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年作家刘畅《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九
第二章、上古传奇一、炎帝故里
第13、14、15节
●刘畅 刘松林 著

13、父女俩的阴谋
远古时候,在渭河南岸稀稀落落散布着许多氏族小部落,但他们共同拥戴一个首领――炎帝神农氏。
那时候野生动物刚刚驯化,人们常常赶着牲畜四处寻觅水草,各小部落间常因抢占牧地而争斗。炎帝对此十分焦虑,便将头领们召来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有人说黄河一带,土质肥美,野兽很多,河里水产也很丰富,何不舍弃旧居,迁往新地居住?炎帝觉得此话有理,但部落迁移事关重大,必须慎重从事,于是自告奋勇,带领亲属先行探路,只留下长女英姬在家料理。时间长了,英姬就有点想念外出的父亲。可是路途遥远,加之又没有办法联系,心里不免感到孤独寂寞。
炎帝家里养着一匹白色公马,英姬一人在家,孤寂无聊,便常常和这匹马逗趣消遣。
一天,她将马料倒进槽里,抚着马鬃说道:“马呀,马呀,你若能找回我那远方的父亲,我便同你结为夫妻。”
这原是英姬思父心切,信口说出的一句戏言,谁知此马似有所悟,点了点头,便扬蹄嘶鸣,挣断缰绳,沿着渭河向下游奔去。它跑呀跑呀,跑到了渭河流入黄河的地方。
恰好炎帝正在这一带踏勘新地,远远望见自己家里的白马奔驰而来,暗想:此马不远千里奔波到此,家中定然有了变故。于是翻身跃上马背。
说来也怪,那马不等炎帝坐定,便抖擞精神,四蹄腾空,飞一般地转身向回跑去。一路上马不停蹄,人不饮食,不多日就抵达家中。炎帝回家一看,整个部落安然无恙,自己的女儿无病无灾,心中好生纳闷。
次日,炎帝备料喂马,准备返回黄河继续工作。但喂马时,马却不食不饮,炎帝觉得奇怪。恰在这时英姬到来,那马忽然引颈长鸣,接着又摇头摆尾,显出十分亲热的样子。但当英姬离去,那马振蹄扬鬃,显得烦躁不安。这样反复数次,引起了炎帝注意,便向英姬打问原因,英姬就把戏言许婚之事讲明。
炎帝闻听大惊,这人怎么能嫁给马做妻子呢?就急忙叮咛女儿切莫露出风声,以免传为笑柄。忽又转念一想,那马留在家中总是一块心病,不如杀马食肉,了却这场孽债。想到这里,便返身取来虎筋硬弓,搭上羽箭,拉了个满弓,“嗖”地一声直穿马的面门,将白马射死。炎帝接着取来石刀,将马肉尽行剔除,剩下一张马皮铺在地上,只待晒干再做别用。
英姬吃罢马肉,喝完肉汤,便招来几位邻家女子玩耍,忽然脚下被绊,低头看去,原是那张马皮,便一边踩一边暗自说道:“马呀,马呀,你还想以人为妻!今日招来杀身之祸,岂非自做自受!”话音未落,只见那张马皮直立而起,如同闪电一般,将英姬拦腰卷住,“腾”地一声平地升空,又如同流星追月直飞天外。
众邻女直吓得目瞪口呆,慌忙报知炎帝,炎帝迈开大步,沿着邻女所指方向追去,一直追到黄河岸边,才在树杈上找到了被马皮紧裹的英姬。
炎帝五内俱焚,站在树下一边摇动树干,一边大声呼喊,但越摇英姬被裹得越紧,直到最后,竟然缩成了一颗又大又白的蚕茧。接着,蚕茧破裂,从中爬出了一条白胖白胖的大蚕,这蚕一出茧,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这棵树上的叶子。
