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儿有一句俏皮话,“八月十五蒸年馍——早办”。那里的八月十五,说的是阴历,还是中秋时节。中秋节到正月初一,足足有四个半月。恁早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零零星星添置,七东八西,还说得过去。都说这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本人觉得这年味儿淡了是好事。老辈人念诵扫盲读本上的顺口溜“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顺口溜描绘的美好前景一点一点成了今天的寻常生活。用镰割麦,咱干过。担子担麦,牲口碾场,咱见过,干不了。使唤打麦机(小麦脱粒机),家族式、亲友式联合劳作,咱在份。这十来年,收割机兴开了,咱就没有下地。除草剂顶替锄地。这些,让年味儿分散,分散到三百六十五天,不是挺享受嘛。八月十五蒸年馍,百分百没那事。缺少机械的年月,东西紧卡的日子,盼过年,巴蒸馍,情通理顺。
想到2020年,想回河南省洛宁县,想回家,咱真真切切是“八月十五蒸年馍——早扳”。最早微信上,问过年回家说不回的是本家的一个哥哥。俩人同年龄,村上是近邻,社区隔马路。咱呀,说话没个正型,“到时候看吧”,“早着呢”,“说不来”,这样模棱两可的话儿居多。咱的话,要是清水河侃到底,那还有啥趣味儿。咱的话,要是不东拉西扯,不久生分了。可能是去年九月份,有两个学生——教他们是30年前,人家都是45岁左右的人了——多年联系不上,自己开车去村里找我。那时咱还在江苏呢,甭说没见面。应该趁过年,在洛宁县城,相互见见面儿,排排闲话。要不,年后,他们去广东了,不知猴年马月再能见上一面。一位表哥,三年前,有阿尔茨海默,这两年没有到他家,咱挂念着。一位表姐——她家的大孩子比咱还要大一岁——是亲戚中的高寿人。……
2019年4月的一天,咱在社区门口聊天。有一辆电动车出社区,看着骑车人像王老师,咱就大声叫“王老师!”。电动车停下来,咱猜想没有认错人,就走上前。你想不到,王老师说“哎呀,我都记不得你叫啥名字了,这两年我的记性不好。”当场,咱觉得很没有面子。王老师,是我们高中英语老师。王老师媳妇儿是我们高中同班同学。他家在原来洛宁县一高中的两个住处,咱都去过。王老师当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和他见面不是一次两次。每一次见面,都是王老师主动打招呼,叫名字的。最后一次,是三年前,在洛宁县盛德美超市,他出超市。第二天,咱在社区门口晒太阳,才知道王老师这两年身体不太好,没有上班。其实,王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几岁。
这样的,那样的,过年不回家,亲友不见面,那还有啥情分呢。年味儿浓和淡,就看手勤手懒,就看见面,就看丰歉。说“八月十五蒸年馍——早扳”,依咱看,可不是喷的。
不曾想,到年底,武汉的新型肺炎打乱了阵脚!2020年正月初一,咱主动打电话、发微信,不提自己不去走动,只说不让所有的亲友过来。社区墙上的通告、倡议、紧急通知大大小小,一下子就是好几张。小喇叭这几天,白天不间断播放洛宁县政府对武汉新型肺炎的宣传稿。城关镇政府的大喇叭昨天和今天开车进社区,强化洛宁县政府的宣传稿。县城到乡镇的公交车停运,到洛阳的班车停发,城内的公交车不发。打电话,打电话,再打电话。发微信,发微信,再发微信。
还有一句歇后语,“隔河作揖——承情不过”。有一句戏词,“隔河作揖——两分开”。今年不过,来年过。今天分开,隔天见。把握着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中吧?

作者简介:任满超,1984年洛宁一高中毕业。1994年开始,在《洛宁教育》发表散文《芳草情》,在《新洛宁》发表图片《劫后余生》,在《洛阳日报》发表《电线不要缠在树上》,在《洛宁之窗》发表散文《拍照的滋味》、《书城》发表散文《心中的神灵寨》,《故道》发表散文《你好,老师!》。2016年,《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采用精选留言670条,其中2次获《河南日报农村版》“神评”;《闪小说作家论坛》《陀螺文化网》发帖5次;《中国安全生产网》发表文章10篇,其中《八大特种作业三句半,经典!!!》和《原来危化品离我们这么近!》入选该网“大咖驾到”专栏,后一篇被搜狐、新浪博客、重庆、河南、陕西等地12家媒体转发。2016年,是作者丰收的一年。2017年在《中工网》论坛有4篇文章入选“两会建言”,一篇文章被《中国安全生产网》作为“35号E案”选用。先后在《洛宁城事》网站和《入围洛宁网》发布文章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