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
吕俊喜☆长篇小说《祭奠青春》
第十章:偏科
自从张婷婷上学走以后,村里的闲话风波才渐渐平息了下来。但人们仍然用异样的目光看待着周波;村里的一些老少爷们儿,婆姨媳妇子一旦见到他的话,都避之不及,唯恐他的流氓习气会祸害到他们。
“唉,他们爱怎么看就怎么看,爱咋想就咋想吧!反正我没做见不得人的事,我也没必要向全世界去解释……只是这样,对婷婷的伤害实在是太大咧,让她以后咋在村里抬头见人哩?”周波时常这样想着。当然,他不可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儿女情长上,他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爸妈把这个烂包的家给撑扶起来。因此他每天都起鸡叫、睡半夜的在田间地头忙碌着。
好了,我们现在来说说正在上学的周涛。这年他18岁,已经长成了1.68米的个头,一张四方脸,宽大的额头,两条淡淡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大花眼睛,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里,常常透射出忧郁的光芒,端正的鼻梁下面长着两片厚厚的嘴唇,虽然他的嘴比较大,但却从来不善于言辞,不太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孤僻的男生;加之他平时文绉绉的,一句话还未说完,首先带着三、四个成语,或者带有先哲们的名言,也许是出于敬畏什么的原因吧,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交流。
还记得从初中起,他和同学的交流就不怎么多。喜欢“独来独往”的他,总觉得孤独、寂寞长期陪伴着他。但也有三、四个挚友,如从小耍到大的李宏哲,初中认识的赵小康,这学期新认识的陈枫。他也只是跟他们的交流比较多。老师每学期给他的评语上,总会写到“踏实、稳重,内敛”这几个字眼;内向似乎也成了他的优点。
但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课堂上发言也不怎么积极主动。虽然,他有时心里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总是没有勇气说上来。当老师叫他发言时,他也总是一紧张半天说不上来。老师也曾批评过他,可他总是战胜不了自己。在课堂上去发一次言,简直比登天还难。内向也成为了他学习路上的一块障碍。
进入高中,他的这种性格依然没有改变。刚到校的时候,见到的都是全新的面孔。内向的他,也不怎么主动去跟同学说话。下课时,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谈天论地,谝闲传,可他却安安静静的坐在凳子上,或写字或看书,就是一句话都不说。中午,在宿舍里,其他的人都在互相介绍,认识,只有他独自坐在床板上安静的看书。同学们都误以为他很孤傲,也没人跟他搭话。甚至在有些同学的眼中:‘孤傲,清高,’早已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只有他的那几个挚友懂他,理解他,他也总是跟他们形影不离,一块吃饭,一块晨读,一块做作业……课余时间,他们也会在一起玩耍。
一般来说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外表看起来他们少言寡语,好像内在很贫乏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在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天马行空,自由翱翔。
而他们之所以不愿外出,把自己宅在宿舍或小房间里,是因为那个小房间是他们足够熟悉的地方,呆在这个足够熟悉的地方就好像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小房间就是他们的“心房”。在自己的“心房”里,他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定制疆域,自己制定规矩。在这里,他们是自由而快乐的。但是如果出去到外面和他人发生互动时,他们就无法处于天马行空的世界了,需要遵守大家约定速成的规矩。举个例子,你如果让周涛去和大家一起打场篮球赛,那他就需要学习按照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去打球,不能双手捧着球到处跑,不能用脚踢球,不能拉扯对方球员的衣服等。对有这种性格的人而言,学习并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外在规则只会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感到不自由。而当一个人独处时,就不必考虑那么多外在的因素,只需要和自己相处好就可以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内向的人之所以不喜欢出去都是这些原因。
周涛在上半年初三会考的时候,以498分的成绩考入了县二中。二中只设有高中部,它建立在子丹县南头,学校有三千多名学生,教职工有四十几名。全校止有三墩楼,坐北向南的是教学楼,坐西向东的是德化楼,坐东向西的是勤思楼,它们都是五层楼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校园里的花坛,这座花坛是用青瓷砖标起来的,呈长方形,花坛里只种着梅、兰、竹、菊,丁香这五种花。为什么只有这五种花呢?想来也只有以下这五种原因吧,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而于丁香花——寓意勤奋、谦逊,象征学校的良好校风。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不为人们所注目。也许有人嫌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鲜艳夺目而言,然而它实在是很可爱的。它不贪求赞美,也不奢望爱恋,它价值不凡又含而不露;为着人们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它无私地将小小身躯,全部投到了祖国医药学事业中。丁香的性格是温柔的,但也不缺乏热烈。它虽然素装淡裹,却有许多的内秀。丁香又是严肃的,它柔中有刚,是在是不可多得的花儿。
