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2
第二章、上古传奇
二、黄帝也是在这里兴起的吗?
●刘畅、刘松林 著

二、黄帝也是在这里兴起的吗?
说宝鸡是炎帝故里,虽然有争议,但是按照代递相传的说法,已经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毕竟有很多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和代代相传的纪念活动支撑着。
大家现在基本上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宝鸡是第一代炎帝扬名立万、繁衍生息的地方。
现在又说宝鸡是黄帝故里,恐怕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受了某省人的刺激,异想天开,什么金都往脸上贴,什么事都往身上蹭,真是想出名想疯了。
其实,认真研究历史文献,拨开浩瀚史籍中的重重迷雾,你就会发现,原来历史还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模样。
关于宝鸡是黄帝故里这一点,历史上不是没有记载,也不是没有人发现。但是却没有人大声说出来,特别是宝鸡人。依照宝鸡人木讷内敛、谦和温顺、只做不说的秉性,坚信自家的就是自家的,所以从来就没有向人宣示过。但是一觉醒来,发现事情完全就不是这么回事,自家的珍宝已经快成为邻居家的了。
比如钓鱼岛,比如南海诸岛。几千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我们说是我们的,大家都认可。所以我们就认为这是铁板钉钉、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一心一意埋头国内建设。等我们回过神来,再去看时,形势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自己的东西一定要看好,不然一不留神就会被人给顺走,再想找回来,那可就麻烦了。
世上往往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沉默寡言,默默无闻,只做不说,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坚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只顾埋头做事。

另外一种人,巧言令色,边干边吆喝,不干也吆喝; 干一点事有一点成绩和荣誉就满世界吆喝,挂在额颅尖尖,只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深信先声夺人的道理,有一定要说,有一点更要说,只要对自己有利,更要大声地说,不管是谁的都敢居为己有,真是大言不惭,绝不脸红。
千百年后,也就成了历史文献了,后人知道什么是真假?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假话说多了也就成了真话。
其实这一点也不是现在才有,要不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就不会发出“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感慨了。
虽然我们崇敬前一种人而鄙视后一种人,但从世俗的角度,我们也不可否认后一种人常常因为自己的大言不惭而名满天下,名至实归。

不是吗?
现在接着说黄帝。我们再重温一下《国语·晋语》里的那段话:“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故黄帝为姬。”
这句话虽短,但却信息量很大。它至少向我们传达出这么几个信息,即: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氏部落,母亲是有蟜氏部落;黄帝是在姬水旁边成长起来,成就事业扬名立万的;黄帝姓姬,与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黄帝的记载有点不同,《史记·五帝本纪》里这样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就是说:黄帝出生在寿丘这个地方,在姬水河畔长大成人,所以就姓姬。住在一个叫轩辕的小山上,因此就起名叫轩辕,或者号称轩辕。算是对以上两神说法做了调和。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姬水。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它就是流经凤翔、岐山、扶风的岐水。
但是如果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断定黄帝部落在宝鸡发展壮大,还有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接着再看。
相传黄帝的“天师”岐伯,顾名思义就是岐山的老大,应该是岐山一带的人。《路史》记载:“黄帝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帝王世纪》也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百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这就说明:岐伯与黄帝是同时代的人,是岐山下一个土著氏族的酋长和首领,黄帝访问岐伯,与他讨论医术,后人把他们的谈话用一问一答方式整理出来,就是《黄帝内经》,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盛典。
岐伯在岐山,黄帝就不会远。
现在岐山县岐阳村畤沟河最上游有一块地,历来就叫姬家地,这可能是姬姓最早的居住地或姬水(畤沟河)的发源地。以后周始祖姬弃(后稷)发起于邰地,说明黄帝后裔姬姓部落就生活在附近不远的地方。

《路史》云:“帝鸿氏葬雍”。《史记·集解》:“帝鸿黄帝也”。就是说第四代黄帝鸿的墓葬在凤翔。
《路史·后记》记载:黄帝非常尊敬炎帝,并在陈仓(宝鸡)做祠祭祀炎帝。《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曾在宝鸡附近的吴山南边,作上畤,祭祀黄帝,作下畤,祭祀炎帝。所以,黄帝应该也生活在距离炎帝部落不远的地方。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历史上应该有八代黄帝。第一代黄帝生活在宝鸡的岐山扶风一带,姓姬,名黄地;第二代姬后氏西迁天水寿丘;第三代帝律氏东迁漆水河流域;第四代帝鸿氏在漆水河之北,陇东一带;第五代有熊氏,占领桥山,洛水;第六代公孙氏,征晋西;第七代轩辕氏,在涿鹿建城,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第八代缙云氏,被少昊赶往吴越归于浙江缙云县。
《史记》记载的应该是第七代黄帝,是最为著名,功绩最大的一代黄帝。
由此可以看出,首代黄帝在宝鸡发展壮大后,沿渭水北岸一路向北、向东发展,主要以游牧农耕为主,成为与炎帝并存的一个部落首领,到第七代时,实力强大,征服了以第八代炎帝榆罔为首领的炎帝集团,成为中原共主,形成以炎黄两个部族为主体、共通融合的华夏民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阪泉之战,黄帝集团战胜炎帝集团,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尽管农耕部落的文明程度要高一些,但体质上远不如游牧部落勇武强悍;加之当时原始社会频临解体,氏族制度崩溃,炎帝的协调凝聚力弱于文明进化程度较低,氏族制度完好的黄帝部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大概就反映了炎帝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对立产生而导致涣散无力状态。与此相反,黄帝部落却拥有强大的武力,足以威震天下,“以征不享”。最后终于取代炎帝的盟主地位,“四方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以铁的事实宣告了炎帝“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时代的结束和武力称雄时代的开始。
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开启了落后生产力战胜先进生产力的先例。后来周之犬戎、中山,秦汉之匈奴,魏晋之五胡,唐之突厥、回纥,宋之辽、夏、金、蒙古,明之瓦剌、鞑靼、后金,一直是中原民族头顶上的一片乌云,挥之不去。多少人民横遭屠戮,多少英雄豪杰恨之嚼铁,多少屈辱、多少豪迈,留下多少嗟叹,多少传奇!
以至于元、清入主中原,五胡十六国及金、辽等长驱直入,形成文化激荡、民族融合,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现在的北方人,有几人敢称纯粹的汉人?有几人身上没有流淌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中华民族以北治南的格局从黄帝时期就已经植入血脉,历史上哪个朝代要长治久安,不征服北方,不安定北部边境?
中国的政治中心,历来就在北方。只要稳定了北方,也就稳定了全国。长安、洛阳、北京,这些华夏名都,哪个不在北方?哪个不临近游牧民族的聚集区?南京也称七朝古都,哪个不是偏安一隅、运祚不长?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在明代以后,关闭海禁、着重北部边防,导致错过工业革命的腾飞机遇,又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蹂躏,落后于世界二百年之宿命。
时过境迁,世易时移,现在我们北方的威胁解除了吗?我们做好应对来自海上威胁的心理准备了吗?我们做好由一个陆地国家、内陆民族向一个海洋国家、海洋民族转变的准备了吗?
学古以知今,鉴古可喻今。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密码,都有自己的宿命。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密码是什么?我们的宿命又是什么?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我们怎样才能打破几千年来的宿命,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迎头而上,挺立潮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