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佳新长篇音频小说【关东秋叶】第一部《辽西故事 两户人家 祸端初起》内蒙古广播电台录制 英才母亲闭上眼睛,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绝望地喊着,“菩萨啊,救救我们吧!”她刚刚念叨完,就听到远处一声大吼:“怎能容得这些孽畜到处伤人!”那声音像个炸雷,震得狼群一惊,随后有人一跳三步地跑来。英才母亲睁开眼睛,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和尚,穿着灰色的棉袍,正在拎着那只死狼在转,逗得狼群全围着他去了。忽然,老和尚一甩手把死狼向上扔去,那狼群的头都向上仰着,看着那只在天上旋转的死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老和尚的脚轻轻一点,就腾空而起,有一丈多高。他丹田运气,然后把那胳膊张开在狼群的上面,就见那五指平伸,“嘿!”地一声,指端就像放电一样,登时那些狼的头部就受了重击,一下子躺倒五六个。其余也象被雷劈过一样,毛乱蓬蓬地都立了起来,浑身哆嗦个不停,像狗那样夹着尾巴,一步一回头地跑了。英才母亲目瞪口呆:“敢情这法师用的就是那贯通气功?小时候听师傅说过,这功夫,万人中也不一定有一人能练成啊,这莫不是神仙显灵啊?”想到这里,她大喊:“谢谢菩萨救命之恩,菩萨,菩萨。”英才母亲抱着孩子跪在地上,磕头不止。“女施主快快起来,莫要惊吓着孩子。”老和尚先接过孩子,回头又揪起驭手和丫环,这俩都快吓傻了,不停地在喊:“狼爷爷,饶命。”“莫要自己吓破自己的胆啊!”老和尚从背上拍了两下,那丫环和赶爬犁的小伙子才懵懵懂懂地回到这个世界上来。这时,那老和尚的爬犁也迎面赶了过来。爬犁上也有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她招呼着英才母亲:“快快,上来,别把孩子冻坏了。”英才母亲顾不得许多,连滚带爬就上了爬犁,老和尚掀开小被,亲切地说:“哦,这孩子和效罗一样可爱呀。”然后小心翼翼地交还给英才母亲。英才母亲和那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挤在一个被子里。爬犁小,坐上两个抱孩子的女人,其他人就得走着走了。老和尚赶着爬犁,把马调过头来说:“到县城还有十几里,咱们走吧。”这时,英才母亲又担心起孩子,嚷道:“啊!我的孩子!”她打开包着英才的小被子,看到英才的小脸还是红红的,睡得挺好的,再一摸那小手小脚也是温乎乎的。这时,英才的母亲搂着孩子,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了。爬犁上的妇女笑着说:“瞧这孩子多俊哪,脸红红的,将来肯定皮肤白,一定好看。爹爹您说哪?”老和尚哈哈地笑起来,并未再说什么。英才的母亲惊奇的问:“爹爹?那老法师是你的父亲?”爬犁上的妇女回答:“是的,今天要不是爹爹,我们都要成那狼群的腹中之物啦。”英才母亲余悸未平的说:“怎么,你们也遇到狼群了?啊···,哪···?”
