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编辑——皖西南小生【中国安徽】
本期监制——梦 如 诗【中国广东】
本期文字供稿——孙 可【中国潜山】
本期音频——《梦醒时分》: 陈淑华
《留下雪湖的旧影》
作者 : 孙可

去年秋天时去过一趟杭州西湖,惊艳后归来,便十分"嫌弃"家门口的这梅城的雪湖。心中叹惜这雪湖的原始和老旧;愤懑这雪湖的不羁和零乱;感慨这雪湖的腥膻之气竟和杭州的桂花以及梅城市内大街上香水味道那么格格不入。
日历翻进2020年,听到最好的消息就是市里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建设雪湖公园"作为今天政府实施的"八大实事"之首件!家住在离雪湖不远的地方,自小常在湖边玩耍,早就将雪湖情愫安置在心灵之中一块神圣领地!于是便寻一晴好之日,揣着一份提前惜别旧雪湖的惴惴之心绕着雪湖转了一圈,用手机拍了许多当下雪湖的图片,沿途拾些记忆中的碎片,以期留下永久的雪湖冬日旧影。
从市政府对面的南湖路插过去,沿途是些有些年头的房屋,大路尽头便是"鱼种场"。这鱼种场座落于天寨脚下,小时候我们都叫它"鱼花场"。记得读小学时鱼花场的场长是位姓张的瘦小老头,据说是位老红军。他的末头儿子张红兵是我小学同学,当时还是个班长的角色,很是自豪,常带着我们一帮要好的同学来鱼花场玩。每次都站在高处扯着嗓子说:"我爸是老红军,城里资格最老的!县革委主任过来都来拜我爸年呢。"于是我们都羡慕极了!一致决定下学期继续拥护他当班长。鱼花场有个大院子,周边都是"方子塘"。所谓"方子塘"就是长方型的养鱼塘,水不深,一块块格子似的排开,专门用于养鱼苗。当然也有水深的地方,那就是稍远处的雪湖。雪湖很大,水也深得多,里面自然也有大鱼了。每年冬天"方子塘"里的水都被抽干,我们也会沾点光,赤脚在泥水里摸些剩下的小鱼虾,然而兴冲冲地跑回家,嚷着叫妈妈炖鱼汤喝。那时这新鲜的鱼汤对于我们应该是最好的"美味"了!如今想起来,那种鲜鲜的味道仍在舌尖上。印象中后来张老头离休了,换了位姓程的高胖中年人,操着庐阳口音,我们也渐长大了,便到鱼花场里来闹腾少了。
鱼花场的水面和南湖生产队的水面交织在一起,区别也很容易。鱼花场的水塘以养鱼为主,而南湖队的水塘以养藕为主。春夏季节整个水面呈现鲜明的对比。若是晴日,养鱼的塘水蓝莹莹的在阳光下泛出耀眼白光;养藕的塘绿茵茵的,一股甜甜的氤氲之气在蓝天下扩散开来。若是阴雨天里,鱼塘里的水涟漪不断,小鱼儿在塘拐聚拢成团,探出脑袋,张大小嘴儿在雨丝中吸气;而藕塘里则闻蛙声阵阵,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细细的银色水珠,细细的水珠又渐渐牵扯着合到一处,形成一个大大的半圆形水包,照得见人夸张的巨型脑袋和超长的身子。间或有青色和麻色的蛙跳到荷叶上,鼓起腮帮吹气。雪湖一带的荷花是那种白而大的,细细的茎顶起一座小宝塔。花瓣肥厚,花瓣中的莲蓬也大,莲子象白胖的大蚕似的,尝起来清脆,不沾牙,又甜滋滋的。
印象最深的是秋天采藕的时节。那时天有些冷了,采藕的精壮男子大都一丝不挂地在水里有节奏的律动着,用糙厚带茧的双脚在齐腰深的泥水里探索着踩动,一忽儿弯下腰,用手抄出一根根长约半米,白胖的几节,小娃儿手臂似的白嫩新藕。这种藕名曰"雪湖贡藕",据说是当年送给宫里的皇上吃的!雪湖藕有九孔十三丝,比别处的藕多二孔。藕的头部尖尖的,称作"藕泡",呈粉红色,味道清甜,不含一丝儿泥腥气。雪湖藕一直以来以"清、脆、爽、甜、粉、糯、香"而著称于世。采藕时姑娘、大嫂们也不避讳,对精光赤膀的采藕男子视而不见,仿佛他们是一只只水里的泥猴。只是围着藕塘欢天喜地地转悠,听不到春天里荷塘里常听到的腻人的打情骂俏声。孩子们则天性不改,边啃着藕边好奇的用手对采藕的人指指戳戳,嘻嘻哈哈笑成一团,高声说出让大人们脸红的话……。哈哈,真是童言无忌啊!
