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半世纪 浓浓师生情
——一埸55年后师生的春节聚会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集体合影留念
元月十八日上午,我去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一家酒店釆访一场师生春节聚会,刚到酒店门口,就见十多位老人在门前围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热情地问候,说来也巧,这正是我要釆访的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的早期的教学材料
来到酒店二楼,吴俊和老人自我介诏说:我是65年至66年在原小留公社吕庄小学任代课教师,那时才23岁,刚从部队退伍,学生才十多岁,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们的师生情谊一直绵远流长,没有中断联系。69年我离开教育战线后,70年进了工厂在鄄城县工作10年,80年落实政策调入軍分区工作 直至退休。80年后就有学生和乡情到我家看望我,我也在休息日去吕庄大队看望乡亲和学生。近二十多年来,虽然教的时间短,但看我的教的学生越来越多,当年的小学生也变成了“小老头”,都想找我说说话,啦啦当年的师生友情,于是确定每年春节前后聚会一次,就这样,我们一直每年的春节都要聚会。

吴俊和老人的早期的教学材料
这时吕允章开场祝愿吴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长寿!并告诉我:“去年春节前有事情,把每年定的师生聚会改在了春节后。我们是下午一起去的,准备看望一下老师后就回来,结果老师无论如何不让走,又在饭店设宴招待我们,结束后又派车把我们一一送到家。今年我们仍然把师生聚会、雷打不动的在春节前,要求去市里一起看老师。吴老师知道后,坚持不让我们去,说,你们也都是老年人了,这么多人坐車不方便,还是我去您们那里吧,顺便去看望一下故去的两个学生家人和村里的乡亲。吴老师也是78岁的老人了!而吴老师教的我们这些学生,最小的年龄也在65(岁)。”
学生打开了吴老师拿来的酒一一斟上,欢乐的宴会开始了。吴老师看到了自已的学生,心里很高兴,幽默地笑着说:“五十多年了,我还想找找原来的感觉,我先点个名,还按原来的程序进行。”
同学们都欣然同意,吴老师开始点明了。
“吕绍伦”
“有!”
“吕宪信”
“有!”……

吴俊和老人保存的学生名单
学生们都很尊敬地站起应答。点名结束后,大家无拘无束地回忆过去那欢乐的童年和纯洁的师生的情谊。

吴俊和老人的早期的教学材料
吕绍良同学说,吴老师对学生、对群众都很好,他在街上遇到挑水的老人、妇女,或拉地排车的群众都过去帮忙。有的学生学习不好,需要补课的,他叫学生在学校住,挑两个学习好的、一起帮助补习;解决不了的难题老师再给耐心讲解,这样一来,学习后进的同学很快赶了上去。吕学章同学还说,吴老师放了假不回城里休息,却和社员一块参加生产队苈动,干活时不怕脏累,累了和社员一样躺在地上休息。我们生产队长和村里的许多社员,看吴老师厚道,竞和他成了朋友,至今都没有断了联系。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早期聚会的照片
吴老师告诉我说:“那时党号召干部与群众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与一个孤独老人一起,在她家一块吃饭,帮她打水扫地,按规定交粮票交钱。晚上住在李楼村牛屋院(养牲口的院落),社员晚饭后很多人去牛屋院听我啦呱,讲时事,谈国家发展前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群众在我这里获得了不少外界的信息,天天到深夜都不愿意离去”。
吕绍良同学讲起小时候的事情,很不好意思。我那时调皮、学习差,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常常帮我补课,成绩很快赶了上去。为了报答老师的辛苦,我到地里摘了别人家的南瓜给老师送去,结果让老师知道了狠狠地批评了我,并且叫我给人家送还而且还要道歉。老师就是这样一直严格要求我们。