穿过德化楼和教学楼的缝隙,在它们的背面就是操场,操场的占地面积大概是四千多平米!操场上有左右对立的两个篮球架子,篮球架子的左面分别有双杠,单杠,右面支着两架乒乓球案子,其余的再什么体育器材也没有。操场的最南端有六墩安架房,它们每两墩为一排排列着。这是教职工住宿的地方。
“露从今夜白,飒飒秋风至。袅袅炊烟香,月高闻笑语,夜静响清商。农人忙稼穑,节至在山冈。三场白露一场霜,北方的这个时候,随着气温越降越低,秋霜逐步光临大地。白露之前的昨天,花朵和花朵上的蝴蝶即将穿过季节的风到达一个叫梦的驿站。白露到来的今日,自由自在的风,飘忽不定的云……无一不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昨晚外出散步时,看到路边小草披上了一层晶莹的水珠儿,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今天在校园里我用手轻轻抚摸了花园旁的小草,手感特别清凉湿滑,给人一种透沏心扉的冷意。秋始白露,今天起夏日的草长莺飞渐行渐远,今天开始我也禅定于秋夜的朗月清辉。这时,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我无法预知自己在哪一个季节留下,哪一个季节离去,只知道珍惜现时的美好。”
“嗨!又在写日记呢,周涛。”李宏哲从教室门口走了进来,边走边说着。周涛闻语后,就匆匆地划上了日期,之后又急忙合住日记本,笑着说:“对啊!日记,日记,日日要记,你若一日不记,就得挨打受气。”他说完这话后,又‘咯咯咯’地笑了几声。
“怪不得你作文水平那么好,原来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呢。”李宏哲挤眉弄眼地说:“除此之外,你还有啥治心妙法么?给我教教呗,”
“啥呀!我写的这些一塌糊涂,离题万里的,哪里能称得上好哩?”周涛指着日记本说道。
“哟哟哟!别谦虚了,行不行,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夸你作文写得好,现在上了高中,肯定是更上一层楼了,什么一塌糊涂,离题万里……”
周涛看着李宏哲诚恳的眼神,说:“其实关于写作,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你只有平时多阅读,多练笔,多积累生活素材,才有可能把作文水平提高。”
“哦!受教,受教,多谢大师指点……”李宏哲笑着说。
“你也学会耍笑我了,我就这么点长处,其它的学科,我都一窍不通。”周涛瞥了一眼李宏哲,之后又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是的,周涛现在已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这种现象大概是他上初二最后一学期时出现的。偏爱文科的他平时喜好阅读,什么报刊呀!什么课外读物呀!什么人物传记呀……他都涉猎,对于一些耐人寻味的文章,他总要精心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他更是手不释卷,走走停停,都不忘翻看。必要的时候,他还要作读书笔记,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与此同时,他每天还要坚持记日记。当然,这并不是说谁谁谁指定的他非要做这些事,而是兴趣爱好所导致的。譬如,他前几天刚看完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他就敬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喜欢赵子龙的侠肝义胆,钦佩关云长的义薄云天……由于内容冗长,看过一遍记不住,怎么办?他就会把书中的一些他认为好的句段抄写下来,有时也会写写读后感;再或者他看到一篇文章,那些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那些凄美委婉的故事描写……无一不令他心驰神往,这时他也会用笔抄写下来……然而由于太过专注的缘故,他把数,理,化,英语这几门学科全都荒废掉了。就像他刚才对李宏哲所说的一样“对于这几门课程他真的是一窍不通。”
从学校的传统眼光看,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规范的,但在一个人往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许这种学习比课本知识更为有用;只不过参加正式考试的时候就差之千里了。不管在以前或是在以后的中国式的考试中;也不论大、中、小学,一律都在基本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范围内。
而许多这样的考试已和旧朝代的“八股”无异。我们中国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只会戕害学生的天性,同时也往往排斥了一些真正有才学的人。
现今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分数的高低决定着人的一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试问,分数的高低难道真的就能衡量一个人的才学有无吗?不能,显然不能,那么是什么原因才会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呢?究其根源,便是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
