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陈桥(游记)
文/孙兴
这是位于河南省封丘县东南部黄河岸边的一座绿树环绕风景秀丽的小镇,她的名字叫陈桥。雄浑高大郁郁葱葱的黄河大堤,像巨人伸开的臂膊,将陈桥拢在了臂弯里。翻过黄河大堤再向南,便是浩浩汤汤波涛汹涌的黄河。号称亚洲第一的大广高速黄河特大桥,如长虹卧波,飞架南北,把陈桥和九朝古都开封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使这座千年古镇,像一颗镶嵌在母亲河上的明珠而熠熠生辉。
往事越千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桩震惊华夏的大事——“陈桥兵变”。这件事在浩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正是由此,陈桥才成为辉煌灿烂的宋文化的源头。
阳春三月,煦风拂面,黄河大堤上的柳丝绽出了鹅黄,金灿烂的油菜花,给广袤的豫北大平原披上了金甲。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豫剧祥符调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戏剧艺术家们,在寻访了毛主席的《介绍一个合作社》应举后,又兴致勃勃来到陈桥宋太祖黄袍加身处。

“黄袍初进御/系马耀军威/翠盖开皇极/清阴动紫微/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清人金梦麟的《题系马槐》诗,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它导引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龙腾虎啸的岁月……
后周显德七年(960)新春,符太后携七岁幼帝柴宗训大宴群臣。突然接到边关急报:北汉、契丹联合举兵,犯我边境。立时,符太后与群臣面面相觑,不知计从何出。这时,殿前都虞候兼义成军节度使石守信陈词:“臣以为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大军前去定能破敌。”

北风呼啸,霰雪飘飘。战马嘶鸣,旌旗猎猎。赵匡胤率大军,粮草辎重,浩浩荡荡,北出汴梁封丘门,行进在漫漫黄沙萧索旷野中。眼看红日西坠,寒鸦归巢,赵军来到距京城四十五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 军中星象师苗训报称:昨观天象,见日下复有一日,下日金光四射,上日暗淡无光,主‘取代’之意。中夜五鼓,赵匡义、赵普等率哗变军士涌入军帐要求拥立‘点检’为天子,并将一件衮龙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接着众将士倒头下拜,山呼“万岁”。赵匡胤半推半就接受了罗拜。至此,疑似赵匡胤自编自导的“黄袍加身”这出大剧降下了帷幕。清人顾贞观曾慨叹道:“身上黄袍,袖中禅诏,大业真仓促”。 从“陈桥兵变”到建立大宋政权,只有短短两天,不可谓不“仓促”。赵匡胤本人也对自己轻而易举取得政权深感不安。一次,他问谋士赵普:“唐末以来,帝王换了八姓,其原因何在?要使我大宋江 山永固,其方略何在?”赵普道:“此无他,一曰方镇权力不易过重,不得君弱臣强。二曰应削其兵权,控其粮钱。”赵匡胤遂道:卿勿多言,朕已明白了。

于是,赵匡胤先后解除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将禁军调遣权悉归中央。废除殿前都点检这一最高军事职务,改设殿前司、禁军待卫司、马步两军司。创“更戌法”,全国三十六万禁军,频繁调防,形成“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以期从根本上杜绝“黄袍加身”的故技重演。当然这样做直接削弱了宋军的战力,使其在后来抵御金军的入侵中不堪一击。
赵匡胤由一名军官,一步登上天子宝座,继而平藩镇灭诸候,统一天下,开创大宋三百年基业。这些辉煌业迹虽仰仗于他所具有的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但在通往皇极的路上,其生母杜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几则故事足以证明。一是教子有方。赵匡胤追随世宗时,有人企图离间他与世宗的关系,向其行贿白金三千两。赵匡胤听从母亲规劝,将所受白金悉数上交府库,此举深得世宗赏识。二是沉着自信。赵匡胤自陈桥还京师,差人走报杜氏:点检已做天子。杜氏淡淡地说:我儿素有大志,今获成功,乃意中之事。赵匡胤即帝位,百官亲眷前来祝贺,其喜气洋洋,唯杜氏闷闷不乐。杜氏道:“吾知为君者难,天子置身万民之上,若治理适当,则此位可尊。一旦失误,想做百姓晚矣!”三是高瞻远瞩。为使大宋不致出现幼主君临天下的局面,杜太后创立皇位继承“兄终弟及”制,命赵普写下遗诏,力主赵匡胤百年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
“陈桥兵变”是大宋的开国之举,也是赵匡胤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抉择。但随着硝烟散尽,“陈桥兵变”的阴影始终梦魇般笼罩着大宋朝,成为有宋一代的难言之隐。且渗透到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由于校枉过正,最终造就了大宋这个内政严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外交军事却极其懦弱的先天性不足的封建王朝。

沧海桑田,昔日陈桥古战场上的滚滚狼烟灰飞烟灭;那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己远去;那一幕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场景,则载入了浩繁的史册。漫步陈桥驿,金碧璀巍的登极大殿,斑驳陆离的通通石碑,传说赵匡胤当年曾经系过战马的那棵粗大虬曲老态龙钟的千年枯槐,依然向前来凭吊的人们诉说着:赵匡胤“下马为将军,上马称天子”的千古传奇。
走出陈桥驿大门,艳阳高照,陈桥的集贸市场,正红红火火,人声鼎沸。微风携带着旷野的花香扑面而来,浸人心脾。我们感受到的是现代生活的繁荣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