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的良知
~记首届中华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
作者:丁一
1月13日午,接王木东大师三儿王建庚先生发在我微信中的一份讣告:“家父已於2020年1月12日20:11辞世,享年99岁。現定于1月16日8:00在无锡殡仪馆88号厅举行告别仪式,遵从家父生前嘱咐,丧事一切从简。我们全家谨在此对您长期以来对家父的关心照顾,支持和帮助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谢谢!王建庚泣告。”读罢使我感到十分突然不觉陷入沉思。1 月1 号元旦那天,我还和潘明月女士受无锡酒文化研究会会长、玉祁酒业董事长姚永海之托,到王老府上给他拜年,并送去年礼酒,带去最新出版的《无锡酒文化》和《江南影
视》(王老是这两个季刊的高级顾问);1 月6号我又与志远培训中心董事长田东霞一起去看望王老,也送去了年礼。王老还赠送了2014年写生的一幅小品给田东霞女士,本人带去由横云书画院冯和年和女书传人尤秀渊两位院长合写的大红双福,另有一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微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董兆乾先生去年在桂林送我的行草代表作“满纸烟云”,转赠给王老,祝愿人瑞王老笔健安康。此前一天,南京大学校友会在湖滨饭店举办百岁寿宴,南京大学薛海林书记和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大无锡校友约60多人前往祝寿。并向王木东大师颁发了南大无锡校友会终身成就奖铭牌和证书,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聂危谷教授和江南大学刘观庆教授送了祝寿字画等,王老作了答谢致辞。宴会上大家纷纷举杯向王老祝贺。陪同一起去赴宴的三儿子王建庚怕父亲太劳累,问王老是否要提前回家,王老说:“不要,这样不礼貌。”并和大家频频举杯。1 月11日还在窗口阳光下的书桌前读《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报刊。一切皆天命,谁也没有料到我国雕塑界享誉中外的王木东大师,生命定格在了1月12日20:11。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教授发来唁电:王木东为惠山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不幸去世,是我们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了一位同道者而深感惋惜,他的崇尚艺德将被铭记于我的心中。1月14日我以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学报《江南影视》主编身份向王木东先生家属发去了唁电,并送去花篮:惊悉王木东大师仙逝,甚为哀痛。王木东大师是我国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塑协会顾问,著名雕塑家、画家,他为抢救、发掘、整理、传承、保护惠山泥塑这一传统技艺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人了一大批惠山泥塑传人,王木东大师生前作为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学报《江南影视》的高级顾问,长期以来十分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发展,王木东大师博学通古今、高风亮节,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和敬重。王木东大师的辞世,是无锡高校乃至中国美术界的极大损失。我谨代表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学报《江南影视》全体编务人员,对王木东大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王木东大师千古!并向其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后学丁一百拜敬挽
……王木东大师1922年出生在辽宁义县曹家屯,父亲是沈阳汽车运输公司的老板,与旧军阀张作霖私交甚好。中小学就读于沈阳,高中期间在北平结识了后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的王之江先生,向其学习雕塑制作。1939年,王木东考入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学部专攻雕塑和绘画,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两位学生:本乡新和清水多嘉士。1943年学成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绘画专业。南京市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汪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吉梅文、东南大学教授丁传经和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余蘅等曾是他的高足。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江苏省国画院前身) 亚明以及傅抱石、宋文治、魏子煦等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何燕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宋征殷等和王木东私交甚厚。王老离休前供职于无锡市惠山泥人研究所。他的头衔有一大堆,诸如中国仅有17位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首届、泥塑),并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1953年,时任华东局文化部负责人的夏衍批示文化部的朱石基、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张文俊到无锡组建惠山泥人制作辅导工作组,对包括无锡惠山泥人在内的我国泥塑彩绘艺术进行抢救、发掘和研究。