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简介

这是一部介绍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初创、定型的书,也是介绍宝鸡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的书。全书共五章,计27.9万字。
作者用史家的笔触和文学的语言,叙述了在宝鸡历史上发生的影响中华民族成长进程和中华文化发展走向的历史,从炎帝发明农业、发明医药,到周秦两个部族发展壮大,以及以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六出祁山”、唐肃宗为宝鸡命名,有史实、有传说,也有联想和反思,全方位的展示了这一壮阔瑰丽的历史画卷,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宝鸡的这段经历有了全面了解,也对宝鸡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全书构思宏大,语言诙谐,叙事严谨,思想新潮,既符合中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能吸引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具有畅销书的基因。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刘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七
第二章、上古传奇
一、炎帝故里
第7、8、9节
7、花喜鹊和狗尾巴草
当时人们还过着上山打猎、下河捕鱼的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打来的野兽、捕来的鱼渐渐不够吃了,于是人们就采摘树上的野果来充饥。但是还是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吃不饱肚子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活者还有什么乐趣?
对于当时各部落的首领来说,解决部落民众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也成了检验一个部落首领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于是,大家都在想方设法,为本部落民众争取更多的食物。
但是,野兽却越来越少,打一次猎跑的路越来越远,猎物躲避人类的伎俩也越来越多,人们常常是满怀希望上山,两手空空下山。
野果子也不是什么季节都有,漫长的冬季,大雪纷飞、寒风肆虐,万木凋零、百草凋敝,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那里还有什么果子啊。
这种被动依靠、向自然索取食物的传统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了。
怎么办?大家都在想办法。
在一个初秋的早上,姜炎部落的首领炎帝神农氏又起了个大早,他要到天台山去为部落民众寻找食物,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得提前下手做准备,不然这个冬天就不好过了。
他一边走,一边在路两边的山林里寻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部落里几百号人都眼巴巴的看着他呢,大家都指望他能找到食物,让大家吃饱肚子,不再忍饥挨饿。特别是马上就要到来的冬天,那可是非常难熬啊。他心里也很焦急,乡亲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那些因为长期饥饿而发育不良的孩子和骨瘦如柴老人,想起来都使他心疼!
忽然,在一片向阳的山坡上,他看到一簇簇特别的狗尾巴草。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比平常的狗尾巴草个头都大,叶子更宽,穗儿更长。那长长的穗子低垂下来,在早晨的太阳照耀下,显示出一种自信和安闲。穗子里饱满的籽粒密密麻麻,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一群花喜鹊在不远的树梢上,叽叽喳喳,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
