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我想叫您一声娘
文/碧园馨兰
☞♬ ♬ ♬ ♥♬ ♬ ♬ ☜

麻岭镇疙瘩村传出阵阵凄凉的唢呐和锣鼓声,一户普通人家的小院里人山人海。高大嫂去世了,方圆百十里外的亲戚、朋友都来吊唁送花圈。平时的高大嫂为人和善,更重要的是她远在北京的税务局局长小叔子回来披麻戴孝、手拄丧棒夜夜守丧窑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
高大嫂的小叔高志杰可是这里的风云人物,现在年过半百,外省任税务局局长。山沟里飞出金凤凰,他是高大嫂的骄傲,也是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如今高大嫂去世了,志杰风尘仆仆的回来了,他放下身段,就如一个儿子一样给嫂子准备后事,消息就像风一样吹出了百里外,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来赶高大嫂的葬礼。“志杰就是包公再生!”“小叔子给嫂子穿孝袍的可真没有见过,有良心啊!”“局长给嫂子行如此大礼,真的少有!”
志杰忙前忙后,几十年的局长生涯让他没有下过如此累的苦,可他更累的是心。嫂子对他的养育之恩怎会忘记,没有嫂子,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吃了四年嫂子的乳汁,是嫂子给了他生命。他哭哑了嗓子,两条腿一瘸一拐的,受伤的更是那颗思念嫂子的心。
志杰父母结婚多年不能生育,到了三十几岁,抱养了一个儿子。他们细心扶养,一转眼长成了大帅哥。十九岁时给娶了媳妇。也许是上帝可怜志杰父母为人忠厚老实吧,不但赐给了一个好媳妇,就在儿媳妇肚子隆起的时候,五十已过的志杰母亲肚子也悄悄的鼓起了。很快志杰的嫂子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两个月后,志杰的母亲也生了——志杰就这样来到了人间。他的到来,不知是喜是悲。
母亲是旧社会的遗留物,一双脚被缠的只有四寸大。当时生活艰苦,缺吃少喝,加上老来得子,瘦小的志杰母亲没有一点奶液。志杰的嫂子年轻身体好,喂自己的孩子奶液还是够吃。她看到刚出生的小叔子没有奶吃,心里更是着急,硬是天天跑到婆婆窑里给小叔子喂奶。两个小生命在慢慢长大,可高大嫂一天比一天瘦。
志杰在几个亲人的细心喂养下,渐渐长的超过了比自己提前出生两个月的侄子。高大嫂是个孝顺媳妇,他没有计较老公是抱养的。她知道公公婆婆生命中得志杰的不易。她宁愿给儿子少吃点,也要喂饱小叔子。家里没有吃的,她母亲给她拿的小米她也和家里人一起熬着喝。婆婆到处弄点米面给她做点小锅饭,可她嚷着让一家人都吃。
高大嫂的娘家在山的那一边。每次去娘家,为了给志杰喂奶,她拉着又大又重的木头打制的架子车,上面载着儿子和小叔子。看着不远,可走起来特别累。翻过一座山,走过一道梁,才能到她的母亲家。坡太陡,架子车拉绳深深的陷入了她的肩膀,她像一头牛,汗水湿了衣服,把两个小家伙拉到了母亲家。
