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史家的笔触和文学的语言,叙述了在宝鸡历史上发生的影响中华民族成长进程和中华文化发展走向的历史,从炎帝发明农业、发明医药,到周秦两个部族发展壮大,以及以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六出祁山”、唐肃宗为宝鸡命名,有史实、有传说,也有联想和反思,全方位的展示了这一壮阔瑰丽的历史画卷,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宝鸡的这段经历有了全面了解,也对宝鸡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第二章 上古传奇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在这里我斗胆借用一下:一个地方出一个伟人很正常,毕竟中华大地,处处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这么密集的孕育出重量级人物,发生决定民族命运的大事件,那就不是一般的地方了。
这个地方,毕竟是个有料有故事的地方。
一、炎帝故里
1、开启了上古历史的传奇时代
说宝鸡,一定不能离开炎帝;说炎帝,也不能抛开宝鸡。
炎帝给宝鸡带来了第一份荣耀,宝鸡也成为孕育炎帝的宝贵之地。
尽管全国有很多的地方都以炎帝故里自居,但秦汉以前,炎帝和神农氏还没有合并为一体的时候,史籍只记载炎帝的地望在姜水,在宝鸡。
毕竟炎帝是神农,而神农未必都是炎帝。
神农是世号,就是善于农耕之人。秦汉以前的文献史料提到神农,都与农耕有关,且无名无姓,无家无舍,无妻无子。
神农氏这个概念,是个泛指。即当时人们把善于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带领人们多种五谷、多打粮食、在原始农业上做出贡献,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人尊为神农。
“神,治也,农即是田”(《尔雅》),神农就是治理田地的意思。
炎帝是身号。
经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考察辨析,我们知道,在伏羲之后黄帝之前,大约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间,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一个由渔牧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叫做神农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们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在这个时代晚期,生活在今天宝鸡清姜河两岸的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善用火,使自己的部落生产发达、生活富足,周围的部落便自觉地依附于他,这个部落的首领便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尊称“炎帝”。他还应该是被尊为神农的人当中,具有管理才能,能够组织人民群众抵御外部落侵略,争夺生存资源、扩大生存空间,并对本氏族、本部落实行有效治理的人。
炎帝的出现,表明了我们祖先社会关系的变化,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到原始的政权组织形态和国家形式的萌芽状态。

2、优秀基因的最佳组合
炎帝的父系是少典氏部落,所谓少,就是小;所谓典,就是典册。
“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说文》)。史家认为,册与典自古通用。少典氏族应该是最早发明使用文字的部落。
没文化,真可怕;有文化,真伟大。少典氏族能够孕育出炎帝这样的首次冠之以“帝”字称号的人物,就不足为奇了。
炎帝的母系是有蟜氏部落。“蟜,虫也,从乔声,毛蠹也”(《说文》)。“蟜当亦蜭蛓之类耳。蜭…不居木中,但食叶也。…其它而成蛹,外则有壳,如雀卵然。谓之雀瓮,或生成蛾,放子如蚕子”(《说文解字注》)。
这就是说,蟜应该是一种野生的蚕。有蟜氏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较早以驯化蚕类、发明养蚕缫丝和制衣而闻名的先进氏族。
两个先进氏族强强联合,优秀的基因联手配对,这应该是一种最佳的组合。他们互为婚配部落,孕育出了炎帝和黄帝,从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在婚姻中讲求门当户对,也是追求社会进步的科学选择,更是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法则。
3、一次改变历史的旅行
古籍中,大凡伟大人物、圣人的诞生,都带着神秘的色彩。这是古人对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一种唯心的诠释,即伟人、圣人是天生的,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比如耶稣,比如炎帝、黄帝,以及后来的著名帝王。
他们的母亲要么没有通过正常的男女婚配、性爱受孕,要么生产的时候就会天降红云、地生灵瑞。
这是一种天命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有耻于说性、为尊者讳的成分。
《帝王世纪》、《路史》对炎帝的诞生也是这样记载的,炎帝既有父亲,也有母亲,但他却是母亲感受神圣而孕育。用现代的语言应该是这样的:
话说五千年前的一天,炎帝的妈妈,少典氏部落某个男子的婚配对象(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妻子这种称呼),有蟜氏部落的少女女登,从他们部落的居住地,秦岭北麓,姜水东岸的姜氏城出发,想去秦岭南边,大山深处的天台山游玩。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风和日丽,蜂飞蝶舞,流水淙淙,鸟鸣啁啾。
那个时候这里还没有修公路,也没有那么多的工厂和楼房,植被丰富,空气新鲜,社会治安也很好,不会发生拦路抢劫、拐骗强奸、杀人越货等恶性事件。女登的父母兄长也不担心她的安全。
当然,可能是由于这里是人类活动的区域,狼虫虎豹也很少出没,不会危及人类的安全。也当然,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女孩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没有宋明理学家的清规戒律。
所以就看着她换了身漂亮的衣服,挎上她平时喜欢的挎包,里面可能有简单的化妆品、汗巾,还有干粮。因为去天台山来回需要三天的路程,要在山里过夜。
那里毕竟是深山,人迹罕至,早晚温差大,她可能还带了御寒的衣物。她也可能想找个女伴一路同行,也可能部落里的其他人都有事,所以她就一个人哼着当时流行的小调,向着东南方向的天台山出发了。
她的心情非常好。
昨天晚上少典氏部落的那个男孩给了他一件非常漂亮的蚌壳发卡,那是她心仪已久的,还亲了她。他的身体是那样的健壮,他的双手是那样的厚实而又那样的温柔,他的胸脯是那样的坚实,贴上去,能听见里面像擂鼓一样沉稳有力的跳动。他的眼睛,他的眉毛,他的嘴唇,一想到他的嘴唇,她的脸就红了,多么温馨多么甜蜜啊!想着这些,她不由得加快了步伐,甚至连部落门口值班大爷向她打招呼都没有听见。
她一路向南,进入蒙峪沟,脚下的路越来越窄,路两边的树木也越来越密。
路边不知名的小花被重重的露珠压得抬不起头,太阳在树叶的缝隙里时隐时现,阳光像被筛子晒过一样,一丝丝一缕缕。
谷底的溪水清冽见底,几条小鱼悠然自在的游动着。山谷深处,晨雾还没有散尽,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前面的路。
树林里的小鸟已经起来啦,欢快的鸣叫着,像是给她打招呼。有一只羽毛鲜艳的小鸟甚至飞到她面前,在她头顶盘旋。
她走走停停,渴了喝口山泉,热了擦把汗,累了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口气。就这样,一路向着天台山,那个她心中的莲花山走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