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写作 (杂文)
文‖齐玉清
“写作”,这个词人人熟悉。它让作者脑洞大开,灵感倍出,人人也都会。好的作品令读者身心愉悦,历久弥新、每次读起都有新的感悟,新的内涵。
时代飞速发展,量子技术、4G、5G,3D眼镜还没摘下,8D又亮相荧屏。文学作品也没out。百花齐放,花样翻新。诗歌的舞台“体裁”繁多,在繁荣了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有许多弊端出现。

我认为,一方面文学作品是时代催生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时势造英雄,繁荣的年代出精品这是必然,它是时代的晴雨表,记录仪。另一方面不管体裁如何翻新,都不能离开一个基本点:“诗言志,歌永言”。作者要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去感知、触摸,用心来书写。唐诗宋词之所以成为经典,是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出自内心,是作者人生的经历及感悟,且能启迪他人,催人奋进。现代诗歌自由豪放,不拘泥于形式,更有张力、亲和力及灵动性。但必须遵循一点:不能无诗心、诗眼。写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那些所谓的无病呻吟、磨牙玩的把戏令人厌恶、不齿。也如行尸走肉。再次之,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字要有敬畏之心。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在自己不清楚的时候要多学多问。有的词和成语可以颠倒(倒装)来用,有的就不能。用的恰当是锦上添花,反之就是败笔。更有甚者自己胡编乱造生僻字词,只是为了满足格律或吸引他人眼球。还有一点是:你站到什么位置很关键。山脚下、半山腰和山顶上的人看到的风景的差异不言而喻。都2020年了,思想和认知能力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有什么生命力呢?

总的来说,写作水平非一日之功。多读多练是基础,精品还要靠打磨抛光,靠沉淀澄清,多听听不同的意见。才能突破自身的瓶颈。
文章可以不优美,语言也可以直白一点,但要让多数人读懂其意,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让人都迷此山中吧?

作者简介:齐玉清,1957年出生,大学学历,退休教师,山东梁山人,现住烟台市。喜爱文学,学习古体诗和现代诗,爱好诵读,龙口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书刊和微刊并获奖。至今担任大中华诗词论坛上海华高诗社常务版主和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