原来,这爬犁上的娘俩,就是那北镇医巫闾山下王屯的王效罗母子。王效罗就是那个和英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个七斤多的男孩。两个母亲相互一说这生日,都愣住了,异口同声的说:“怎么这样巧?”最后掐算了一下时辰,英才早点,“噢,英才是兄长啦。”英才母亲拍了一下自己的孩子说。再提起英才母亲的年龄,也大效罗母亲两岁。她看着王家母亲抱着的孩子,夸道:“这孩子天庭饱满,将来有福啊。”效罗的母亲激动地说:“可不是吗,今天爷爷救了我们的命,咱这福就是爷爷给的啊。”
效罗母子和英才母子一样,一早就出发,也是三驾雪橇,除了枪手多带了一个,那就是他们是由南向北去,英才母子是从北向南来,那安排似乎就是一摸一样。他们到了离新民县城十几里的地方就遇见了狼群。这群狼有二十多条,狡猾而又凶猛,用的计谋比英才母亲遇到的狼又多了好多。他们把前头的爬犁引到了河里,把后面的爬犁摔到了山下,正在攻击效罗母子的时候,老法师赶来了。效罗母亲哭着说:“那时,狼已经咬死了我孩子的奶娘和那赶爬犁的驭手,马拉着爬犁,早跑得翻到沟里了。我已经没办法了,就是求菩萨保佑啊!可巧,爹爹赶来了,救了我们,真是菩萨显灵啊。爹爹就是菩萨派来的呀!”英才母亲问道:“你爹爹在哪里修行?”效罗母亲回答说:“在青岩寺,这不是,新民要办善财法会,请爹爹来当主持。爹爹原来说要早点到这边的庙来的,可有事耽搁了,我们又不知道,所以就各走各的道了。其实,这就是菩萨的安排,要他来救我们的。”英才母亲睁大了眼睛,惊奇的不得了,她用肩膀碰着效罗母亲,问道:“你这爹爹就是青岩寺的善空法师?”当她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激动的说:“哎呀,妹妹,要不是你爹爹来救我们母子,也就不会有我们的来日啦!咱们这缘分可是不浅哪,这都是菩萨的指点。我们结成姐妹,那两个孩子也结成兄弟吧。你的爹爹也就是我的爹爹,我们就在这大山里,在那菩萨指点下做个异姓姐妹结拜了吧!”英才母亲重感情,也是今天的事情确实让人平静不下来,不管那王家母亲同意不同意,拉着王家母亲在那爬犁上就对天对地磕起头来。那王家母亲倒也是个豪爽人,再加上今天的事也太惊险了,便说:“一样的孩子,一样的危险,最后都是爹爹救了我们,我们就是一家人。行,咱就结拜吧。”于是也磕了三个头。英才母亲对老和尚说:“爹爹,你收我们娘俩吗?”老法师今天救了两个爬犁,高兴得很,他笑着没说话,效罗母亲喊道:“爹爹笑了,爹爹同意了。快叫爷爷,快叫爷爷。”两个母亲晃着各自的孩子,高兴的笑个不停。过了一会儿,英才家的两个爬犁和效罗家的一个爬犁追了上来,其中一个赶爬犁的说:“我们让那狼崽子给骗了,进了迷魂阵。”
到了新民县城,分手的时候,英才母亲和效罗母亲交换了手镯,她拉着效罗母亲的手嘱咐道:“这就是我们姐妹俩的信物,咱们法会上再见。”
善财法会,老法师在主持着道场,这法事整整地进行了一天。那大殿里,菩萨像前,全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她们的家人,她们和着法师的领诵也大声地为孩子祈福。英才母亲和效罗母亲挨在一起跪着默念,襁褓里的孩子也在你看我,我看你。两个母亲有了昨天这生死经历,感觉他们在一起就是亲亲的姐妹,那样亲近,那样熟悉。法会结束了,两个母亲相互嘱咐着,“到夏天一定要来啊”,“你也一定要到我们家来看看啊。”爷爷还在忙着,英才母亲只好向效罗母亲告别,“本想再给爹爹磕一个头,告别一下。看爹爹这样忙,就请妹妹转告,我来年到青岩寺去拜佛,再拜见爹爹吧。”“要记住,你的爷爷就是我们的福气。” 英才母亲对着小英才说着,“是啊,一定要记住爷爷,永远记住。” 效罗母亲也对那呀呀作语的效罗认真地说道。
谁知道,就在这一年,关里闹灾,人们大量地涌到关外,来到关外也没有饭可吃,于是那辽西就闹起大匪患来。从黑家窝铺到北镇,大大小小竟然有十几伙绺子,他们拦路抢劫,借路发财。官兵屡剿无效,反倒越剿越多。英才母亲几次派人给北镇王屯送去礼物,都在路上被人抢了 ,到后来,还把送礼的家人也给杀了。这礼送不到,那青岩寺也去不了,英才母亲就为这个事儿,还大病了一场。英才父亲只好在自家的祖宗牌位下面,又立了一个长生牌位,以供敬这位老法师。
