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店长的年终报告
整理:陈祥建

初看题目以为是那个饭店、酒店、商店在过去的一年里,如何纹尽脑汁创收增益。而我们这个店恰恰相反的是,如何想尽各种办法,免费为他人服务,无偿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滚滚红尘中真有这样的店吗?有!这个店就在繁华的武汉市中心最热闹、商业气息最浓的江汉路,名叫:雨花斋江汉路店(雨花斋在武汉各街区、全国各地都有)。下面来听听该店店长、年过花甲的李忆兰在店团圆饭会上的年终报告:
亲人们:新年好,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去年5月份我荣幸的当上了雨花斋江汉路店店长,8个月来,在邹群慈善家全力支持下,在大家积极捐款捐物、同心协力的帮助下,我们店共出动义工3935人(次),为69136人(次)免费提供了斋饭。算下来平均每天有286人吃饭,义工们每人每天要为17.5人服务。义工中大多数人己年过花甲(最大的80岁了),有曾经的厅官、局座、专家、教授、教师、医生、军人、企业家、土豪,有退休的工人、农民、无业市民、小商、小贩,有正在上班的公务员、打工者等。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岗位、身份各不相同,为了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自愿来到这里甘当一名义务工、志愿者。在这二百多天里,我们连续奋战,天天开门欢迎四面八方的亲人们。为了让孤寡老弱病残者、生活困难者,感受人间的温暖和雨花斋的关爱,大家每天争分夺秒似的张罗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搬运捐赠、采购的各种食材,进行加工、贮存、分拣、清洗、切、炒、烧、蒸煮熟后,把各种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素食,分装入几百个盘碟里,一个一个的分发出去,将一百多斤热气腾腾的米饭桶抬到架子上,一碗一碗盛出送给客人,摆桌放筷、收碗抹洗、清、扫、倒垃圾、记财、解释说明等。大家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完成各自的工作。由于店小人多,性格各异,人多嘴杂,不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我们这样全心全意、起早贪黑的干,提供免费吃喝,还是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但我们以"雨花斋"一颗真诚、善良、热情的心,去理解、包容化解。很多受助者在我们的言传身教的感化下,吃饭前自觉排队、井然有序,安静的享受美食。很多还主动加入我们的团队,成为了我们的队友。在咱们义工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人和事,为此我向所有的义工们鞠躬:″谢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你们,雨花斋才能得以延续、传承、壮大。我要感谢我们的厨师班同志们:每天凌晨三点多开始工作;感谢被称为红色管家的物质管理员:江利娟,在帮忙处理店里各种杂事后,一笔一笔记录好帐,帐物分明,每天当晚张榜公布开支、受助人数、义工人员,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我要感谢付店长汪利、学习长童建玲、江莉、严欣、黄春梅、陈汉英、夏小云、张绍锋、董淑琴、余惠兰、李运锁、艾友,对外联络长顾秋华等。我们的义工姜美清,无论是酷热的三伏天还是数九寒冬,每天下班后赶到菜市场,收集菜贩们捐赠的各种蔬菜,挑着、推车推着、或驮在电动车上送到店里,协助店里厨师整理放好,只要是休息日,她的身影一定会在店里奔忙。总之大家表现都很好,正是有你们的默默奉献,我们才有信心有能力把雨花斋的"没有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精神,代代相传、生根开花.....

一阵雷鸣般掌声响彻雨花斋里,朋友:你相信世界上真有免费的午餐吗?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你相信真有善良、纯洁、真诚的人吗?我来到了雨花斋,亲身感受到了这一切都是真的!谁若不信,随时请你到雨花斋来.....。
陈祥建整理

作者简介:
陈祥建,男,1957年7月出生,长航退休工人。1980年开始在《海员文艺》巜长江日报》巜武汉晚报》巜中国交通报》《中国河运报》《长江航运报》巜深圳特区报》《乌鲁木齐晚报》《荆州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小小说、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90年代弃笔从商,2018年7月同学聚会,发现网络平台,一年多来发表了近一百来篇文章,现在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