现代中国依然沿用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这让众多学子盲目地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能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拼分,争分”的浪潮。随之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就指向了分数。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这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只想到的是片面,只顾以偏概全。仔细想想,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一批一批有素质有道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学校也应该本着不成才,便成仁的教育理念去教导和培育学生。是的,不可否认,分数高的人确实拥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可能成才。社会上不是也有很多自恃聪明、走上歧路的人吗?他们在非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差生。再请问,这样的人到了社会除了撒谎,再还有用吗?不迫害社会才怪。
道德,信仰,人品这些非学习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是人之本分,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够做的合格,那么就是学了一肚子墨水也不会为人欣赏,相反,他们还会被人痛骂、批评。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其次,分数的高低体现在各科成学习上,但并不容易全部优秀。偏科就是很好的体现。有的人数学好,但是学习其他科目吃力,结果分数不高,但这就说明他学的不好吗?有的学生具备理科学习的素质,可以从事理工行业,同样造福社会,但分数却抹杀了这种人才,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点。人固然没有十全十美,考得自然也不能十分理想。但人正因此才各有所能。正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我们必须认识,应试教育不能决定一切。人生要靠自己把握,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是真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偏科现象好,只不过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数学学得好,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培养该学生的数学优势,而有的学生语文学得好,老师们就应该培养他汉语言方面的优势,有的学生英语学得好,老师就应该培养他外语方面的优势,诸如历史、政治、物理、化学……只有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教导,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极需要这样的改革。唯有这样,学生们出到社会,才能够各尽其才,各司其职。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他们的贡献。
还有一点:教育系统推崇外国语教学,忽视国语能力考试,一个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民族,是多么的无知和悲哀啊!过去我们痛斥古代的科举制度,这其实是很有偏见的,孔孟之道‘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教育,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隋朝开始至清朝结束的科举考试,对于国学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偏重就轻,抓大放小的方法就是:母语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外语教育放在第二位。忽然想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好了,我们书归正传。周涛正望着前方发呆。
李宏哲就问:“哟!看啥呢?”他说着话就顺着周涛的目光瞅去。
“不会吧!你难道喜欢她?”李宏哲放低声腔问周涛:“或者你在暗恋着她?”
李宏哲话音刚落。周涛就瞅了一眼第一组第二排的女生,“你这都扯得哪儿跟哪儿呀!别胡说八道,小心给人家听见就不好咧,”之后他又瞥了瞥李宏哲:“我刚才在想考试的事儿呢,马上就到期中考试咧,可以我这样的学习进度,怎么才能考好这场试哩?”
“你愁顶个屁用啊,要说学习成绩,我还不如你呢,像你这样,整天多愁善感的,那我们还活不活咧?”李宏哲又补充道:“再说了,咱们要是学习成绩好的话,还至于来这里吗?早进一中咧!”
“呵呵!”周涛瞅了瞅宏哲,笑着说:“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不思进取的理由啊!对不对?”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