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播情未了(散文)
文/朱大志
乐曲《东方红》,预告节目!
五点三十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
孩提时候,正值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央、省、县三级广播,从神奇的小纸喇叭里传来。唤出黎明的曙光;唤醒了早起的人们。著名男播音宋世雄第二套广播体操音频,更加深了时代印记!也就是受那个时候的耳熏目染,我暗暗地喜欢上了广播。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们大救星……
听着这首豪迈的歌曲。隐隐约约萌生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之情也油然而生!
挎着小书包,行走在上学的路上。还可以听到大队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响。看着无限延伸的广播线,常常猜想!一根铁丝怎么就能把北京的声音传过来?

春夏秋冬,酷暑寒天。田野里,公路沿线经常见一位蓄长发留分头的男子,三十左右,高高的个子,大眼睛,黑皮肤,说话嗓音不高!面带笑容,看上去不胖也不廋,整天骑一辆自行车,驮着铁鞋、铁丝等工具包风风火火,哪里线路故障就在哪里维修。放学的路上,每次遇到他我就不怎么急于回家。而是好奇地看他维修。有次我们几个同学围着电线杆子往上看,他低头发现厉声说道:“赶快往后退出三到五米。工具掉下去会砸伤人的!”
从那才知道他姓贺,是从部队转业的通讯兵,在单庄公社专门管理喇叭的广播站长。就是他花费一年的时间,把公社通往五十四个村的木头线杆,制作换成水泥杆,为节约成本里面用竹竿代替铁丝;在当时成为工作的一种创举。
那时候上级召开会议。家家户户的小喇叭都响起来。县委书记魏茂玉的讲话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至今记忆犹新。会议精神一直贯彻到群众中,显示出巨大的广播威力。为确保线路畅通,贺站长总是连续奋战,加班加点。
一九八一年村里分田到户,那时还不兴外出打工;除了劳动,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听广播。有了它的陪伴觉得可以消除疲劳;也似乎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要发家,种棉花!”在地里,边干活收拾棉花,边收听广播。《山东新闻》《农村天地》《英模人物专访》等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节目,触动我的心弦!萌发我要拿起笔来的念头!
一九八二年与我们相邻的王古庄村,靠发展棉花率先解决群众温饱。集体为260户村民从济南统一购买14英寸泰山牌黑白电视机。成为全县闻名“电视村”!我的第一篇新闻稿被县广播站播出。从此,踏上了从事业余新闻报道之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村岁月里,广播就是我的精神乐园!
“一枚邮票寄深情”。采写每一篇稿件通过邮局信封寄出后,我就细细地推算它到达编辑部的时间;编辑阅改、编排、录音制作过程及大约播出的日子。每到新闻节目时间 ,便静下心来屏住呼吸细细地听。当听到男女播音员操着标准的普通话播出自己的稿子时,心中骄傲,像有团炽热的火焰无比温暖。有时候遇到大风天气,就到大队部附近高音喇叭底下,雨天打着伞,冬天有时任凭鹅毛大雪打在脸上,飘落在身上!

广播丰富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情操;加深了青少年时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奠定了坚决跟党走的思想基础!
1991年我被聘到鱼山乡政府任专职新闻报道员。除了下乡采访,日夜与报纸和一部调频小半导体收音机相伴。爱不释手!勤于写作,开会、送稿常常往返于报社和广播电台。年年被上级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
1995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乡镇通往村里的广播喇叭,更换成了
遥控气象警报器,打开直接接收县里的广播信号。有线广播退出了历史舞台,站里发电机等老设备退役,线路管理员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1993年县广播电视局、县编办、县人事局联合下发文件给工作在一线的模范通讯员办理了聘任制干部手续。2000年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光飞逝!社会进入手机智能网络信息时代。“老广播”已经成为过去!站长已是八十多岁耄耋之年;当初背书包的小孩也鬓发雪染。站在故乡的土地上,聆听久远!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情思梦牵,万事随缘;在历史的长河里用平凡书写着平凡!
写于2020、01、26
作者简介:朱大志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各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