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秋叶】第一部《辽西故事》自序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色彩,总是比其季节厚重。秋天的故事,也要比其他的季节精彩。像关外深秋飘落在地上的那一片片的杨树叶,哗哗洒洒,满目金色。捡起一叶,凝视它那绿梗黄芯红边,不仅使人想到它浓缩了时代的变化及凄苦,也曾展现了生活的五颜六色。
当年,人们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地去闯关东,是因为在那里充满着生的希望。可这美丽富饶土地的诱惑,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善良的人们。
这本书里叙述的,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一八八七年到一九四五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故事。这六十年间,虽然只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瞬间,可她经历了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桎酷的过程,抗击侵略的经历,和积蓄力量为迎接一个新时代而正在进行的种种努力。在中国最受凌辱和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年代里,民族矛盾的恩怨和列强强抢豪夺引起的国仇家恨,是那个年代最明显的特征。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华民国建立后,大多数的满族和部分蒙古族同胞采取了换用汉族姓氏,改变民族的方式,以求平安,后来被证明这是多余的。很多满族青年原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很多人参加了军队。由于他们有文化的基础,当时奉军的中下级军官很大一部分是这些满族、蒙古族青年,在战争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对中华文化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他们唾弃伪满洲国,奋起反抗外来侵略者。在白山黑水辽河大地间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当年义勇军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五十万人,其中将近三成是满族同胞。
我喜爱历史,更尊重那些中华大地上的英雄豪杰。了解的越深越细,就如同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跟随着历史,走入那白山黑水辽河大地。时时在山上吟诗赏月,纵马平原狩猎探奇,拉杆奋起抗击外侮,深深痛感水深火热。真是这样:无数个家族的生活汇聚成一个民族的传奇,民族故事的画卷又体现着祖国的地方风情,也描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每当我想起家乡这历史的波澜壮阔,就有把它写出来的愿望和冲动。但是我没有这笔墨挥洒自如的文采,也欠缺那头脑灵巧构思的才华,几度提笔数次放弃,最后还是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我只怕留下的是一个笑话。
经历了两次身体上大的变动,人似乎也发生了变化,病榻上的经历倒下定了我的决心,一定要把这心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写出一部体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真诚善良和美好,忠义孝廉的美德,还有民族团结和睦的传奇故事。我告诉周围的人:“那里面都是实实在在的真有其人哪!”
当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同胞、汉族同胞、蒙古族同胞历经苦难和悲欢离合,留下了多少的传奇故事。我书中的两个满族家庭,历史上的恩怨,就象乱麻一样地纠缠在一起。在那个乱世纷繁的时代,他们各自经历了生活的磨练而成长起来。当他们面对着外国侵略者的压迫,毅然决然地携起手来和外来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战斗。他们是那白山黑水,长江黄河的子孙。和这块土地有着共同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永远割不断的联系。
听说我要写历史故事,无论家人和朋友都不相信,每当我探讨故事的情节,朋友们就顾左右而言他,弄得我尴尬不已。书稿开始变厚,故事情节慢慢展开,老伴负责将我当天所写书稿朗读一遍,让作者重新回忆一下当天的思路。一天老伴将我的书稿从电话里念给远方的孩子,真没想到,孩子的话竟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就听到电话的那边用怀疑的口气问道:“妈妈,这是爸爸写得吗?不是抄人家的吧?这故事写得太好了!”
文人们都说爬格子太难了,是说写文章的辛苦,也确实是那样,不过我却从中找到了乐趣。你想,心脏里装着一个用宇宙飞船材料—钛金属做得大瓣膜,听着它啪嗒啪嗒地声响,生命就这样在流逝。正是这声响激励我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人物和新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武术,可故事的人物要有各类功夫,我不由地跳到床上,又转到地下,这飞身上下,无所不能,现在那十八般武艺好像都是我从小练就的。
第一部终于截稿了,我的事还很多,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小学生“的地得” 的问题就出现了,还有那混淆不清的错别字。哎,中国的文化太精深了,有时候甚至感觉到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大都是迂腐。不是为了使用的方便,而只是强调词汇的特殊性,这大概就是把简单弄成复杂的思维所致吧。过去只会按一两个按键的电脑 ,也终于能使用它来打字了,虽然慢,可是它刚好跟上我慢慢变老的思绪。常常是辛辛苦苦构思,勤勤勉勉工作的几千字文稿,由于自己的笨手笨脚而忽然消失了,一切还得重来。很多功能不知道,标点符号也找不到,于是就用一个符号来“权且代替,” 没想到几十万字下来,如何修改倒真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编辑们总认为能写小说的作者,应该是个文学爱好者:“总要在什么报刊杂志上登过些小豆腐块吧?就你这······一上来?······。” 我争辩着 :“我还出过经济论文的大部头书呢。” “记住,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贵族本质,不懂这些,你就不要接触文学。”他也不顾我那难堪的样子和羞愧的目光,拍了一下桌子:“你的那些经济学的数字,就是一堆枯燥的砖瓦碎石,它怎么能和文学的宫殿来比呢。” 一个专业学习中文的朋友这样提醒着我。
从第二部、第三部到结尾篇,大概还要二百万字。看着我每天像一个机器人似地工作,朋友们都不断的嘱咐我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老伴儿不停地叨叨着:“说是退休找点事,轻松悠闲地做,你看,这倒成了负担了。”
故事在发展,历史在延续,邪恶总要被光明所战胜。这就是我的故事。不过你可不要小看了这部书,这里边记载的可都是真实的历史,可它又不是在复述历史,这里面始终在讲故事,可它是真实人物的传奇,不管你信与不信,这里说的都是咱中国那个时代,老百姓们经历的生活。
族训的传说
“爱新觉罗降下灾难。是苍天让我们哭泣。坚实的城郭被毁,流洒着族人们的血迹。叶赫老城经历的破坏和屠杀,是自大者可耻的背弃。再也没有部落的荣誉,要让子孙们永远牢记。哪怕最后一个叶赫女子微弱的气力,也要让仇人们恐惧。报仇,报仇,我们的呼声撼天动地。”
国训的传说
“敌人降下灾难,对着苍天我们止住哭泣,美丽的家乡被毁,流淌着国人的血迹。白山黑水经历的破坏和屠杀,是入侵者可耻的背弃。亲人们流离失所,让子孙永远牢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反抗,都会让侵略者恐惧。战斗,战斗,我们的呼声撼动天地。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