王木东从江苏省文化局调来无锡建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收学员40多人,其中有柳成荫、王南仙、喻湘莲、陈荣根,过伯勤、吕信捷、肖玉英等。现在大多成就不凡成为无锡泥人的高级人才,其中有四五位专家被国家授予了大师称号。吕信捷、肖玉英由合作社派往北京,向天津泥人张学习,他们不仅是惠山泥人的艺人,也成了天津泥人的传人。1954年,经省文化局批准,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成立,王木东和同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柳家奎任首任所长。为了保护惠山泥塑这一传统技艺,王老从一个受西方艺术教育的雕塑家,转变为民间艺术家。王老喜欢骑着车在无锡的角角落落到处跑,大街小巷和公园就是他的天然画室,一景一物一事都顾了他可以捕捉的生活之美。特别是他1992年离休后,更执著于写生,太湖畔、运河边、古镇老街、民风民俗,他把不同时代的无锡景尽收笔下。王老将自己原有的西方艺术技巧融入到国画创作中,赋予传统国画艺术更多新意,使之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特点,开创了国画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法出自然而强于自然的新局面。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院长聂危谷教授认为,王老为艺术和教育事业的辛勤付出,展现了一位大家的风骨,他的作品也将成为众人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源,对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进步、传承人文艺术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王老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记忆工程”拍摄工作已于2018年完成,并进入了后期制作,王木东大师的技艺典范将永续留存。王老先逝后,三儿子王建庚在1月18号写了一篇悼念父亲的回忆录,原文中有一段回老家如是描写,对于读者了解王老的家史及部分成长过程,当一目了然。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村子不大,进村是一个三叉路口,直行的一条路通往我家的祖屋。路口的矮土墙下,几位老人坐在秋日的阳光里。叔公叫停下了车,老人们纷纷站起和叔公打招呼。叔公指着我说,这是你们荣廷大哥的孙子,来老家看看大家。几位老人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嘘寒问暖的。一位老人说,小少爷能来看我们,谢谢啦!让我感到一丝的诧异。步行往前不远,路边就是我家的祖屋。垒土的院墙,院门口两棵窜天的白杨,小河挨着小路,在家门前淌过。河对岸是高粱地,暗红的果穗依稀可辨。再往后面,远远看去是一排矮矮的小山。站在院门口,山风微微吹拂在脸上,浅浅的河水波光粼粼,河岸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秋草,稀疏的野菊花点缀其间。叔公看着远山说,你奶奶是打锦州那年走的,就埋在对面的山脚下。时间久了,坟早就塌了,估计也找不到了,我们就不去了。我知道爷爷去包头后,于1964年去世,就葬在了五当召前,这里只有奶奶一个人长眠在此。我向对面的小山坡鞠了三个躬,心里充满了内疚。奶奶,多少年了,你的不孝子孙来看您了,令人揪心的是到了这里却还无法到坟上一祭,真是对不起啊。房子的后面也是连绵的小山,原来,整个村子就处在小河的河谷中,看着到像是有点山环水绕的意境。走进院门,里面很宽阔,离院门约30多米处,一字排开五间瓦房,房前种着大片的蔬菜。房子不高,更谈不上气派,但看着要比村里其它的院落、房屋规整、敞亮得多。房子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盖的。以前有一次和父母说到家谱的时候,父亲说我们家祖上在吴三桂手下当差,吴三桂反清失败后,很多人的家眷被发配到关外给旗人当奴隶,早先是哪里人已经不知道了,所以没有家谱。看到这些房子,我想,如果我的祖辈真是这样到的东曹家屯,算起来也有300年了。从给人当奴隶到我爷爷的爷爷能盖起这些瓦房,那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啊!站在满是沧桑默默无语的房屋和庭院前,我仿佛看到老王家祖祖辈辈为生存繁衍、为富裕昌盛而顽强不息的奋斗拼搏的身影。这是我的祖居之地,我从未来过,但它有我老王家的印记和传承。它让我感到心悸,感到热血沸腾,没来由的让我有一种想亲近它的感觉。叔公说,你父亲就是出生在这中间的堂屋里,他是9岁时去沈阳上国民高小的。老屋现在的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请我们进屋喝茶,聊天时他说:“房子是1948年你奶奶卖给我家的。这房子风水好,托您家的福,我们家也出了两个大学生。”他还让我带口信给父亲,表示感谢和问候。我听他说得高调,但是怎么看,也觉得他家并不富裕,也许那时的农村就是这样吧。从祖屋出来,叔公又带我去了西曹家屯的一个亲戚家,他以前在无锡炮九师当过兵,对父亲的工作单位也有所了解,我们在他家吃了午饭。临走时,这家亲戚又给包了一些高粱,玉米,大豆,黍子等,说是家乡的土产,家乡的味道,让我带给父亲尝尝。回来后我和父母说起此事,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坐在桌子后面,拿着那些土产静静地听我叙说。虽然什么也没说没问,可眼角还是掩不住流露出淡淡的思恋来。倒是母亲在一边慢调细雨地说,你老家那里地多人少,都是丘陵,往往一个小山包就要几十上百亩地,家里有400多亩地也算不得什么。我没有吭声,但我能感觉到岁月留痕,饱经磨难的他们还是忌讳谈这些的。五六年前,《中国文化报》副刊要整版介绍王木东大师的艺术生涯,为了很好的把握王木东,把他一辈子献身艺术的事迹翔实介绍给读者,1993—1995年,我和当时在《中国文化报》副刊做采编的潘明月小姐曾多次去他府上进行拍照和录音采访。王老的家在无锡盛岸一村的七九式老小区里,那个老式小区由于建造时间长了年久失修,总共几十个平方的室内橱卫间连在一起十分狭小,更不用说客厅仅几个平方,居室内光线相对暗淡,目前这个小区的大多住户为外来打工租户和留守老人。