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11
第二章、上古传奇
一、炎帝故里
第18、19节

18、炎帝姓氏和姜水的关系
以上内容是宝鸡民间传说中的炎帝,或者说是炎帝给宝鸡当地留下的印迹。那么,我们再从史籍中,对炎帝及围绕着他产生的几个问题做些思考。
炎帝姓姜,没有疑意。但是,炎帝是因为生活在姜水河边而姓姜,还是姜水因为炎帝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姜水,还有待商榷。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炎帝之姜姓,实际上反映出炎帝本身是我国远古时代以羊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的首领。姜就是羌,“姜”字的古文本从羊、从女,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之意;“羌”字从羊、从人,好像人跪着一条腿在挤羊乳。从语音上看,古音两字没有差别,应该是一个字的两种不同的写法。
另外一般认为,炎帝氏族本来是甘肃青海一带羌人的一支,是“古羌人部落的宗神”。《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章太炎先生也说:“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姜者,羌也,晋世呼延为羌酋姜聪所杀,以是知羌即姓姜”。这就是说,姜、羌古为一字,后世才略有歧义。

关于“羌”,《说文》里面是这样解释的:“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有解释:“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引以为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羌”一是表示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或食物的主要来源,都跟羊有关系,要么牧羊,要么以羊为生。二是由于羊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对羊的崇拜。
古籍里说炎帝牛首人身,大概是因为由游牧而进入农耕后,牛逐渐取代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依靠。炎帝是农业之神,是由游牧转向农耕的代表人物,所以把对牛的崇拜加到了他的身上。
这就是说,姜水是因为炎帝居住在附近而得名,同时也可以得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实际上是甘肃青海牧羊人的后代,古羌人的一支。这也可以从汉字里许多带羊的字里看出端倪。比如美字,羊大为美;比如祥,由表示神明的示字与羊字结合,神保佑着羊群,即为吉祥;再比如羲字,以戈加于羊上,表示杀羊以待人,表示义气。等等等等。
所以,宝鸡的凤县这几年大力宣传羌族故里,也是有道理的。

19、杰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我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远古时期那么多的部落,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血缘?武力?经济?友情?人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又没有一个超乎部落之上的力量协调组织。一个部落怎么能让其他部落臣服,一个部落的首领怎么能让其他部落的民众服从,靠的是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同的价值观?还是一种超自然的凝聚力?深入的研究了炎帝之后,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那就是超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能更好的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获得安全感的能力。
炎帝作为神农时代的一个部落首领,除了具备当时各部落首领具备的善于组织农业生产的能力之外,还具备了以下能力:
一是制造生产工具的能力。“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庖牺氏(伏羲)死后,神农氏渐渐兴起,他砍削树木做成犁头,弯曲木材做成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造了很多农具,并教导人民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二是培育优良品种的能力。“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逸周书·尝麦篇》),“神农尝草别谷,烝民乃粮食。”“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翻译成现在的话,大概就是:“神农氏的时候,有一次天上降下粟谷(这等好事,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难得,可能是为了使神农驯化培育优良农作物神圣化而这样说的吧?),神农于是就耕种土地,把它种下。”“神农曾经亲自品尝各种各样的野草,从中辨认出可供食用的五谷,从此以后,百姓才能够以五谷为食物。”“神农氏兴起以后,在淇山南边那个地方种植五谷,普天之下的人民群众就知道以五谷为食品,所以大家都学会了种植五谷。”
三是识天时地利的能力。“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就是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季节变化和土地肥沃高下,制作耒耜等生产工具,教导人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
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了一项超乎时代的能力,那就是用火。
首先,在农耕方面,刀耕火种,制作耒耜。
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开垦土地。而土地上都生长着树木草莽,怎么办?靠人们用手拔草,虽然效率低下,还可以行得通。那面对参天大树,靠人的双手和简单的砍砸石器可能是不行的。于是,人们想到了火。用火焚烧,既能肃清草木,开辟土地,又能肥沃土地,可是放火烧荒,火势不好控制,弄不好会烧了自己。

炎帝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便想到了控制火势、把握火的燃烧方向的方法,既安全又方便。这可是个技术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了的。于是他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在众多的部落首领中脱颖而出。另外,在农具的制作过程中,他“揉木为耜”,这个“揉”字,就是一个用火加工木头、制作工具的过程。潮湿的木头在火上面适当烧烤便很容易由直变曲,由曲变直,甚至一些质地柔韧的木材经过火的烧烤后,还可以盘曲为圈状,冷却后也不容易变形。
其次,在生活用具方面,陶冶斧斤、制作农具,以至于后世用火冶炼金属,都是火的实际运用。
再次,在饮食医药方面,火可以熟腥臊、防治百病。炎帝掌握用火以后,人们开始吃熟食,这样有利于消化,有利于卫生,特别是熟肉,使人们告别了饮毛茹血的历史,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同时,火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才使烫、熏、蒸、洗浴、石砭、火针、艾灸、熨帖、汤药、酒醪等医药技术成为可能。
这才是炎帝只为“炎”的根本所在。
那么,什么是“帝”?
“帝者,禘也”,就是“以事鬼神上帝”(《礼记·礼运九》),就是掌握祭祀天地鬼神、与天地鬼神对话的人,这个人,必须具有很高的威望和修养。“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史记·封禅书》)、“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腊祭,以报天地”(《史记·三皇本纪》)。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崇高的概念:帝,用以配有功德的首领。“德合天地称帝”、“帝者禘也,象可承也”(班固语),就是说,帝就是象征着可以承接天运、降福人间的人。
《说文》云:炎者,火光之上也,从重火。即火焰上升为炎。由于火和禘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于是便把它们加之于姜炎族首领或代表之身,称为炎帝。
炎帝作为姜炎族第一代首领的称谓,又具有承袭性,为姜炎部落代代首领所沿用。相传炎帝传八代,也有说传十七代,后来在阪泉之战中,末代炎帝榆罔被轩辕黄帝征服,历史便进入了黄帝时代。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不禁要问,炎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竟可以发明创造那么多改变人类历史的新事物?
其实不然。火也好,农具也好,医药也好,应该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的。而炎帝,作为部落首领,他不过是善于总结、顺应时势,审时度势、及时推广,表现了一个领导人应有的敏锐和魄力。
所以,这些发明创造就记到了他的身上。正是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新工具的运用,才使他的部族迅速强大,形成了超乎其他部族的生存能力,他本人也得到了其他部族的尊重,成为统御万邦、对话神灵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
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农业立国的新时代,经过后世人们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农业文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炎帝作为开辟一个新时代的标杆性人物,而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