,应该是这个民族主干形成的雏形。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周人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有明确记载、明确世系传承的父系部族。后稷姓姬,由于出生的时候被抛弃而起名弃,他的子孙都随他而姓姬,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较早确立了以父系为传承的家族关系,是较早进入父系社会的部落。这在当时,应该是个创举,代表了先进社会关系的发展方向,以后也成为中华民族家族传承的主流。
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共性的,随着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确立,世界上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以父亲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亲缘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知道,炎帝部落是以农耕见长的农业部落,黄帝部落是以农牧见长的游牧部落。姬弃作为两大部族的结晶,他的身上流淌着农耕与游牧两个部族的血液,在当时两大部族互相婚配交融的背景下,承继的是两个部族的基业。可以说,他的出生,也是炎黄两族强强联合的结果,是优势基因最佳组合的结晶。

4、早期教育的成功范例
后稷的童年应该是在他母亲的部落里度过的。这从他从小就善于栽培五谷就可以得到明证。
后稷在刚刚学会爬的时候,就能够辨别五谷,知道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当他少年的时候,就会种植大豆五谷,他种植的五谷瓜果叶枝繁茂、硕果累累。
他小时候玩游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玩尿泥、灌黄鼠、掏鸟窝,他却玩种树、种麻种豆。
简直太神奇了,这哪里是个孩子啊,他的人生根本就不是从童年开始的!更为神奇的是,他种的麻、豆生长得很茂盛!等到他长大成人,就擅长耕种务农,更为特别的是他能够分辨土壤的习性,并按照土地习性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在没有科学仪器检测土壤成分的远古时期,后稷就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真是非同一般。
从这个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点:
一是生长环境的重要。后稷的母亲姜嫄,应该是部落的首领,最少也应该是个村长一级的干部。过去的领导,都是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不像现在的领导干部,只动嘴、不动手。
试想想,在那个时代,自然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人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谁能给大家带来食物,谁能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大家就拥戴谁。
所以,那些有更强生存技能、又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有组织能力的人,才会脱颖而出,受到大家尊重,成为部落首领。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领导也是没有特权的。古书里面记载炎帝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亲自下地劳动,耕种五谷。他的妻子作为领导干部家属,也要亲自绩麻缫丝,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不像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已经退化成寄生一族,其妻子家人,也成了特权阶层。
所以姜嫄,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也是亲自下地劳动。可以想象,当时还没有学前教育,部落里也没有托儿所、幼儿园,所以大多数的母亲就把孩子带到了田间地头,让孩子们在田野中摸爬滚打,这样干活带娃两不误。后稷作为领导家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作为一名“官二代”,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也应该跟部落里吃瓜群众家的孩子一样,被母亲带到了田间地头,以田地为园囿,以菽麻为伙伴。所以,就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从小养成了种植菽麻的良好习惯。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
孟母三迁,就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话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希望和人生的依托,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去教育。我发现很多伟大人物都是母亲抚养成人、成就非凡,比如炎帝、后稷、孔子、孟子、成吉思汗,等等。这说明母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正如民间所说的“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看来家族要兴旺,民族要强大,母亲很关键。所以从长远起见,一定要关爱女孩,从女孩入手,培养优秀的母亲,这样才能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孟子小时候非常调皮。起初他和母亲要给他父亲守坟,就搬去住在墓地附近。看见人们埋葬死人、祭奠亡灵,他就觉得好奇好玩,就在自家院子用土块垒筑坟墓,并模仿别人哭拜祭奠。他母亲看见了,心里很是担忧:这孩子小时候就这个样子,长大后会成个什么气候?于是她决定搬家,远离这个地方。这是孟母的第一次搬家。
这次,他家搬到一个农贸市场附近,这里整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是方圆几十里的商业中心。这里有个屠宰专业户,整天宰杀牲口,看着一头头鲜活的生猪哼着歌儿进去,被人用铁钩拖住,然后捅上一刀摆在桌案上。几个壮汉死死压住还在挣扎嚎叫的猪,用盆子滴住刀口里喷薄而出的鲜血,待鲜血流尽,猪的生命也耗尽了,便将它扔到滚开的锅里,烫刮猪毛。片刻之间,一身黑毛的生猪就变成浑身雪白的肉了。人们将它捞出来,挂到架子上一点一点剖开,切割成一块块的肉,摆上肉案供人挑选。这个过程,太刺激,太吸引人了,孟子看的入迷,回来后就在家里模仿杀猪卖肉。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耕读才是立家之本,屠夫小贩属下九流之辈,被人瞧不起,不受人尊重。孟子的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她又有了担忧:这样下去,她望子成龙的梦想岂不破灭!于是她又选择了搬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一个学校附近,孟子天天看着学校里面的孩子们诵读诗书,便也模仿学习,孟母看到了,觉得这才是她理想的人生。于是,便定居下来,孟子便是在这种书香环境中成长为一代学霸,而名垂千古。
我每每看到这个故事,就会想,这个孟母为了孩子也真是拼了,一个女人家没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至少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为了孩子的教育几次搬家,那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房价肯定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不然,仅是高昂的房价就会让孟母英雄气短,壮志难酬!这不由我不肃然起敬,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这里我向她致敬!