吴俊和老人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有的学生还谈道,我们班里的一个学生病了不能到校,吴老师烙好两张油饼用毛巾包好去看望学生,学生家长很感动,后来家长给老师送去十多斤地瓜,吴老师说什么都不要,家长放下骑车子就走了。最后老师还是叫同村的同家给退了回去。后来这个家长见了吴老师埋怨起来,老师幽默地解释说,我不能开这个头,如果学生都给我送,把我的肚皮撑破了咋办,那学生家长笑了,也不生气了。
吕绍良同学说,那时我才十岁,好调皮,不专心学习,老师为了帮助我,下午放学后帮我去地里割草,老师帮我拔了满满一箩筐,我年龄小背不动,老师亲自给我送到家。我爹娘都很感动,我也再不好意思调皮了,学习成绩也很快上去了。群众看吴老师对学生这么好,先后有九个辍学的同学重新复了课。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吴俊和老人和他的学生

工作生活在外地的学生与吴俊和老人在视频

生活在外地的学生在微信发来因不能参加聚会的致歉信
那时学生的家长对吴老师都非常信任,都一直要求吴老师,严格管教学生,如有不听话的孩子,该吵就吵,该打就打。由于吴老师教学质量好,成绩突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要调吴老师去王庄完小。学生知道后,不少学生哭了。而家长又带着学生代表去中心校要求把吴老师留下,只在王庄完小教了一天课的吴老师又被要了回来。
吴老师教学的质量有目共睹,对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学生吕芳琴母亲特意挑了红色的红高梁杆为老师编了个别致的小花筐,老师用了二十多年不舍得丟。在八十年代己逾古稀之年的母亲又给吴老师编了个同样式大一点的花筐,让儿子骑自行车载着母亲亲自去送去、看望老师。这次聚会,吴老师还为感念母亲,带来了点心、糖果,让我春节在爸妈灵位前供奉。

学生给吴俊和老人敬酒

老师健康 学生高兴
老师的口粮当时是有定额的,每月23斤。吴老师那时年轻,23斤定量怕不够,大队负责人找到吴老师,商量如果不够的话,大队免费供应差额,但被吴老师谢绝了。那时群众都很困难,吴老师回家二十余里路都是步行。大队会计吕绍先看到吴老师那么辛苦,主动把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車让给吴老师骑,也被吴老师拒绝。六十年代农村文肓很多,吴老师响应党的号召,在本大队五个自然村都开办了夜校,又根据上级指示,临时办了五个半耕半谈小学班(和现在幼儿园相似)。各村聘请一个老师白天教耕读班,晚上教夜校。吴老师白天在在校备课教学生,抽空去看耕读班教学,晚上还还轮番去查看夜校,学唱革命歌曲,回来后还要批改作业,每天十一点前都睡不了觉。有时忙的几个星期天难的回家一趟。

与学生一同端杯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吴老师调离了教育工作,但师生的关系一直没有间断,当年教的孩童,后来长大成人,如今也是进了古稀之年。每年的春节学生与老师的聚会,如今成了习惯。在师生的一次聚会中,有两个学生前几年病故了,吴老师知道后,潸然泪下,并买了礼品去亡故学生家慰问,后来老师又在春节聚会期间带着慰问金去那两学生家去看望;在一年的春节聚会中,听说原来的老支书病了,他又立马买了慰向品去看望;2017年有一学生得了“中风”,吴老师听说后,不顾75岁高龄又去家看望……

吴老师深情的告诉我:“我虽然在在学校教学时间短,但与学生、乡情的交往中,使我深刻地了解了农民的勤劳、纯朴、善良、正直,这些美德在我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我的人品塑造和对子孙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近四十年的工作中,既使在我掌握财权的时候也做到了拒腐浊永不沾,洁身自爱。我们国家现在富了,但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不能丢,不要浪费一粒粮一滴水,也要让子孙后代倡导勤俭,厉行节约。”
聚餐还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由于还有任务,不得不告別二十三位老人踏上返程,但愿吴老师和他的学生半个多世纪的师生之情绵延不断,年年有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