后世便将这种树叫做“帝女丧”,久而久之传为“帝女桑”,而英姬则被人们呼为“蚕娘娘”。

14、帝王家的儿女事
传说我们中华民族,在炎黄之世,已有十二万八千人口,也开始有了礼乐联姻的风俗。
炎帝神农氏共有四个女儿,长女英姬戏言成祸,被白马裹胁,配为夫妻,死后封为“蚕娘娘”;次女瑶姬隐居巫山之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居于阳台之下,数千年后与楚襄王相会于云梦之野,被楚襄王纳为姬妾;三女早年随炎帝出巡,在东海不幸失足落水,死后化作“精卫”,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人称为“帝女雀”;唯有小女芹姬,在炎帝身边,尚未许人。
看着芹姬一天天长大了,炎帝对她的婚事十分挂念。
一日,炎帝在房中小憩,忽又想起此事,忙叫妻子听訞出来商议。炎帝说道:“芹姬已到待聘之期,当早为择婿婚配。”听訞说:“你说的话,正合我的意,但现在一时尚无合适之人啊。”炎帝说:“在我们部族之中,现有三人尚中我意,但这三人各有所长,一时难定是哪一个。”
原来,炎帝所说的这三个,都是他的得力臣子,一个叫雷公,一个叫风伯,一个叫雨师,都是本领很高强的人。
这雷公是雷州陈鉷的儿子。当年陈鉷打猎为生,家中驯养着一条九耳恶犬。这恶犬十分灵异,每天出猎之前定要摇动耳朵:一耳动则当日可猎取一头动物,两耳动则可获得两头,依此类推,十分应验。一日,这条恶犬九耳全部摇动,陈鉷已知将捕九头猎物。于是背起了弓箭来到野外,但转来转去连个野兽的影儿也没见,心中觉得十分奇怪。正在这时,只见恶犬对着一丛棘苇高声吼叫,却不扑上前去。陈鉷大为奇怪,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颗一尺长的巨卵,便携回家中。当夜雷雨大作,忽然巨卵崩裂,从里面走出一个男孩,男孩左手有一“雷”字,右手有一“公”字,遂以雷公为名。雷公生得龙头人身,肚脐外露,鼓腹时雷声从脐孔而出,有惊天动地的本领。
风伯生于月母国,乳名四方风,其四肢最为灵便:小动则小风至,大动则大风生。
雨师自幼喜食松柏子,故又名赤松子,他能入火不化,并和西王母交往甚密,炎帝如有疑难之事,常派他赴昆仑山向王母讨教。
这雷公、风伯、雨师三个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共同扶佐炎帝。究竞选谁为婿,炎帝一直迟疑不决。
听訞见炎帝低头思索不语,便说道:“既然如此,先不定谁为好,今后若遇急难之事,让他们各显本事,然后再选婿不迟。炎帝点头答应。”
说来也巧,时隔不久,炎帝家中就出了件大事。
炎帝有只黄扬木枕,是当年燧人氏钻木取火所用之木,后经伏羲氏精心雕凿,并在其内绘有阴阳八卦, 能知人间风雨阴晴。炎帝每夜枕于头下,便可知次日天气,部落内春种秋收等农事安排,全凭木枕提供依据。不料一时大意被窃,炎帝十分懊恼,急忙召来臣子商议,定要找回黄杨木枕。
众臣子一个个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毫无一点办法。
这时只听雷公说道:“这么点小事,还劳大家如此费神!无论何人偷去,只要知道我正在寻找,他定会乖乖送回来。”说罢,驾起祥云,立在云头,挺胸收腹吐出浊气,然后猛然抽吸,弯腰鼓腹。只听半空中发出沉闷之声:“隆隆,谁偷枕!隆隆,谁偷枕!”
