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民俗,拽着年的尾巴,静谧祥和的乡村进入忙碌有序喜迎新年的倒记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从早上就开始清理旧衣破被,扫忧除愁,留下清贫与幸福。虽为破屋土墙,也要把地面打扫干净,旧桌子破板凳也要擦得散发着古董之光。
80一90年代初,我所在的农村依然贫困,温饱基本可以保障,但住房,上学,买化肥等依然捉衣见肘。
但说住:每家几乎都是人畜同室,有的把牛放在厨房与灶台仅隔着一道篱笆墙,我家的牛则和我同一个房间,西间,中间是堂屋,东间父母住一半,两妹妹住一半。我常常伴随着牛的吃草、反刍、拉粪声入眠,至于臭味啥的早已习惯了。
第二天起床先把牛牵出去遛遛,再清理牛粪,添撒草沫。有一年临近小年,大雪,奇冷。又赶上仅有的一头母羊产羔,父亲便把母羊和羊羔放在屋内,还生了柴火,可是小羊羔还是瑟瑟发抖,母亲就把羊羔放进被窝里暖,可是第二天小羊羔还是死了。这小羊羔长大卖了就是我和妹妹们的学费呀!这个小年过的极其郁闷。
还有一年小年,父亲和邻庄一个叫洋奎的一起到南乡(信阳一带,我们新蔡农村对产水稻地区的土语称呼)讨粮,其实就是和要饭差不多,只不过要饭的拿只破碗柱个破棍吃一顿要一顿,填饱肚子而已。而我父亲和他的伙伴是靠才艺挨家挨户要大米,一把不显少,一瓢不显多。父亲唱小曲小调,豫剧,越调,邦子,坠子,黄梅戏选段等,洋奎则用一把弦子伴奏。翻山越岭,风霜雪雨,走东西南北村,过千家万户巷,唱哑嗓子,拉断弦弓。
离小年还有几天,父亲和洋奎合计着把两个月要的十几袋大米,拉到附近集上卖掉,再买些年货带回家。第二天把米装上架子车满心欢喜地刚到集头,就被几个当地人拦住说:你两个真胆大,偷了大米,还敢到集上销赃。不由分说便把父亲和洋奎扭送到派出所,大米也给扣了。二人百口莫辩,被打了一顿,赶出衙门。其后的情节我父亲再没有讲过,反正他俩是在小年过后的5天才回来,篷头垢面,衣衫黑亮,仿佛从丐帮逃出来一般。我记得父亲的的内衣内裤爬满了虱子、蚬子,用手挤是挤不完的,母亲干脆用开水烫,再洗干净。
言归正传,小年其实就是大扫除,对于忙碌一年的农民来说,也只有冬闲才能收拾一下屋子。那年头堂屋的供桌基本上都是用高粱杆编扎好用泥草糊起的,乍打扫?只能用干抹布、鸡毛弹子拂拭。后来条件好了,就请木匠到家里好吃好喝地侍候着(那时木匠是很牛X的,吃香的喝辣的,工钱也高。现在木匠早都改行搞装修了),看自家房前屋后那棵树能做啥家具,就伐那棵,现伐现锯。做供桌、衣柜、床、桌椅板凳等应用之物,反正请一次木匠也不容易。供桌正对房门是一家的门面,必须做的结实,漆得好看。于是就画上年年有余,喜鹊报春等图案。供桌上供奉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以及家族先人的牌位。每年必要打扫擦拭。其次就是厨房,在农村都是柴杜土锅,常年的烟薰火燎,草木尘灰,蛛网虫茧,一并扫去。到了晚上屋里屋外基本上打扫干净,按当地习俗开始烙油馍。母亲在上午就把面和好,搓成面剂子,抹上清油盘好放在盆里,用锅拍盖好。这会面也醒好了,取出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在上面撒葱花、姜沫、芝麻、盐、五香粉(那时候十三香还沒有开发出来,也没有味精或许有,但没有钱买)条件好的还放些五花肉沬,然后卷成筒状,立起来用手压扁再轻擀成蝶子大小,放在平底锅上慢慢烙。火,必须小,且匀,一般用麦秸,一把一把地往灶堂地送撒。父亲控制火候特别好,我尝试烧了一下,结果填的麦秸不是多就是了,差点把油馍炕煳了或者做得夹生。待到油馍滋滋冒油,两面金黄,香气四溢,母亲把第一张油馍铲在盘子里,恭恭敬敬地放到灶神画像前,低声说着新年心愿,父亲边烧火边合计着开春后小麦地化肥的着落,红红的火光映照着一个中年汉子的沧桑与坚毅。他们一搭没一搭地商谈着仅有的一头猪一只羊五只鸡如何变成现钱,给我们每人买身新衣服、购买化肥、交学费、还欠账等。特别是二师兄,它可是农村唯一的经济支柱。这些我都不关心,趁父亲烧火的工夫,我找到父亲藏起来的鞭炮,偷偷地掐去小半截,然后和小伙伴小心翼翼地把鞭炮一个个拆掉装进棉袄破口袋内,点着父亲的纸烟跑到平时人多的场地,把鞭炮放进瓶子里,插进雪地里甚至牛粪里点燃,然后跑远,看瓶子被高高炸起,雪花飞扬,牛粪四溅……欢乐声越聚越多,笑声,打闹声,零星的炮声在清冷、祥和的乡村回荡。伴随大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声和犬吠声,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使年味愈来愈浓郁醇厚。此时,父亲母亲在十字路口摆上祭品,香火,把灶神画像点燃,恭送灶王爷回天庭。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到腊月三十吃完饭后,把灶台收拾干净,再把从集上花两毛钱请回的灶神画像贴在灶台墙上,然后上供、烧香、磕头、放鞭炮,欢迎灶王爷回来。
如今农村早已变化得翻天覆地,与城市生活沒啥区别。住楼房,用现代家具,高科技家电,好多家庭都开着汽车、电动车,奔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康庄这个词是不是太阵旧了)。我也成了城里的农民,算一下进城二十多年了,每年的小年都在忙碌中度过,甚至记不得日子,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鸟笼,囿固了我曾经在农村天马行空的思维。临近小年愈发怀念在故乡过年过节的仪式感,怀念油馍的味道,怀念童年的欢乐……

作者简介: 展啸,男,汉,1973年出生于河南新蔡县展耿庄。1993年于解放军某部服役,到地方后曾在邮电局工作。1998年辞去工职,现客居阿克苏为自由职业。从中学时期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有个别作品获奖。作品散见于《少年文艺》、《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军队报》、《河南日报》、《新疆日报》等报刊杂志。现为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阿克苏地区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