王木东就住在被调侃为统子楼老屋的第四层。且不说他是正儿八经的旧中国大户人家小开、大学教授留洋学者,现在也是万人翘首的无锡市劳模、第九届人大代表。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换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国家对离休老干部有待遇也有标准,他笑了笑说这里住惯了挺方便的,年纪大了不想再挪动了。进得家门一股异味扑鼻而来,一眼望去竟找不出一样值点钱的家具,整个感觉是走进了一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家庭遗存在历史里的活样本。除了一张硕大的画桌上放着一台他和夫人合用的老电脑之外,居所中鲜有像点样子的家电,一台早已老掉牙的电视机摆放在地上,据说他每天要在那个荧屏上定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唯有每天的《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和《无锡商报》摆放在那对不知是什么年代的旧沙发上,并且按日期码得整整齐齐,家里的书柜中放满了各类中外书籍和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齐白石》《阿炳》《本乡新》《陈毅》《王昆仑》《荣德生》《华衡芳》《徐寿》《徐建寅》《张大千》《吴昌硕》《梅兰芳》《王彬彬》等栩栩如生的重要雕塑以及手捏的《李清照》等各种惠山泥人,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许多作品都被他用宣纸包裹了起来,以防尘埃侵蚀它们原有的光彩,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杂乱无序的推放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油画画框和一卷卷捆扎好的宣纸,那里面画满了他大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运河两岸写生时的水彩国画墨迹,画作总量达3000多幅。“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运河两岸画画了,我最喜欢站在吴桥的桥一面的人行道上,从黄埠墩运河段往城里的方向画,那样的景色,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照耀下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王木东大师如是说。自从王老1953年来到无锡,历经1954年的“肃反”、1957年“反右”、1964年“四清”、1966年“文化大革命”,每一次运动他都作为重点肃整排查对象,他的头上曾戴过“反动学术权威”“日本特务”“汉奸”等大大小小的反动帽子,他也曾被遣送到昆山乡下和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直至平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说真、善、美永远是人类良知的色彩,人性中的光芒是任何邪恶和反动都驱赶不了的。受西画写实主义及印象主义影响较深,又受民间彩塑艺术影响从西画转向对中国绘画,期间研究了中国各时代著名画家的笔墨,领会到其要点也看到了中国画的不足之处,当他重新拿起画笔时总会想到,要以感动自我的题材作画,以自己的灵魂作画,苦练用笔的功夫。他的作品都是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处处都体现着人的灵魂,因而用笔用墨不受限制,体现自己的章法出自然又强于自然。1992年离休之后的王木东更加努力勤奋,运河两岸的风物人情历史遗存旧貌新颜在他的笔下成了永恒。他的书画也先后被很多国内外机构收藏,很多藏家花上千万元要打包买下他的全部作品,他说他从来也没有卖过一张画。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暨南大无锡校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作品艺术展期间,王老为南大仙林校区贵宾厅创作了《太湖春色》与《寄畅园——秋色满园》两幅近3米的大画,并无尝赠送给母校10幅斗方,校方过意不去包了几万元润笔费给他,他也坚决不收,他说他和老伴俩人一个月享受着国家发给的几万元离休养老生活费、自己还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费,各种离休待遇也多得理不清名目,钱对他来说是身外之物够用就好了,后经多次做工作作为食宿差旅补贴才勉强收下,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2016年,他向无锡博物院捐赠国画102件(含寄畅园全景图18帧),并捐赠其夫人蒲廷瑛油画作品4幅。2018年3月,《王木东捐赠南京大学画集》首发式举行,王老一直心系母校南京大学,先后将泥塑、国画等200余幅珍贵作品赠予母校。南京大学博物馆从王木东先生捐赠的作品中精选出160多件作品,结集出版《王木东捐赠南京大学画集》,旨在让南京大学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王木东大师说:无锡山水人情之美,抒心中拙朴之思、真情之淳。在他眼中,艺术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充满烟火味的人情生活。他特别强调要“让艺术走入生活”,体现了对艺术的独特理解。离休后他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写生,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风雨天气甚至下雪,坚持以生活为师、穿街走巷撷趣创伯灵感和题材的身影如今仍历历在目,他说:“很多人都觉得艺术高不可攀,但艺术的门槛其实并不高。艺术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笔下的世界。” 如今,文学艺术界在大背景下,很难自洁,除非定力好、修为正,如非像东晋至南朝宋初的晋陶渊明那样逃避现实而以求自安,不为五斗米折腰,或像北宋周敦颐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道外直。