此声发出,群山震荡,万谷轰鸣,霎时传遍四面八方,但过了许久,四海之内连一点回音也没有。雷公十分尴尬,只得落下云头,站立一旁。
风伯看到雷公未能奏效,笑道:“如今不比从前,单凭发号施令,谁人肯还,且看我的手段!”于是风伯站在高处挥动双臂,片刻黑云滚滚,尘土遮日,山峰摇摇欲堕,石块纷纷乱飞。风伯乘风而起,将整个山间、丘陵、平川、池沼详详细细搜索了一遍,但搜来找去,依然不见木枕踪影。
其实这也并非风伯无能,而是偷枕者十分狡猾。这盗贼本是裸裸国女使,是来与炎帝议和通好的。因为裸裸国的人常年卷发露体,招摇过市,毫无廉耻之心,炎帝曾派兵征讨,此女使来后,炎帝曾以礼相待,谁料此女性喜淫乱,白昼在闹市与人交欢,炎帝大怒,便将其镇于千山之下。此女便仗着一点变化之功,竟然兴妖作怪,变成乌龟,悄悄爬进炎帝居处,盗去木枕,然后躲进千山石窟之中。风伯纵有天大本领,只能在地面施展,面对地下深处,则是无能为力了。
雷公、风伯没有找回木枕,炎帝便叫雨师想法。
雨师说道:“要找回本枕不难,也无须再兴师动众。只要在渭河、千河交汇处,搭一高台即可。”炎帝半信半疑,不知其中奥妙,一时又无别的找枕之法,便点头答应,命人垒土为台。台成之后,雨师不慌不忙走上台来,望昆仑三拜,然后布罡斗、行玄术、念灵章、发符水,顷刻之间阴云密布,大雨滂沱,枯岩生水,江河横溢,平地水深三尺有余。
裸裸国女使正枕着黄扬枕呼呼大睡,忽然一股水冲进石穴。她叫声:“不好!”慌忙抱起枕头朝外逃,刚到穴口,迎面涌来一排大浪,她站立不稳,连人带枕落人水中。这女使不识水性,挣扎几下,便沉入水底,枕头却浮出水面,随流漂进千河。炎帝远远望见,便命人打捞上来。
不久,炎帝便将雨师招为女婿。

15、不是每棵草都能吃
神农一生下来,才新奇呢,他长了个水晶肚子,光亮透明,肝脏肠肺,全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
那个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做饭,无论花草鱼虫,全都是生吞活咽的,这样人们就常常闹病,甚至死掉。神农见着好难过呵!于是下定决心把看到的东西都尝一遍,看看它们在肚子里面是怎样变化的。好吃的呢,就放在身子左边的袋子里,给人吃;不好吃的呢,就放在身子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
这样,神农就开始尝百草了。头一下,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一落进肚皮,可怪哩,光见它在肚皮里从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洗擦得清清爽爽的。它那样儿,就象上上下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称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叫它为“茶”,神农就把茶放到身子左边的袋子里。
第二次尝了朵蝴蝶样的淡红小花,那叶儿象羽毛一样美丽,甜津津的香味浓烈扑鼻,这是“甘草”啊!神农把甘草放到身子右边的袋子里。
第三次他尝了绿茵茵的一朵花,叶儿圆圆,梢头尖尖的,又苦又酸,花果上还有刺哩!在肚子里一下一下直顶撞,把神农的膝头弄得很疼,肿得象牛膝盖。神农忙吞把茶叶下去,才解了毒。这是“牛膝”呵!神农把牛膝放到身子右边的袋子里。
神农就是这样辛苦地尝遍百草,每天都要中毒,都靠着茶解救了他。他清清楚楚看着花草在肚子里的变化,把它们分别放在身子两边的袋子里。后来,左边袋子里花草根叶有四万七千种,右边袋里花草根叶有三十九万八千种,还不止哩!
这天,神农见到一种黄黄的小花,象小茶花,那叶子还一张一缩动着哩!怪呵,是“妖草”吧!他把叶儿放进嘴里,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了,还没等他来得及用茶解毒,就死啦!人们非常悲痛,就称呼这草“断肠草”。常言道:“神农尝药千千万,可治不了那断肠伤。”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神农就是这样,为了拯救人们而牺牲了自己。人们也没忘记他,都称他为“药王菩萨”。好多地方都盖上“药王庙”祭祀他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