几十户南湖队的人家散落在雪湖的水滨间,多以打鱼采藕为生。生在水乡泽国,故也多了些灵气。男的多生得俊朗,女子则多秀丽。随着县城的扩大,很多城里人也占着湖区的地盖起了房子。久而久之,湖区的水面减少了,水质也变肥腻了,夏天蛙声也稀了,藕泡也似乎没过去那么甜了。到现在,湖区和城连在一起,水乡的人和城里的人混住一起,也分不太清了。在我看来,这种演变"该"也不该"。该的是城里人、乡里人同样美丽而富足起来,不该的是让这秀丽的湖日趋混浊起来。
从南湖队穿过绕到"四中"大门前,抵面是一方约有数十亩的大湖,这便是人们常常称道的真正的雪湖了。
所谓大概念的雪湖是指城区南边一带水泽湿地,由雪湖、南湖和学湖组成,镶嵌在如一头卧狮般的天宁寨南头。传说中当年曹操率百万大军屯兵梅城,在此挖土垒山,取土处陷落成雪湖,垒成的点将台便是如今的天宁寨。天宁寨一直是县城的制高点,与城北的太平塔遥相呼应。历代文人墨客多喜此寨,王安石做舒州通判时曾在此炳烛夜读,留下著名的"舒台夜月"景观。明监察御史李匡有诗云:"舒王台榭高百尺,舒王事业人不识。至今忽见明月来,台上犹疑照颜色。",潜邑令李载阳亦诗云:"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解放以来,天宁寨一直是潜山县(市)委办公所在地。
站在四中门前朝西北方向眺望,天气晴好时远处的天柱山一览无余。城区的高楼矮屋的影子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之中。城以山为屏,湖为城之镜。山城成一体,城湖两相宜。
看着这宁静的雪湖,一段往事的情景记忆浮上心头。那还是在四十多年前读小学的时候。记得那年夏天来得早,六一儿童节时气温就已经很高了。节日那天上午,风和日丽,我们五0三班学生在班主任刘金玉和教体育的杨老师带领下,打着红旗,唱着歌曲,浩浩荡荡地穿过青纱帐一样的雪湖生产队的甘蔗林来到湖边。男同学们泥鳅似的迅速滑进湖里,湖水浅处也就一米来深,但水很清澈,看得见小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女同学则大多怕水,扭扭捏捏的,迟迟不敢下来。待有胆大的,穿着鲜艳的红泳衣,羞怯怯地摸着堤岸下到水里时,男同学们便"轰"地一声欢呼起来。当陆续又有漂亮些的女同学下到湖里,男孩们便一起高度兴奋起来,纷纷在湖里"显摆"开了。有蛙泳的;有仰泳的;有打水雷的;有扎猛子的……。都希望自己能吸引女孩们的注意力。那个年代,男女同学都是很保守的。平日在班上,即使是坐一排位子,彼此手都不碰一下。而这时第一次看到班上的漂亮女孩们穿的那么少,心中不免都怦然一动,不自觉地就表现起来。忽然有人惊呼:"有人脚抽筋了!"
大伙便一起抢上前去,七手八脚地把那女孩从水里抬起来,急急地送上岸。闻讯过来的老师看着孩子们湿辘辘的身子,滴着水珠的脑袋,欣慰地笑了。
杨老师的一声清脆哨声,把尚未玩够水的孩子们从湖里招唤上岸。穿好衣又一窝蜂地涌到甘蔗林里。二毛钱一根从蔗农那买来粗壮的甘蔗,七仰八歪地躺倒在甘蔗地里,叽咔叽咔嚼地满口生津,感觉今天的日子真是甜蜜极了!……
四中的下课铃声惊醒了我的回忆。望着面前的雪湖,想到今年即将开工兴建"雪湖公园",嘴里便有一种涩涩甜甜的味道。这种味道确乎来自从前,又似乎正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作者】简历 :
孙可,笔名"云水禅心"。安徽潜山市财政局干部,大专文化。祖籍安徽黄山市。安徽省诗词研究会会员,潜山市作协理事、副秘书长,潜山市诗联协会会员。自幼热爱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散文及摄影。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 ,曾自费结集成书《云水禅心诗词集》四部,近五年来创作古体诗、现代诗一万多首,散文数百篇,其中部分见诸于各级平面及电子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