侄子坐舅家,志杰享受的待遇比侄子还高。高大嫂总是把妈妈的好吃的先给小叔子,受她影响,她的父母兄弟对志杰更好。志杰特别荣幸,他有个好嫂子,受到了别人受不到的待遇。
慢慢志杰长大了,也学会了调皮。有时候不听话,母亲就会拿着笤帚疙瘩追着去打他。高大嫂是个听话的媳妇,她从来不会和婆婆顶嘴。她一看到小叔子要挨打,就像老鸡护小鸡会拼命的把他护在身后:“要打就打我,他还是个孩子!这是我的奶喂养的,你不能打!”她就像一头发疯的母狮。“你会惯坏这娃娃的!”“不可能,志杰一定会有出息的!”婆媳为了志杰,高一句,低一句。不过每次过后,她们关系还是如当初和睦。

志杰和侄子上学了,母亲是小脚,这接送的事情只能是高大嫂了。每次送到学校,志杰的同学总会说他的母亲真漂亮,真善良。志杰也从不会解释的,在他心里,嫂子就是他的母亲。高大嫂每次总是先把小叔子送到教室,再送儿子。她的儿子为此常生气,可她总劝儿子,要凡事让着小叔。儿子哭了,高大嫂心里很难受,但她不能让小叔子受委屈。
很快志杰和侄子都上初中了。可能是家里人对志杰的疼爱和呵护超出对侄子的吧,他的成绩总比侄子的好。志杰的大哥患有风湿病,腿疼不能干活。志杰的父母年事已高,自己生活已难,更不能干农活,所有重活都落在了高大嫂的肩膀上。有一次开学嫂子来给志杰铺床,有同学偷偷议论志杰的母亲怎么那么老。嫂子走后,志杰偷偷的哭了,他知道嫂子这么多年的不容易,知道她现在家里从早到晚干活的累,知道嫂子娘家人常骂嫂子傻。志杰暗暗发誓要为了嫂子好好学习,从此他学校争分夺秒,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回到家里,他总是抢过嫂子肩上的扁担到沟里去担水。
志杰以全县前几名的成绩考到了理想的高中,侄子也考到了好一点的高中。只有一家吃饭的,没有种地挣钱的,哪里来的经济供两个高中生。虽然收到了两张大红通知书,可高大嫂心里特别着急,她为一个决议整天思来想去。最后她终于痛下决心,让儿子放弃学业。为此,她和儿子、老公、公婆等所有人吵了架,甚至她父母兄弟都骂她。她一个人偷偷的摸眼泪,高大嫂没有读过书,不懂太多的道理,但她深信一把肥料给一颗禾苗,这颗苗子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给一地庄稼,可能都长不好。
开学了,志杰背着嫂子缝的新被褥去了学校,侄子背着烂被褥去了遥远的南方开始了打工生涯。送走了儿子和小叔子,高大嫂一个人坐在庄稼地里,大哭了一场。她擦干眼泪,坚强的站了起来,她要撑起这个家,她要让小叔子好好上学。她利用种地的空闲时间,养了很多蚕。蚕吃桑叶的时间,她跑遍了周围的山山沟沟去摘桑叶。
志杰每次放假,看到嫂子一次比一次苍老,脸上的一道道皱纹如犁耕过,头上也生出了好多白发,他就更加难受。高大嫂没有一句怨言,志杰拿回的奖状就是她干活的动力。她把好吃的藏起来,留给志杰。
父母对志杰虽然疼爱有加,毕竟岁月不饶人。在他高二的时候,两位老人相继去世了。志杰埋葬了父母,哭着对嫂子说他要退学。从来没有说过志杰一句重话的高大嫂恨恨搧了他一个耳光:“我这么多年累死累活为了谁,你乖乖回学校去,一定要考个好大学,让别人再不要说我傻!”