那北镇山下王屯的效罗母亲,也惦着她那个患难的姐姐,派了几次人去,都因为路上危险,折了回来。这一来二去的,倒成了咫尺天涯。除了两家母亲相互惦念外,家里的人慢慢也就放下了这门亲戚。
祸端初起
转眼过了十六年,到了一九零三年,这黑家窝铺的叶赫英才已经十六岁了。虽然刚过束发不久,可在当地早已是小有名气的文武全才了。他三岁会背三字经百家姓,五岁熟读四书五经,十岁就把家里所有的书全都翻遍了,后来竟然找来孙子兵法看来看去。叶赫家历代都重习武,所以也为他特别请了文武两个先生,一位是江南发配来的举人,另一个是从山东跑来闯关东的,人称“武状元”的教头。英才长的是接近六尺身高,那真是身才匀称,仪表堂堂。叫外人看,分明是个青年人,哪像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所谓,“文通六学八股,武练南北刀剑,”这骑马打枪,飞镖暗器,那都是样样精通的。
五月的一天,管家匆匆来向老爷报告:“少爷在外面惹祸了,听说是打死了大花膀子头金寿山的小舅子。” 老爷问:“少爷现在那里?”管家说:“还不知道,是少爷的哈哈珠子跑回来报知的。”这哈哈珠子就是满语小孩、小跟班的意思。老爷想了想,“英才和镖师去了郑家屯已经三天了,说是郑家屯摆擂台,以武会友。我不放心才让老镖师跟着去的,他一个小孩子怎能打死人呢?”管家焦急的问:“要不要撒开人马去找一下?”叶赫老爷沉吟了一下:“不要张扬,派个人再去打探消息,你去把那个仆人给我叫来。”
英才的小跟班一见到老爷,就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叨叨:“老爷,赶快救少爷吧,少爷打死人了,···”老爷拉下脸来对他讲:“胡说,少爷怎么会打死人呢,你不要慌,慢慢讲来。”小跟班前言不答后语地讲了半天,老爷终于弄清了来龙去脉。在关外,沿袭满人入关前的习俗,每年五月各地都要举行比武大会。离黑家窝铺最近的擂台就是郑家屯了,现在叫双辽市。别看这地方叫屯,六千多户人口哪。它西通蒙古通辽,南连奉天沈阳,北去长春,哈尔滨,还真是个四通八达的大码头。今年的擂台摆在关帝庙,擂主是郑家屯商会会长温卡的儿子温加。每年打擂期间,比赶大集还要热闹。擂台周围,什么土特奇产,山货海味,粮食牲口,南北小吃,应有尽有。很多商家,就瞅着这几天,想要赚上一大笔钱。在这关帝庙旁边,就是沙皇俄国的军营,驻扎着一个团的哥沙克骑兵。这俄国人怎么跑到中国来驻军?这得我来给你讲清楚。俄国沙皇,一直就要扩张,《尼布楚条约》之后,又是《爱辉条约》把中国的土地抢走了很多很多。到了十九世纪末, 他们又瞄住了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港。 日本瞅着大清朝日日衰败,这可是机会,就向中国开了战,这就是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 这一打,大清朝就是海陆皆输,让日本人把奉天占去了好大一块。 中国大地上闹起的义和团,又给列强们侵略中国提供了借口。 沙皇俄国瞅着日本眼红,就拉着欧洲的几个国家以“替中国伸张正义”为名,又把日本撵出了奉天。可还没两年,他就向东北派出了大量的军队,一下子占领了东北全境,想霸占咱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
你说这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就有什么“为虎作伥”“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等等的词儿,当然也就有了奸细和什么“狗腿子”之流。这温卡有个女婿,叫金寿山,是个投靠沙俄的满奸。他手下号称千人,都是俄国人给武装起来的。当时关外的老百姓,因为他们在胳膊上都带着俄国白兰红三道颜色的袖章,所以都叫他们“花膀子队。”这小子,活动范围很大,从辽西到吉林,串来串去,还常常随俄军清剿抗俄的中国人队伍。
温卡仗着金寿山的势力,也就自任了个郑家屯的商会会长。他的儿子是个浪荡子,学了三拳两脚,也想在在当地出出头,所以今年老温家就摆起这个擂台来。(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