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冥灯》
文/江湖浪子
送灯笼又称送花灯,是中国传统民俗。
送灯笼一直以来是乾县人的称呼。
送灯笼即在元宵节前,已婚配的女方娘家人送灯笼给出嫁的女儿家,或子女。有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或祝愿子女平安、健康成长之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各地之间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不同,送灯笼这种传统民俗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异。今天姑且不谈正月十五前送灯笼有多喜庆,有多热闹,让我们走近乾县,感受一下另一种不同的送灯笼的方式——送冥灯。
送冥灯,顾名思义,即给死去的人送灯笼。具体的方式方法就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黄昏或晚上,每家每户要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灯笼(一般多为纸糊的老式“火罐”灯笼),去坟地后把三根小棒或竹签插在地上(为了灯笼不被风吹跑),中间点燃烛火,再把灯笼套在小棒或竹签上,罩住烛火。所以,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田间山洼,乃至沟坡之地,凡有坟头的地方,灯火熠熠,红彤彤连成一片,蔚为壮观。意为至年前三十上坟“请”逝去亲人的亡灵回家过年,到正月十五晚上为止,他们已和家人过完了一个团团圆圆祥和的新春佳节,现在要恭送亲人亡灵重回冥界,希望他们挑灯走好夜路并带去亲人们对死者的一种祝福吧。
笔者查阅资料,送冥灯原为光州地区(即今河南省潢川县)独有的传统民间习俗。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带着孩子在天黑前赶往亲人的坟墓前,先将坟墓前后的杂草、树枝清除干净。然后插上三至四支竹签,围成灯罩大小,在中间栽上一截蜡烛,罩上灯罩。待天快黑时,点着蜡烛,接着烧纸,放鞭炮和礼花。
至于这种习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比较贴切的说法应当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元朝末年的正月十五,朱元璋的母亲乞讨到光州光山,又病又饿,就病死在路旁,被当地百姓给埋在光山天赐城一带。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派人到光山祭奠母亲,可是山上有很多坟茔,派来的人一时不能确定哪座坟茔才是皇上母亲的,就回报朱元璋。朱元璋感念光山人对自己母亲的恩德,就让人在整座山上的坟墓前都点上蜡烛。一时之间,山上山下灯火通明,煞是壮观。后来,民众纷纷效仿朱元璋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都到亲人坟墓前送灯,一直延续到今天。
明清以后,这种习俗也渐渐传入西北地区,并一直在家乡乾州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得到沿袭,这应该是家乡人民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吧!也是勤劳憨厚的乾州人民对失去亲人的缅怀和亲情的一种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