炎帝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这狗尾巴草的籽粒如果能吃就好了!他自己也被这个大胆的想法给震住了,如果真的能吃,我们把它种下来,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部落民众的吃饭问题?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想法。他越想越觉得可行,就用石斧在路边的树干上做了个记号,等这狗尾巴草成熟了看看能不能吃。
到了山梨泛黄的季节,炎帝估摸着那片狗尾巴草该成熟了,就兴冲冲地去采摘。远远地他就看到那片狗尾巴草了,奇怪啊,它们的穗子平时都是耷拉下来的,腰杆都是弯曲下来的,今天怎么都直直的挺着,显示出一种解脱负担后的轻松和洒脱。到了跟前,仔细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给镇住了:那一颗颗狗尾巴草的顶上,原本硕大的穗子上饱满的籽粒都没有了,只剩下空空的穗子轻飘飘的在风中摇曳。
这是怎么回事呢?炎帝四下逡巡,想看个究竟。
忽然从前面的狗尾巴草丛中飞出一只喜鹊,打断了他的思绪。看着这一棵棵空空如也的草穗,再看看那些栖息在不远处树梢上的喜鹊,他一切都明白了。他先是感到很惋惜,觉得自己来晚了;继而又觉得很释然,尽管没有采摘到这些草籽,可是看到喜鹊能以它为食,说明这东西可以吃啊。
这下他心里有了主意。
到了第二年秋天,炎帝吸取了教训,早早地割来山藤,编织了一张大网,把这片狗尾巴草全部罩了起来,心想这下喜鹊们就吃不着了。
深秋时节,万物成熟。炎帝知道那片狗尾巴草应该也成熟了,因为有藤网罩着,他心里也不急,就等了一个好天气,来到那片山坡上。
跟他一样惦记着这片山坡的,还有花喜鹊。喜鹊们就在附近山林的树上住着,天天从这里飞过,它们见狗尾巴草穗低垂了下去,颜色渐渐由绿变黄了,知道可以吃了。它们也知道有一个人也在打这片狗尾巴草的主意,他还在山坡上罩起了藤网。
于是喜鹊们就约齐了附近的乌鸦,一起钻进藤网,享受那金灿灿、香喷喷的美味。
正当喜鹊和乌鸦们吃的腹胀肚圆、准备飞走时,炎帝来了。炎帝远远地就看见喜鹊和乌鸦又吃了狗尾巴草的籽粒,心里那个愤怒啊,我眼巴巴等了一年,还做了藤网罩着,你们就这样吃完了?正沉浸在口腹之乐中的喜鹊看见怒气冲冲的炎帝,一阵慌乱。
它们知道这个人今天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生气。它们想到了跑,可是情急之中,竟然忘了藤网的出口,只是在藤网里面打转转。炎帝轻而易举的把它们全部给抓住了。怒气未消的炎帝发誓要把这些毁了他美好愿望的鸟儿烤了吃肉。
关键时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鸟儿也一样。
机灵的喜鹊赶紧向炎帝求饶:“好哥哥,放了我们吧!以后你种这种东西,我们给你捉虫!”乌鸦却瓮声瓮气地说:“这事不怪我,是喜鹊把我叫来的!”
炎帝听了喜鹊的话,感到很无奈。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狗尾巴草本是无主,鸟儿也是无心,如果为这个烤了喜鹊,会落下残暴的名声。于是就叹了口气,顺着喜鹊的话说:“算了,这回饶了你们,下次再来偷吃,我让你们三伏天喝不上水,三九天进不了窝!”
两只鸟一听,赶紧飞走了。
真是三句好话当钱使啊。
炎帝放走了鸟儿,回头一看,地上还遗落着几粒黄灿灿的“草籽”,就小心的捡起来,带回家。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些“草籽”种在地里,到了秋天,长出了毛绒绒的长穗,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人们便给它取名叫“谷子”。
在炎帝的示范指导下,没过多久,整个部落都种起了谷子。其他部落的人们看到了,也来学习。从此以后,人们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小米饭了。
这就是“咒鸟识谷”的故事。看起来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实际上,正是由于炎帝一直在琢磨、在思考,所以才从鸟儿那里得到了启示,为人类找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加之他的培育、种植和推广,才使人类从被动采摘植物果实进入到主动种植的农耕时代。
8、梦里寻他千百度
炎帝虽然发现了谷子,使人们的食物有了固定的来源。但是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农具,也没有发明拖拉机,干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的双手,效率不高,又容易造成伤病。后来人们发明了石镰石铲,比直接用手抠挖强多了,可是辛苦劳作一天,也种不了巴掌大一块地。