所以我好像找到现在“择校热”、学区房的历史渊源了。

二是兴趣爱好的重要。其实我们可以想象,跟后稷一起玩耍的孩子肯定有很多,可是成为种田能手、农业专家的却只有他一人。其他人为什么都没成为后稷?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培养出对农耕的兴趣,没有把农耕培养成个人爱好和特长。大家都在一起玩耍,一起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却只有后稷从小就培养出了对于农业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了耕种的良好习惯和个人特长,这就成了他以后的立身之本,成了他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在世上混,靠的是什么?是特长,是区别于他人的特长!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一技之长,别人凭什么用你?你又靠什么安身立命?
所以我们就理解了社会上为什么那么多的兴趣班,看着周末一个个神情疲惫、被父母亲带着奔走于各种兴趣班之间的孩子,我也就想通了。
中国的父母啊,中国的孩子啊!可是你们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咱们孩子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咱们辛辛苦苦为之奔走的兴趣班是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

三是善于总结提高的重要。在那个时代,农耕部落的人们,不管你爱不爱种田,你都得种。你是被动应付、机械重复,还是主动作为、认真思考、创新提高?结果可是大不一样。
后稷不仅“好耕农”,更重要的是能够“相地之宜”,就是善于发现总结、提炼经验、不断创新提高。他会根据土地的习性种植不通的作物,形成土地与作物的最佳配对,发挥其各自优势。
这是科学种田啊!往往在我们身边,那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都会脱颖而出,比如古代的孔子,他经过研究发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代圣人;孙子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总结战争规律写出了《孙子兵法》,而名垂青史史;毛泽东总结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阶级斗争,而成就了建党建国伟业……
当然后稷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个人的优秀和对姜炎部族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继承是必须的,而帝尧对他的关注举荐才是更重要的。毕竟是帝喾部族的后人,毕竟跟自己同根同源,自家孩子嘛。这么优秀的人才,又是自家孩子,为什么不用呢?于是史书记载:“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领导的欣赏、提携都是关键。一个人能力再大、水平再高,没有人慧眼识英雄,没有人鼎力相助,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垂青,想成功,也难。
所以韩愈在《马说》里面发出这样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上从来就不缺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缺的是像伯乐一样能够发现千里马的那双慧眼!关键时刻遇到关键的人就达到成功的一半了。
苏秦在秦国不为所用,在燕国却能成就连横,挎六国相印。不是他有什么变化,而是秦王没有发现他,而燕王拜服于他的理论;商鞅在魏国不过是丞相公叔痤的家臣,而到了秦国却深得秦王赏识,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大展宏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了万世不朽之功勋;韩信在项羽麾下不过是个卫士,到刘邦手里就成了大将军,统帅三军,指挥若定,驰骋沙场,攻城略地,成就一代战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贵人,如果在关键时刻灵光一现、贵人出现,那你就会步入坦途,进入新的境界!
