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作家 三毛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曾深深地影响过一代人甚至还将影响更多代人,作者深入实地调杳并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课余留下文字终成《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后来评价,这些文字根本是在探讨“作为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在抒发着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将会是怎样的,它未来究竟会有怎样的一种变迁和转型,而这样的一种中国叙事的构建,又必然是以现实之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为基本前提的。无疑,这部作品对于研究我国乡村发展历程及思考乡村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诚如赵旭东先生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的评价,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还有中国的文明以及文化何以可能,那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们很快地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惊讶地找寻到《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线索。从一种看似模糊实际精确,看似随意实际微言大义,看似简略实际却充满着无限复杂性和可解释性的空间的张力之中,中国意识得到了一种突显,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多年前曾阅读《乡土中国》,尔后也买了几个版本的《乡土中国》,一直关注乡土变化的信息及此类题材的著作,喜欢费孝通、许倬云、熊培云等人作品,其中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给我印象较深。当我读陈心想先生《走出乡土》时,感觉似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之间隔空对话,《走出乡土》作者思维新颖、视角独特,令人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或我们而言,乡土题材作品一直埋在脑海、沉淀心底,这一切的情愫或许是基于我出生于乡村且在乡村生活多年吧,如同一颗落花生深埋沃土,轻轻挖开土壤,轻轻剥开花生壳,或可剥去花生皮吃或连皮带肉一起吃,虽品尝方法有区分,然而花生的原汁原味,醇香可口,实在令人回味无穷,想念儿时与长辈们在乡下种植花生的情景。

如今,久居闹市,浮生难得半时闲,再无法偶遇几个来自乡下的村邻,即便遇上,与之寒暄,倒腾半天,也聊不出半点儿乡村的味道,更无法再提及乡下种落花生的往事,由此可见,人生经历不同,个中滋味,也只得各自在内心慢慢品尝慢慢回味了。乡土气息植根心底,落花生至所以美味,因为深深扎根于土壤,脚踏实地,坠入泥土向阳而生,这对于培养人生态度,也值得从中学习借鉴。我突然想起作家三毛曾说的一句话,这其中的灵感兴许也来自对大自然的感悟吧。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相信聪明善良智慧的您,能在重温作家这段优美的文字中,可以领略更多,可以收获更多人生感悟,坚定地做最好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实快乐生活无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此作已载入《正义真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