炎帝是个爱思考的人,就觉得这样不行,既费力气,又费时间,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所以,就整天苦苦思索,想着能有什么好的办法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人们的劳动效率。
有一天,炎帝带领部落里的年轻人上山打猎。他们走过了一山又一山,翻过了一岭又一岭,来到一片开阔地。这里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空气里弥漫着山花散发出的清香。
一条小溪在缓坡下面潺潺流过,在低洼处形成一个个水潭,就像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
野蜂在花丛中忙忙碌碌,发出一阵阵嗡鸣,反衬得这里更加宁静。
那时候没有污染,没有雾霾,处处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所以对眼前这一切大家都习以为常。不像现在的人们,见个蓝天,都稀奇得不得了,发到朋友圈里晒个没完没了。
忽然,远处的草丛中发出一阵剧烈地晃动,传出粗壮的哼唧声。大家眼睛一亮:野猪!一头肥大的野猪用它长长的尖嘴巴拱开泥土,啃吃着草根。
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这种大野物了。大家都很兴奋,紧紧地握着手中的石块和木棒,悄悄地围拢过去。
这是一头做事踏实专注的野猪,它似乎没有意识到已经降临的危险,还在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拱土啃草根。
走在前面的炎帝心里突然灵光一现,他扬起手,阻止了大家的行动。野猪又尖又长的嘴巴在泥土中一出一进,地上就被拱出了一道道沟渠,他的目光落到那一堆堆新鲜松软的泥土上。
回来后,炎帝就照着野猪拱土的办法,把一棵弯曲、粗壮的木头用石斧斫尖,拴上藤条,让人们在前面拉,果真在地上“拱”出了一道道沟渠,“拱”起了松软的泥土,这样种植谷子,又快长得又好,比石镰石铲又省时间又省力气,大家都非常喜欢用,就给它起名耒耜,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犁。
这是野猪给人类的启发。
有了犁,生产工具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用人力拉犁犁地,还是太费劲。毕竟人的力气是有限的,每次犁地都得好多人轮流配合。
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人呢?爱思考的炎帝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这天他带领大家去犁地,休息时,靠着地头的大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这一睡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做了一个梦。
这可是个非同寻常的梦啊。他梦见自己来到了天宫,看见一群群天牛正在为王母娘娘耕种蟠桃。天牛力气大,拉着犁行走如风,干的活又快又好。他就想:人间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天牛啊?
迷茫中,他好像听见金牛星对他说:“今晚三更时分,我派天牛下凡,你去南天门的黄牛沟去赶!”
炎帝一听这话非常激动,这一激动就醒了。
看看眼前的累得筋疲力尽的人们和搁在地边的木犁,梦中的情境又浮现在眼前。他知道,梦就是梦,不能当真的。所以就有些沮丧。但是转眼一想,万一梦想成真了呢?
于是在三更的时候,他就带了几个人,到黄牛沟去。那时候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从部落到南天门,五六十里山路,他们整整走了一晚上,来到南天门时,已是日上三竿、东方大白。
一片淡淡的岚雾笼罩着远山近水,如入仙境。一群黄牛三三两两的,有的在谷底的溪水边饮着水,有的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有的在树荫下反刍咀嚼,还有几头小牛,在追逐嬉戏。
这就是金牛星说的天牛?炎帝就安排人们去驱赶,可是这群野牛散漫惯了,满山乱跑,聚不到一起。炎帝就折下柳枝,从牛鼻孔里穿过去,牛就不再乱跑了。这样,人们便把这群牛赶了回来。
人们把牛套在木犁前面,让它拉着犁地,果然既省时又省劲。从此,牛就成了人们耕田拉车的好帮手。
这就是宝鸡民间传说里炎帝“降牛耕田”的故事。有了农具,有了畜力,人类才真正进入农耕社会。
9、琴声里的爱情
男欢女爱,人之常情,炎帝也不能例外。
有的人一辈子不曾婚娶,但却没有人一辈子不对异性动心。每个人,哪怕再落魄、再猥琐,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浪漫的期愿。