这一传统,以后逐步完善,竟然成为风气。
汉魏时期,在人才使用上采取贵族世袭和举孝廉两种途径,举孝廉就成了穷家子弟上升的一个重要渠道。只有被有识之士、有名有位之士赏识,才能被举荐出仕。隋唐以后,大兴科举,看起来是凭学识考试,但考生如果不提前拜门子(老师),就不会被录取,这个老师往往都是当朝权臣。考取之后就成为其门生,在政治上必须依附,才能有所依靠,有所成就。

5、心系天下,改善民生的有为之人
后稷之所以为天下人所知,受到帝尧举荐,成为当时农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博大的胸怀,有天下的担当!
《史记·周本记》记载,(后稷)“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尧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五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背景下,能掌握农业生产的秘诀,能多生产粮食、解决本部族人民吃饭问题,必定是一等一的核心技术。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人,必定是国之重宝。在激烈残酷的部族竞争面前,必定会密不示人,作为制敌之法宝。就像现在的基因技术。能把这种核心技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而不是藏之密室,看着其他部族人民饥寒交迫,而不闻不问,任由他们衰落、灭绝,而自己一枝独秀、发展壮大,该需要多大的心理容量啊!当然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至少应该申请专利、收取费用。
但是他没有。从以上记载看,后稷无私的把自己的农耕技术传播给了自己部落和相邻部落的人们,这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有天下担当的伟大胸怀。
所以,帝尧举荐他为农师,使天下之人都得到了他先进的农耕技术,享受到了先进生产力的红利。帝尧也让他在大灾之后,迅速安排播种五谷、生产自救,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正因为他有如此胸怀,如此贡献,才被封于邰地,取代了他母亲的部落,而成为一方诸侯。
从此,世上就没有有邰氏部落了,而只剩下姬姓的周部族。若干年后,这个部族发展壮大,建立了空前统一强大的国家,并以其文化上的张力,奠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的民族是有这样的传统的,古代的四大发明就不说了。现代还有袁隆平的超级稻技术,屠呦呦的青蒿素提取技术,传播世界各国,解决了数亿人的生存问题,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却不见其申请专利,作为商业用途。在当今社会,这是一种无私的襟怀而值得褒扬呢?还是一种迂阔的观念?
后稷实际上是携其舅家的农耕技术而独步天下,并列土封侯成为周部族的开创者。更为要命的是,他的封地就是其母舅部族有邰氏的故地。一个新的部族粉墨登场,一个古老的部族从此被江湖遗忘。真是“十个外甥九个贼”啊!
起初,后稷是一种官职、一种封号。一说炎帝的儿子柱好农耕,为稷。姬弃为稷,以别于柱,称后稷;一说后为司,即掌管的意思,后稷就是是负责农业的官员。
不管怎么说,姬弃被封为后稷后,他的子孙承继了这一称号。后稷教民稼穑的事迹从宝鸡及周边武功、杨陵的一些地名中也可以得到映证。
笔者的家乡扶风县揉谷乡,据说揉谷这个地名就与后稷有关,是当年后稷揉谷物以观青黄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揉谷应该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名了。另外那里还有个姜嫄村,村里有个娘娘庙,历史遗存丰厚,是历代祭祀周的母系始祖姜嫄的地方。当然,漆水河边武功县的武功镇,还有教稼台遗址。
在漆水河与渭河的交汇处,古邰城遗址上,民国时期建立了农业专科学校,后来发展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国研究旱地农作物的重要教学科研机构。这个地处偏远的学校是国家985、211和“双一流”建设重点院校,令很多地处大城市的学校耳热眼红。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又在这里建立了我国唯一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科城。抑或是对几千年前周人发明农业的一种传承与怀念?
弃以后,周人世袭后稷一职,担任农官,经历了陶唐、虞、夏三代。在夏代,周部族首领依然掌管天下农事,并与夏王朝保持紧密关系。
在夏朝末年,商汤革命,建立了商王朝,跟随商汤起兵的东夷畎夷族进入关中平原,这是秦赢部族的祖先,从此他们与姬周部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并追随着周人的步伐,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后话。
现在他们对姬周部族步步紧逼,迫使姬弃的后代不窋失去了后稷之职及其封地,带领族人,离开了世代居住、水土肥美的渭水之滨,北上戎狄之间,开辟了周人创业的另一个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