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 话 精
李全仁
刘二出生在清朝末年,自幼受穷,连个名字都没有,因为排行老二,人家都叫他刘二穷种。
刘二穷种靠推脚糊口,每天推着一辆木轮车在大路上招揽生意,有东西带不了的行路人,有走累了的小脚女人,他上去搭讪,讨价还价,送一程挣点小钱。夜晚给村里打更,住地窨子,就这样还挣不饱肚子,更讨不上老婆。
有一天清早,刘二穷种推着木轮车在大路上走着,听着有小孩哭的声音,可是四处看看哪里也没有人,仔细听,还是有小孩哭声,他就迎着哭声寻找,终于在草窝里看到一个小孩。这小孩用棉被包着,他解开棉被一看,是个男孩,他知道这是人家故意扔掉的,就抱起来放到自已的车上,推着走了。走着走着,他后悔不该拾这个孩子,自已还挣不上吃,收养了还不得把孩子饿死;再说自己整天干活,没家没老婆,怎能养活一个吃奶的孩子呢?可是他又不忍心把这孩子丢掉,推着这孩子走了十多里,忽然心生一计:我把他卖了,他有活命,我也吃几顿饱饭。来到一个大庄里,他在街上边走边喊:“有买小孩的么?”
他这么喊了一阵,就被一个财主听见了。这个财主也姓刘,叫刘贵堂,家里很富,就缺儿女。他把刘二穷种叫到家里,问他:“你是哪庄的?”
“章丘南关”。
“叫啥名?”
“我哪有名字,人家都叫我刘二穷种。”
“为啥卖孩子?”
“家里穷,老婆死了,怕养不活。”
“你卖多少钱?”
“我只图给孩子找个好人家,别受罪。你老人家若愿意,给我一斗高粮就行。”
刘二穷种心里想,我拾的孩子,给多给少都是赚的。财主刘贵堂大家大业,一心想找个男孩,要10斗高粮他也给。见刘二穷种要价这么低,就留他吃饭,还给了他一件破皮袄。吃了喝了,写了个卖子契约,是用毛笔写在一张红纸上的,就这么几个字:“卖子一名,一斗高粮不挂零。”刘二穷种在红纸下边写着刘二的地方摁上手印,人家给了他一条布袋,装上高粮推着走了。
财主给这个孩子起名刘得福,一家人拿他很娇。
当刘得福长到十来岁上,家乡解放了。刘二穷种在土改中分了地分了房,虽然还穷,却是有地种有房住有饭吃。从此街坊邻居不叫他刘二穷种,叫他刘二。刘贵堂是地主,已经穷了。偏偏在这时候老婆忽然解怀,也生了个男孩。刘贵堂本想给他起名刘得贵,一想自己的名字,觉得不妥,就给他起名刘得才。当刘得才长到上学的年龄,刘得福已经初中毕业当了代课老师。刘得才上学调皮捣蛋,爹娘对得福说:“你是老师,管他严着点,不听话揍他!”刘得福却舍不得戳他一指头。
有一次刘得才的娘偷偷教育他:“孩子,你一定要好好上学,你哥哥当老师,你得比他高一等才行。我实话告诉你,你哥哥是拿高粮换的,咱家虽穷了,我还给你留着一罐子银元哩,千万不能叫你哥哥知道。”打那刘得才上学更不听哥哥的话了,有一次在班上捣蛋太不像话,刘得福气得打了他一巴掌,刘得才哭着说:“你不是我的亲哥哥,你是买的,你敢打我!”
刘得福听了非常惊奇,他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了。有一个星期天邻村有庙会,刘家全家都看戏去,刘得福说:“你们去吧,我头疼,我在家看家。”实际上他是心情不好。家里人走了以后,他想找本闲书看,不想在他爹的书箱底下找到了一张叠着的红纸,打开一看,上面用毛笔写着:“卖子一名,一斗高粮不挂零,”落款是刘二,有红手印。这时刘得福心里完全明白了,他把契约放回原处,装做什么也不知道,还是好好的一家人。
刘得才上到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就在家里干活。这时刘得福也因出身不好,不叫他教书了。搞了个对象,也是因为成份问题,女方家长坚决不同意。他又明显看出母亲对他和弟弟就是两样。他很苦恼,这时候就想起了“亲爹”,他暗地里打听,终于在章丘南关打听到了刘二。不久他向父母提出分家,父母有了亲儿子,不再留恋他。刘得福也不争财产,很容易就把家分了。
分家后,刘得福变卖了家产,带上卖身契约投奔“亲爹”刘二去了。来到刘二家中,就喊爹就下跪,拿出卖子契约哭诉自已在刘贵堂家的遭遇。说得刘二也痛哭流涕。这时候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大家纷纷议论说:“刘二从来没娶过老婆,哪来的亲儿呢?”“可是人家拿着卖子契约来的,这是真的。”不管怎么说老了来了个儿是好事,大家都替他高兴,纷纷上门给他贺喜,假事也成真事了。
过了几天,刘得福问:“爹,俺娘 是怎么死的?”
刘二想了想说:“你娘生下你以后没有吃的,没有奶水,怕把你饿死,才用一斗高粮把你卖给那家财主。后来你娘有病没钱治,眼巴巴地看着死了。儿啊,到你娘坟上磕个头去吧!”
刘二领着儿子来到一座野坟上,说:“这就是你娘的坟。”刘得福烧了纸香,边磕头边哭 。正哭着,又来了个上坟的,是个大闺女,她对刘得福说:“俺的娘,你哭的么?”刘得福说:“俺的娘,你凭么不叫俺哭?”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了。
实际上,坟里的这个女人是山西人。以前有一家山西人在这里开染坊,女人死了埋在这里。不久这个男人带着女儿回了老家,把这座坟舍到这里了。山西人回到老家后又续娶了一个,后娘对这女孩不好。再后来女孩的爹也死了,女孩掉进了虎口里。她想亲娘,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想在亲娘坟上痛痛快快哭一场,泄泄肚里的冤气,然后和娘死在一起。哪想到自已的亲娘成了人家的娘了。
闺女边哭边和刘得福争吵。刘二看着两个人都可怜,就说:“你俩别争了,你娘就是他娘,她娘就是你娘,到了这份上,我就实说了吧!”两个人都惊奇地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刘二朝着闺女说:“那时候咱家穷,你哥哥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你娘怀上你以后,害怕饿死,一死就是两口啊,只好改嫁了山西那个开染坊的。生了你以后,你不大你娘就死了,然后你跟那个开染坊的回了山西。明白了吧?就是这么个事!”
闺女一听,想不到在这里找到亲人了!哥哥是亲哥哥,爹是亲爹,心里很宽慰,也不死了,也不回山西了,三口子成了一家人。
刘得福在这里是好成分,建国初期村里缺少文化人,他又当了代课老师,后来转了正。原来那个对象也找来了。不久儿子结婚,女儿出嫁,日子过得很顺心。
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兄妹二人都知道了这是个凑班子家庭,但是谁也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他们宁肯当真,不愿当假。二人是在孤独无助的时候,老人用假话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又用真情给了他们生活上的依托。他们在一起都感到很幸福。
刘二一生未婚,却有儿有女,老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直活到改革开放,80多岁才辞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