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真有爱情
柳树一直以为和不远的杨树
是纯粹的同志关系
但那天柳树做梦
梦到杨树抱了抱她
再看到杨树
她就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
仿佛什么事
真的发生过
柳树居然暗恋杨树,居然“做梦/梦到杨树抱了抱她”,诗人的视角是泛神论的。在泛神论者看来,万物皆有灵。灵即是神。神不是超验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神借万物显现自身。神就是万物。领悟了一朵野花的意义,也就领悟了上帝的存在。诗人的直觉中,柳树恋爱了,与此同时,想必她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神奇和伟大。诗人通灵,有超强的直觉能力,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到常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呈现的是柳树的恋情,表现的却是人类的恋情。“柳树一直以为和不远的杨树/是纯粹的同志关系”,同在蓝天下,同在一个空间,开始可能不以为意,但难免不会日久生情。种种原因,又不便表达,只好暗恋,只好做梦。至于是不是诗人写作时当下的情感状态,不能妄下断语。因为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生命,诗中传递的情绪,未必就是作者本人的。毫无疑问,诗人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人人都有。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这么一句,“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这就是恋爱激情。艺术源于本能,本能更多的是指性本能。性追求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它使人不断向往异性。它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将人性中的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它使人更有激情,更有想象力。通过想象,万物与人的心灵相契合,世界和人生变得更美好。
这也是梦境写作。虽然只是呈现杨树的梦,但整个文本梦幻一般。柳树的梦,梦中之梦。梦境中的事物具有高度真实性,梦境写作就是真实性和虚幻性的统一。梦境写作未必就是写梦,而是让万物处在幻象的笼罩下,像是万物披上一层面纱,但又显现出了它自身的本质。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美的世界,艺术的世界。有梦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是幸福的人生。“再看到杨树/她就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仿佛什么事/真的发生过”。对爱情由怀疑,到确信,“或许真有爱情”。艺术家常常感觉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幻象的世界,他正是从这些幻境中感悟人生。梦境写作是现代诗的重要写作手法。尼采说,艺术家是在醉境和梦境的状态下,释放艺术的强力。
大友
2020.1.27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