转眼间,炎帝已经出落成一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人们都有固定的婚配部落,炎帝年纪轻轻,就成了部落首领,是个典型的高富帅。
在与姜炎族婚配的部落中,多少姑娘对他心有所仪,期盼着能与他花前月下。可是,炎帝心里装的都是部落民众的事,唯独没有他自己。也有长辈们关心他,向他提起他的人生大事,可他总是说再等等、再等等。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往前过,眼看着部落里跟他一般大的小伙子们都做了爸爸,可他还是孤身一人。
实际上,他不是不想男女之事,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在他的心里,对爱情、对爱人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等待那个能打动他心弦、让他心动的姑娘。
话说天台山上有一条河名叫“赤溪”,溪水旁有一眼山泉名叫“灵泉”。这里山水相映,草盛花香,水流叮咚,幽静舒爽。仅凭“赤溪”和“灵泉”这两个名字,就会使人产生联想;往往这种地方,都是滋生爱情的好地方。
有一天,太阳神炎帝驾驭六螭悬车,正在天空中监视着太阳赶路,不料六螭摇头摆尾,停止不前。
炎帝以为前边有妖魔异兽妄图作怪,便紧握降龙木,警惕地巡视了一番。望来望去,但见晴空万里,并无什么妖魔异兽,这才俯身下望,只见地面山谷之间有一条河流,水明如镜,清澈见底,他想一定是六螭劳累受热,口中干渴,望见河水便摇头摆尾地想饮水了。
于是,他降下悬车,让六螭在赤溪河边饮水,他也在一旁歇息。
突然,随着微风传来阵阵琴声,炎帝顺着琴声望去,只见灵泉蟠桃树下的五色石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弹奏着玉琴。
那琴声,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呜咽诉泣。原来这位姑娘是赤溪女神的女儿,名叫听訞,因为母亲去东海赴会,只留听訞一人在家看守门户,她感到孤独寂寞,才到这里弹琴消遣。
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桥段。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多愁善感的白富美,家人一时疏忽而留下的自由空间,能够传情的音乐,善解人意的第三者(比如红娘,这里则是六螭神兽),最后是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高富帅。
具备了这一切要素,不发生点爱情,好像也说不过去。于是,自然而然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段浪漫的爱情就这样开场了。
炎帝悄悄来到姑娘身前,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等姑娘弹奏完一首琴曲后,他感慨地说道:“这琴曲实在美妙动人,天上的白云听了不再飘动,林中的鸟儿听了不再歌唱,山坡上的草儿、树上的花儿听了,都感动得淌下眼泪!”
听訞抬头一看,见一位仪表堂堂,英俊魁梧的男子站在面前夸耀自己的琴曲,不觉羞得面颊绯红,两耳烫热,便急忙收拾琴具,起身回家。
炎帝见姑娘要走,又急忙说道:“只是适才所弹琴曲,未免有些孤独凄凉之感,姑娘能否弹奏一支欢快热情的曲子!”
听訞是神仙的女儿,饱受过仙界清规戒律约束之苦,如今听到一个男子的柔情蜜语,不禁心情舒畅。她勇敢地抬起头来,仔细打量了炎帝一番,见他英俊威武,正用一双睿智、热情的目光鼓励着自己,便原归正座,伸出玉笋般的十指,轻轻拨动琴弦。
这琴声,柔似春风拂面,刚似群马奔腾,欢乐轻快,热情奔放,听得炎帝如痴如呆,连连点头称绝。
六螭饮足了水,催促炎帝起程,炎帝这才留恋不舍地驾起悬车,继续追赶太阳去了。听訞望着炎帝远去的身影,他那英俊魁梧的面孔,不断地在脑海中飘泛晃动着。
从此以后,炎帝每每经过“灵泉”,都要借六螭饮水,和听訞在这里会面攀谈,有时听訞弹琴炎帝和歌,有时炎帝弹琴听訞附曲,天长日久,他们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他们终于请来了天台山车岭上的一棵大梅树为他们作媒。两人对天盟誓,结为百年。之后,听訞便跟随炎帝,一起乘坐六螭悬车,回到了太阳宫。
听訞为炎帝种植嘉谷、制造农具、编织衣服、尝草治病出了不少智谋,花费了不少心血,还为炎帝生育了炎居、瑶姬、精卫等许多子女。
这就是宝鸡民间传说里面炎帝的爱情故事(本篇及以下八则故事摘自任永华、李晨编著《炎帝的传说》<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