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刘登美

过年是有年味儿的。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都是好日子。随着天气的逐日降温,雪花这个精灵也舞动着翅膀一次次下凡了,看吧,玉树琼枝,琼楼玉宇,天地一片洁白,让人的心胸也一下子洁净,通透起来。若是再来点灯光,氤氲一下气氛,是不是童话一样呢?未泯的童心是不是一下子复苏,膨胀起来了?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花,是好年景的信使,是报春的喜鹊儿,是年的发饰,散发着喜庆,欢愉的年味儿,步步莲花提前赶来了。
从腊八开始的吗?空气里的香味儿越来越浓了。八宝粥的糯甜味儿,腊八蒜的香醋和白糖混合的甜酸味儿,新馒头的麦香味儿,糯米糕的米香味儿,炖排骨的味儿,炖鸡炖鱼的味道,年豆腐的味道,年糕的味道,甜香,酱香,清香,葱姜蒜,八角,花椒,桂皮,生抽,老酱……生旦净末丑,你未唱罢我就登场,热闹闹的嗅觉比赛里,年味儿吐气如兰,美目盼兮。
早有淘气的孩子,早早地用鞭炮声招惹新年,啪,啪啪,啪啪啪,或远或近的噼啪声里,夹杂着他们欢快清脆的笑声,咚咚咚奔跑的脚步声,是孩子们拔节样在成长。小鞭炮响了,孩子们笑了,忙碌中的人们,听到这声音也是微微一笑,继续各忙各的。而那小鞭炮些微的轻烟里,是熟悉的磷的味道,硫的味道,硝烟开散,年味儿随着这一地纸屑铺排开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年味儿的成分里,必须要有新衣服,新帽新鞋是断断不能少的,它们是过年的名片,是春天的招牌。女孩子们穿的花枝招展,万紫千红,她们是春天的紫燕,栖息在年的枝头,低语呢喃;男孩子们也是新衣新帽,玉树临风的雏形里,一副大男人的架势。老人们穿上新衣服,似乎也年轻了,鹤发童颜,慈眉善目,就连银白的胡须,都有了闪亮的心情。而那些社会和家庭中流砥柱的男女们,也在这新岁旧岁交替的年味儿里,暂时放下千头万绪的营生,展一展眉头,绽一绽笑颜。更有压岁钱,装进红包,包裹着长辈们的祝福,关爱,塞到小孩子们的衣袋里,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岁岁平安。
年味儿踮着脚尖,它在看谁家的窗户上,早早贴上了窗花儿。热闹的喜鹊登梅、火红的金鸡报晓、缠绵的鸳鸯戏水、喜庆的鲤鱼跃龙门,谁在左剪一张五彩祥云,右剪一张百鸟朝凤,谁在上剪一张吉祥如意,下剪一张五谷丰登? 红红的窗花,是开在冬日额头的梅花妆,火火的窗花,开启了新年的如意,吉祥。还有墨汁的味道,在春联上张扬,几千年的沉淀啊,比的年味都害羞了,拿一挂红灯笼,对镜贴花黄。
空气里的短信飞来飞去,电话的声音在此起彼伏,声声问候,是一颗颗滚烫的心在跳跃,句句真情,在亲友间传递。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味儿挤在每一处的车站上,藏在每一节的车厢里,贴在每一张车票的顶角上,趴在每一双急匆匆回家的双脚上。那些有事暂时回不了家的,也会想尽千法隔着关山万重,让声音飞过去,让思念流过去,把年味儿引到身边来,把自己融汇到年味儿里。
年味儿,穿行在每一家商场、超市,宫灯、对鱼、小鞭炮挂件、串灯、中国结、花生辣椒、福字、对联、绒布剪纸、贴画等耀眼的"中国红"年俗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那些置办年货的人们双手沾满了年味儿,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年味儿芬芳在在每个人的忙碌里,进进出出,笑声喧哗;年味儿徜徉在在每个人的笑容里,它把希望埋进在每个人的心底,它把祈盼藏进每个人的眼眸。它把平安挂在每一家的门楣上,它把福瑞洒遍神州大地。
年味越来越浓,年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