志杰回到学校了,从此他把嫂子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学习更加努力了。在那个年代,上学的孩子特别少,他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嫂子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衣服,总是给志杰穿得整整齐齐,洗得干干净净。
高三学习紧张,学习资料费用也大,可家里没有二分钱。高大嫂去娘家借,她的父母没有借一分钱,还骂她像个傻子,在那个家里累死累活,把自己干的人不人,鬼不鬼。高大嫂哭着跑回了家,她把喂的过年猪早早卖了。她种地,养蚕,同时包地种了二亩西瓜。她没黑没明的干活,拉着西瓜到处去卖。她舍不得吃一颗西瓜,渴了就喝口水。
志杰星期天回来要帮嫂子去卖西瓜,要强的高大嫂拒绝了。她下命令让志杰在窑里好好看书,一定要考好成绩出来给她看。志杰认真的做着考试题,他不能辜负嫂子的厚望,一定要让嫂子过上好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志杰的成绩在省里名列前茅。他报考了北京某所有名大学。当大红的通知喜报送来时,高大嫂买了串长长的鞭炮。她点了柱香,让志杰把鞭炮点燃。周围的邻居听到后都跑来看红火,这可是山沟里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高大嫂高兴的给每一个邻居夸着:“志杰考上名牌大学了!”她请来了邻居和娘家人,大贺志杰的录取通知书。她的娘家人来了,她的父母夸志杰没有让她的女儿这么多年力气白出,她的弟弟把一张褶皱的十元钱塞到了志杰的衣兜里。高大嫂在陪大家几杯喜酒后,扑到娘怀里,哭的稀里糊涂,她把这么多年心里的委屈哭了出来。志杰敬过众人后,满满给嫂子端起一杯酒,嫂子对自己的恩情胜过父母,他想对嫂子叫一声娘:“娘,您辛苦了!”可这么多人,他难于开口。
志杰上大学要走了,侄子也找了心仪的姑娘要结婚了,嫂子给她的儿子缝了两床当时流行的红绸被子和牡丹布花褥子。高大嫂把儿子结婚的一床被子和褥子给了大学起身的志杰,他让志杰睡新铺盖,到学校好好学习,不能骄傲。儿子一辈子结了一次婚,可只有一床被褥,家里真的没钱再缝一床了。
志杰在大学里更加刻苦,他每次奖学金都是级里最高的。大学学习并没有高中紧张。志杰利用空闲时间去兼职赚生活费和学费,他不想让嫂子太累,可嫂子还是按时给她寄来了生活费。他每次打电话告诉嫂子,他毕业了回农村工作,替嫂子干活。嫂子总是电话里嚷着让他留城里,农村太累了,让她以后娶个城里姑娘回来。
志杰记着嫂子的好。他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大学毕业了,他在北京某税务局工作了。他每月工资发了后,总给嫂子寄一部分回去,可嫂子每次说家里有吃有喝,让他把钱攒着娶媳妇。当他结婚时,嫂子把这么多年志杰给她的钱包了一个大红包给了志杰。她说城里费用高,买房子,买车……志杰接过红包时,哭了,他这辈子欠嫂子的太多太多。
志杰每次回家,嫂子总是做很多好吃的,做了臊子面,有说没吃腊猪肉,总是忙得没黑没明。等志杰要走时,车上装满了大包小包的农家好吃的。志杰请她去北京住段时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她总说志杰日子还紧张,等以后富裕了她再去。她也舍不得让志杰走,车走出多远,她还远远的跟在车后面。有时站到高高的山梁上,望着车消失的方向好久好久。
大嫂子在,志杰家就在。想念嫂子,他每年夏天、过年总要回去。他孝顺嫂子,让他的老婆也对嫂子毕恭毕敬。可在一个早上,侄子来了电话,早上不见娘起床,进去她已睡了过去。志杰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他想带着嫂子来北京住,他想陪嫂子看泰山日子,想让她玩桂林山水……这么多的愿望,一件件都没实现。志杰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此再没有人电话里问长问短。从此村口再没有人盼他回家,从此再没有人给他做农家好吃的……志杰草草收拾了行李,带着老婆回家了。
志杰回家后一定要金鼎玉葬,厚埋嫂子。他不顾乡里年龄大的乡亲反对,以一个儿子的身份,穿上了长孝袍。他一步三跪,手执丧棒,头鼎礼盘,给嫂子供桌上献上了猪、羊、北京特产。
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来为这个普通的女人送行。她悄悄的走了,但她供出了一个税务局长。志杰在嫂子的灵前不停的焚烧纸钱,他想大声的叫声嫂子一声娘,即使叫一千遍、一万遍嫂子再也听不见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可嫂子的形象在自己的心里越来越高大……

作者简介:
马芸,甘肃镇原人,直率,真实,书香门弟。幼受父亲熏陶,喜看书,爱诗文。喜欢一切接地气的人和事,喜欢从平常的日子中寻找灵感,在困惑中用文字安慰生活的无助。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