王老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照着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和诸如各种各样自吹的大师们……王木东早年留学日本,导师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学生——日本雕塑名家本乡新和清水多嘉示。有一次导师本乡新对他说:“罗丹曾对我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老把罗丹的这名经典牢牢记住了,记了一辈子。学成归国后,王老执教于当时的汪伪政权统治下的中央大学。上世纪50年代,王木东调到无锡抢救已停产的惠山手捏泥人,他的妻子蒲廷瑛随后也调来无锡。这一来,夫妻俩再没离开。在王老居室见到了卧床不起、风中之烛的王老夫人蒲廷瑛,蒲廷瑛女士那时也已鲐背高寿,祖籍福建闽侯,是王老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出任系主任时的绘画专业高足,曾为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是她的同届学友,蒲廷瑛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南京、无锡多所专业高校,她和王老一起培养了傅小石、吴为山等著名画家和雕塑家。我们见到墙上四壁挂满了蒲廷瑛女士在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他们虽是师生之恋,但婚后大半个世纪以来,夫唱妇随从没红过一次脸,共同养育了4个孩子,女儿继承父母之业,在日本留学读研后和女婿一起任教于日本早稻田大学,3个儿子各有事业。王木东的泥塑上彩均出自夫人之手,数十年前蒲廷瑛女士还撰写了作为教课书的《惠山泥人彩绘技法》专著。王老不仅孜孜不倦研究、创作泥塑作品,潜心绘画、著述、翻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译著《日本雕塑家本乡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与他人合译的《西洋名画故事》,江苏教育美术刊物刊登的《雕塑之美》《惠山泥人手捏技法》,云林书画院出版与他人合作的绘画《惠山百景图》等,字里行间都饱醮着他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腔热血。由于王老的夫人长年病卧在床,料理家务之事都落在王老身上,王老每天除了一早踏着自行车外出写生,10:30必须返回烧菜做饭照料老伴,买、汏、烧都义无反顾一肩挑。王老说最后的心愿是当他100岁的时候,要把他和老伴的全部作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生命是什么?文化艺术都是有尊严有灵魂的,王木东大师真正地给予读者享受到了平等的文化艺术待遇。张大千语云:“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能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道德就高尚了。” 我想,张大千具有深刻这些哲理的话,就是读者享受平等文化艺术待遇的底色。什么才是人最深切的怀念?其实艺术、哲学和爱情才是。人老了但同样还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王老就是最好的一个范例。其实,生命就是学习就是工作就是爱,就是在小辈面前站成一面镜子。张大千又言:“古人云: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我们还谈不到圣人,但要以圣人为进德修业的目标。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艺术家的心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印章,一幅小画,往往可以窥见其心量之浩大。”几十年的记者和教学生涯中,采访过和介绍过的各类艺术家已记不清楚有多少,王木东老人的人品与艺品却值得人们永远仰视。匆匆于己亥年除夕

丁一教授简介:
丁一,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徐霞客与旅行及《徐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稿诗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诗诩协会顾问。长期从事散文诗、散文、随笔、文学评论, 1974年至今已在全国10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丁一散文诗合集》《丁一散文随笔选》《丁一散文诗选 》(中、韩文版)《序跋集》《序跋续集》《花落红花落红》《青灯札记》《静寂的实验》《丁一美文选》《生命之恋》《维也纳之恋》《丹心》《读鸟》《自由之鸟》《不锈的阳光》《超越死亡》《大爱的绝唱》《周政之路》《当代散文家十人精选》《相知录》等近30部,主编过100多部文学作品,获全国各级文学奖多次,多次参加各种国际文学研讨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学副刊主编,2012退休当年即被文化部《中国文化报》聘为《大运河申遗文化》副刊副主编,2016年又被江南影视艺术学院聘为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刊主编,并在该学院挂单开课,主讲《文学名著导读与欣赏》《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美学原理》等课程,2019年被泰国清迈大学研究生院聘为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编辑:谷子
审稿:何兰青
何兰青简介:
当代知名诗人,作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2019年并获得国家商务部印证的诚信品牌企业单位。桂林市政府授予的《精准扶贫爱心企业单位》。


《鸿玉书声》《漓江诗韵》。《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网)新华在线网等多个官网报道宣传。
投稿热线:谷子
13307736055,18978664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