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穿上妈妈做的新棉鞋
作者:陈祥建

小时候,因家里穷,又是幺儿,哥哥姐姐们穿小了的衣服鞋子成了我的专属。夏天时穿的简单好对付,冬天里我外面套着哥哥的旧衣服,贴身则穿着我姐姐的花内衣。那时我最怕学校打预防针了,不是怕痛,而是担心脱了外衣暴露出里面的花衣服,引来同学们比打针还痛的目光。衣服大了长长的衣袖,成了我擦鼻涕的手帕。鞋子大了,我妈就在鞋里面塞进废棉花,外面再用草绳扎紧,即使这样,走路时鞋子底常渗进水和泥。鞋子穿小了,脚拇指顶出鞋尖,其余脚指委屈的弯着。
六十年代运动多、会议多,每次开会时,妈妈和单位的阿姨、阿妈们手上从没有闲过:织毛衣、勾围巾、纳鞋垫、鞋底、补衣服、择菜的,会场成了大妈们的手工表演场。那时我妈妈织毛衣在附近有名,也看见过妈妈补衣服、鞋子,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做衣服鞋子。那年冬天。我的几双鞋子不是底子裂开,就是鞋邦脱了、破了,无法修理。妈妈开始请教别人学做鞋子:将零碎破旧布洗净晒干,在宽长的平木板上涂上用米汤熬的浆糊,把洗晒过的旧布一块块粘上,再涂层浆糊再贴上旧布,这样一层一层贴3一5层,晒干成厚硬布板,这就是制作鞋底的鞋料。那天,妈妈要我把左右光脚放在一块硬纸壳上,用笔沿脚边线画上(一般量脚时稍放大点),用剪刀沿着画线剪下,把剪下的脚样板纸放在制好的鞋料布板上,沿着纸板裁下鞋底料,将裁好的几块鞋料叠加一起,外面包一块新布。然后右手拿着一根专用纳鞋底的长针,针的尾部带着一根长又粗的线(我们叫索子),左手抓紧鞋底,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将针头朝鞋底一扎,中指上戴着的钢顶针顺势往针的屁股上用力一顶,针头顶出,大拇指食指捏着针顺着向上一提,针头拖着线从鞋面穿出,长线拉尽手抓着线,手掌用力一带把线拉紧,线把几块鞋板和布紧密锁在一起。就这样,按顺序一针一线纳,横竖密密麻麻的线把鞋底全部缝牢。鞋底做好后,再把己裁剪好的薄棉鞋面一针一线缝上鞋底、锁边。经过十几个夜晚缝制,棉鞋终于做成功了。这可是妈妈做的第一双鞋,那天晚上妈妈高兴的让我试穿一下,我把冻得有些红肿的脚放进热水里洗了又洗,擦了又擦,脚一伸进去,我情不自禁的说:舒服!又轻又柔又暖和。一只脚还没落地,妈妈在一旁着急的连声说:只是试试合脚么?不要踩地上,免得弄脏,要等到春节时才能穿。我站在板凳上跺跺脚说:妈妈,这是我穿的最合脚、最好的鞋!谢谢您。
自从尝到新棉鞋味,心里一直挂念着、盼望着春节快点到。有时实在忍不住想穿,就爬上床,穿上棉鞋在床上走去走来,大声喊道:我穿上了新棉鞋,我穿上...。
终于盼来了大年30,团圆饭后,妈妈同意我可以穿新鞋了。我立即甩掉旧鞋,又把洗过的脚用旧衣服擦了擦,熟练的穿上新棉鞋就地蹦了蹦,兴高采烈的跑到隔壁左右小伙伴们家里,大摇大摆、大声嚷嚷、神气的抬起脚:我来了,快来看看我脚上穿的新棉鞋......。
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街上鞭炮声声,人们热热闹闹、说说笑笑闹夜、守夜。我却早早睡了,那夜,我的脚笫一次感到暖暖和和的,我的梦也是甜甜蜜蜜的,一直甜到现在.....。

作者简介:
陈祥建,男,1957年7月出生,长航退休工人。1980年开始在《海员文艺》巜长江日报》巜武汉晚报》巜中国交通报》《中国河运报》《长江航运报》巜深圳特区报》《乌鲁木齐晚报》《荆州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小小说、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90年代弃笔从商,2018年7月同学聚会,发现网络平台,一年多来发表了近一百来篇文章,现在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