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连社,网名瀛洲居士。《诗词吾爱》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沧州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编辑。

拜年说
瀛洲居士
拜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种习俗,至今已有数千年,这也是一种传承,而且有愈来愈浓的景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文化礼仪也愈来愈有所发展。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再当“年”来之前,人们就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还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吓跑了。因此,人们奔走相告,相互祝贺,互道平安喜庆之意,并把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延续了下来。
久而久之,人们则把大年初一串门互道平安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不断丰富内容,拜本家、拜族人、拜亲友、拜同事等。因此就逐渐形成了拜年的民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拜年”一词曾被贤达之文人赋予特定含义,即为长者新年贺寿,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后来同辈间相遇也要施礼道贺,亲戚间相互走动时,晚辈也要给长辈施礼问候。
每到大年初一,人们就会早早起来(俗称起五更),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这就是拜年。
拜年的方式一般有:(一)同族族长带领一班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二)同事相邀去拜年;(三)众人相聚,相互祝贺,(现称为“团拜”)。
宋代有了贺年片(卡),明代贺年片(卡)更加完美、精致,有姓名、地址,有 “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晚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分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自明清开始,拜年有了次序: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
拜年的方式也不断创新:当面拜年,红包拜年,贺卡拜年,短信(包括书信)、微信、电话、邮件拜年,鲜花礼品邮递拜年;最新的方式当属团拜、立体真人拜年、视频拜年等网上拜年。
严格的说,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果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

总之,拜年已成为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
但讲究的是:时间要合宜,过早,会让主人措手不及;过晚,会让主人疲于应付。晚上拜年,坐时太长,难免影响主人休息。凌晨拜年,主人恐怕还未起床。
如果拜年时,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离去,会给人“缺少诚意”的感觉。停留时间过长,会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如今拜年,传递着亲情、友情、同事情,传递着国情、民族情,传递着人间的正能量,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良好传统。你看,亲人们团聚一起,喝点小酒,叙叙家常,相互致意,谈谈发展成果和规划,不仅其乐融融,实在是令人温馨的事。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