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漫卷报春来
王一英

光阴过隙、时针若闪。全国人民不忘初心、奋斗奔跑的一年已近尾声。伴随着满天瑞雪的飘来,新的年味正悄然而至,落入千家万户,落入每一个追梦者的门庭心扉。

多么吉祥的数字,“2020”、仿佛预示着所有的美好,来年都会成双而来、追逐而来。大街小巷人流胜寒流,步踏铿锵走。一进腊月,“年味”就被一抹特有的 “中国红”层层渲染、层层推进。红灯笼、红窗花、红鞭炮、红服饰…“红”是中国人内心永远化不开的情结,写不完的诗意。

年味愈浓,红色愈艳。所有“红”中,最抢眼的当数一副副红艳艳的春联,它总是能传神地把祥瑞、深意、喜悦延伸在每个人的眉梢眼角,延伸在我们最浓郁最古老的节日中。人们从联中吟诵着来年的祝福,感受着新一年的快乐,仿佛开启了春风之旅、盛元之始。

“春联”最早从辟邪的“桃符”而来,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春节就有户悬“桃符”之说。春联文化也由此展开绵延。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联句则是从国学文化的诗词中化出,将寄予着最美好的心愿、期盼、祝福、快乐等内容书写在大红纸上,又与传统书法相结合,将形神意完美地表达出来。可以说一副春联就是一件综合艺术品,它不光浓缩了传统文化,更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祈福仪式被我们代代沿袭、传承。而今,时代绎进,从家门到城门、从书写到张贴,一副副饱蘸憧憬、祈福纳祥的春联,更是把年的欢乐推向高潮,写尽中国梦、写尽风流人物。

“年”只有一天,“春联”为“过年”而存在,更多的日子里,“对联”则为“艺术”而存在。两行简短有力、铿锵相对的文字,将几千年的智慧汇集而生、尽情绎演。“阴阳相对,冲气为和,”最后形神统一,达到交相辉映的和谐主题。掩卷长叹联之精妙,“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正因它承接诸多内在的经典,才由诗画艺术上升到文艺学术,直至沉淀为文化学识的标志,烙印于历史的长卷里,并借其不同的语境,构织不同的语言效果,升华主题,引领着我们更好地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喜看一副副红彤彤带着欢乐气氛的春联,伴着欢乐的节日呼啸而来,贴遍中华大地,高原到平川,塞外到江南。张贴的是国强民富家兴的自信,张贴的是团结奋进开拓的志向,张贴的是忠诚信守勤劳的美德,张贴的是文华情愫思想的图腾。从美学到哲学,从民俗到气节,从祝福心愿到家国情怀,以其特有的声画效果,于春风里抖展盎然。

红联贺岁,墨笔堆春。如果说“年”是升华欢乐、播种希望的海洋,一副副春联则是翻卷着的浪花。承载文化的同时、洗礼着文明,彰显着民族精神和自信,并以其特有的行为、特定的方式、深深根植于华夏儿女之心。
年虽未至,心已春风。手铺红笺提笔,且以喜乐、且以永日,祝福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向着诗与远方,以特有的民族符号,奏响历史的强音:
天涯何处约阑珊,岁末钟声催暮寒。
何待春归春缓缓,红联漫卷报长安。


作者简介:
王一英,山西人也。微名花若雪、若水。芝草为本行术业内。中国楹联、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忻州市楹联学会副主席。作品曾在全国诗词联赋征文赛中数次获得一等二等奖项。岁闲僻居时作吟哦,自娱者多,有诗作。联作刻录于国家四a景区以及祠堂等处,追求原乡文字人文同品。《光明网》《党建网》《人民网》有作品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