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工 河夫
杜东平

(照片来自网络)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黄河,望着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黄河水,那气势磅礴的壮观,瞬间震撼了我。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九月,站在利津县王庄险工段的黄河岸边,心中充满了对母亲河的无比敬畏和无限柔情。
在利津县黄河险工段演播室,观看的反映治黄英模—河工于祚堂事迹的短片镜头,仍然不断在脑中浮现。那是1949年秋,王庄黄河堤段出现严重险情,洪水逼岸,堤埽不断出险,急需石料抛护,但是段存的石料有限,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望着冲向埽坝的洪峰,于祚堂凭着多年的治河经验,急中生智,当即决策将万余条麻袋装入红泥,抛入河中,代替石料保护河堤,战胜了黄峰,确保了埽坝的安全。于祚堂舍小家为大家,顽强不屈,捍卫家园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动着我。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黄河水弯弯曲曲流向远方,我思绪飘飞,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家乡曾经听说过的河夫的故事。
我的老家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的平原,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和引黄河水。家乡附近有一条河,河水就是来自黄河干流。听我哥哥说,他小时候,只要黄河发大水,这条河就会随之漫溢,殃及附近的村庄及庄稼。后来,在这条河的前段增加了大坝,加了水闸,漫溢情况得到了改善。
哥哥说小时候家乡雨水好像也特别多,经常出现洪涝,淹死庄稼,淋坏土坯房,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是破坏。那时候盐碱地没有治理,产粮低,日子本来就苦哈哈的,一有水涝的影响,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防止大水泛滥及洪涝灾害,河道必须有效蓄水,干旱时也可以取水灌溉。上级部门每年都组织男劳力进行普通河道改造。乡里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健康男劳力,轮流去参加河道深挖及清淤改造,这些男劳力,就是我听说的河夫。
哥哥在十九岁那年,第一次被派去当河夫—挖河,也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虽然母亲心疼这唯一的儿子,怕瘦瘦的他吃不了那个苦,怕他累坏了,不舍得他去,泪眼婆娑的,但还是送他跟着河夫队伍出发了,而且一去就是五十多天,不能回家,吃住都在河滩,期间没有任何音讯。
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是靠人工用铁锨等农具开挖河道或者清淤。河夫用的是独轮小推车,一边一个红柳条编的长形偏篓,车前面中间栓一根大粗绳,一个人在前面拉着绳往上拉,另一个人在后面驾着车把,肩背上搭着一个袢带(一种扁的宽约十公分的帆布带子),袢带的两头拴在车把上,从河底往上推,到了河崖(就是河岸),推车的人两手使劲往上一掀车把,两只偏篓超前倾扣,泥土就倒出来了。河夫的活,绝对是体力活儿,后面推车的人用力比前面的人大多了,因此,一组的两个人,会前后轮换着进行。
哥哥说,那时候,河夫住的就是临时扎的草窝棚,地上铺张草席,铺盖卷一伸就睡觉。河夫每天吃的都是窝窝头,早晚是咸菜疙瘩,喝点棒子面的“四眼子粥”(指粥非常稀),好歹中午还有一顿大锅炖的稀汤寡水的大白菜,炊事员洗菜也就是拿水一冲,哥哥说做熟了的白菜汤菜里面,还会飘着不少蜜虫,那年头种菜不使药,有蜜虫也无妨,直接用筷子一拨拉就吃,又累又饿的,顾不得那么多,能吃饱就知足啦。如果嫌饭不好,不吃只能饿着,饿得肚子咕咕叫,怎么会有力气再干活呢,所以,河夫们还都吃得挺香的。有的河夫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饭不够吃,还积极报名去当河夫,虽然很累,但是起码能吃上饭,而且,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儿,让别人觉得思想觉悟还挺高呢。
老家有一个“河夫,是和哥哥一起去的,不知是心脏不好还是体力不支,在一次推车往河崖走的时候,直接晕倒在河滩再也没有醒来……撇下了媳妇和孩子,让人心疼得不行。好多年后,哥哥说起此事,仍然唏嘘不已,透着深深的惋惜。
那时候老家的河夫,去的地方有本县境内的,还有其它县区域的,近则几十里路,远则二百多里路,一波一波的轮换着去挖河。有了这些河夫当年的苦力奉献,才有了后来比较规范的河道。
哥哥连续去了好几年,当河夫挖河,小小年纪就累的背和腿都有些弯,母亲心疼的直掉眼泪。后来哥哥顶替父亲去单位上班了,就不在河夫的人选之列了。
听哥哥说起那时候河夫的事情,我想,应该与利津县王庄险工段的河工有些相似吧。虽然河夫的情况,没有王庄险工段河工那么危险,情况也没有那么紧急惊险,年代也比王庄险工较晚,但是,他们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为了家乡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出力流汗。
利津县地处黄河之滨,以前百年间这里曾发生过八十七次黄河决口漫溢,历史上的黄河一度成为“害河”。是无数个像于祚堂那样的英模河工,用不屈不挠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一次次战胜黄河洪峰,捍卫了家园。这里涌现了多少像于祚堂那样的治河英模呀,数也数不清。
王庄险工黄河岸边树荫下,坐着的七八位老人,据当地人说他们也是老河工,是治黄风雨历程的见证者。老人宁静祥和的脸上,那幸福的笑容,是现在美好生活的写照;他们脸上那道道“沟壑”,是黄河水浸染留下的痕迹;我心怀崇敬地看着这些老人,心里默默为他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黄河九曲十八弯,每一弯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弯都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炎黄子孙曾经为黄河而流过泪,曾经为黄河而献身,现在更为她而骄傲而自豪!过去的黄河,带给利津人民的苦辣酸甜,是黄河在利津人民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现在的黄河,以慈母般的仪容,以她博大的胸怀,滋养着这一方土地,温暖着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那曾经动人的河工河夫的故事,也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杜东平,女,笔名:妙月;微信名:妙月平安,济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崇尚简单生活;喜欢文字旅游与歌曲。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刊于《山东工人报》《都市女报》等多家报刊,及《当代散文》《职工天地》杂志等。偶有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