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答友人 ◇◇
= 文/王相利(贵阳)=
朋友对我的文章有些疑问,其实我也不懂诗歌,只是酒后胡说八道。我最喜欢年轻人的诗文,因为充满着力量。它像春风,蓬蓬勃勃,惹得万花开放。它是未来,所以我非常喜欢。历史是发展的,是前进的。如果抱残守缺如江西诗派学者把诗歌走入死胡同,那又是多么的尴尬啊!抬头看世界,五四运动我最喜欢读胡适的文章,他认为诗歌用不着平仄和对仗,押韵就行。李大钊陈独秀都称赞时代浪潮。闻一多说写古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所以新文化运动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家。徐志摩就算其中一个,但代表新诗歌的领袖当数郭沫若,他们都吸收了西方新诗歌的写作方法,创造了奇迹。如果诗歌而论,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海涅,英国的莎士比亚这些人的诗歌,美国的惠特曼都与中国的古诗有千里之遥,难道就不是诗歌。所以我们应当老实认真好的琢磨。所以说难道就要抱着七律七绝当着独创坑害年轻人吗?毛主席说旧体诗在青年中不应该提倡。因此我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是爱国爱民表现健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是可以的。现在世界的诗歌蓬勃发展,跳跃性,意识流派都被人们接受。而且又吸取了各国的古代文化,兼并打造,出了丰厚的成果。难道我们还要按照先生们指定的规范填词。古代诗歌七律和七绝只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精粹中的一朵。词是中唐后最早从少数民族吸收的,比如菩萨蛮,按照他们当时的音律伴韵跳舞的词牌。后来各种词牌越来越多,大约有八百多种,词牌都在馆驿伴唱,篇幅很短。文字只有几十个,没有超过一百多。但是李清照说柳永的诗歌篇幅加大,又把民俗的东西带入词不雅,不符合词律。苏东坡的词不符合音律,辛弃疾的词把民俗民言带入词中,但是他们都成为大家。结果还是抱残守绝的错,应该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要认为是什么是对什么就错。元曲一夜之间倒台就是封闭守旧,被明清小说所代替,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哪能处着拐杖指指画画去说年轻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呢?
我不懂诗,也没有多少文化,只是茶好时提的一点意见。作为对友人的一点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