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女祠修建于1000多年前,历经宋、元、明、清修容扩建到清代乾隆年间时已成为规模宏大,庙宇林立,影响久远的名胜古迹。 关于孟姜,她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相传秦朝时,孟姜二位大人辞官后,无官一身轻,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这一年,孟家堂屋里住下一对巧燕,在那时候,据说燕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对巧燕十分爱怜,在巧燕住的第三个年头上已经到了阳春三月,别人家住的燕子都飞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家住的燕子回来,一家人都很挂念,就在孟家人着急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巧燕扑楞楞直向堂屋飞来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兴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见燕子的右腿缠着一道红布心中一惊,他想是不是被谁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伤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的把红布解开一看,红布里边裹着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种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开仔细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一粒饱盈盈的葫芦籽,他二话没说就把种子种在了朝阳的墙根儿,每天都要看上一遍,过几天长出一棵又青又壮的葫芦苗,姓孟的全家很高兴,施肥浇水,精心养护,葫芦秧越长越旺越长越长,很快的就爬上了墙头,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长,江家也是精心照料,说来也巧,就在秧子中间,墙头顶上结了一个葫芦,孟姜两家都怪喜欢商量着待葫芦成熟后一锯两半,一家一半做个瓢用,到秋后葫芦长熟了,两家正准备摘下来,锯瓢的时候只听嘣的一声,葫芦崩开了,从葫芦里蹦出个小女孩,这小女孩长得十分俊俏,很招人喜欢,孟姜二人欢喜不尽,商量着给小女孩取个名字,说来两家对此女都有功劳,就是长在两家中间,算是两家合着一个闺女,就按两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
孟姜女慢慢长大了,心灵手巧,尊大让小很懂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模样更是如花似玉,提亲的踏破门槛,有的是王孙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两家商量来商量去无有一家中意,两家的老人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着急。
有一天,一个卖诗讨饭的书生来到孟家门口,孟大人一看写的那字远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虽是衣服破烂,但仍然不减潇潇风度,不仅顿起爱慕之心,让家人把他叫到屋里好茶好饭给他吃,慢慢拉起家常来,原来这书生是孟姜两人的当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听信奸臣谗言,将其父杀害,母亲气绝身亡,剩下范喜良,无依无靠才落到这步田地,两位大人,对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为同情,当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许配给范喜良,了却两位大人的一桩心事。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抓派壮年劳力去北方修筑长城,范喜良在地里干活时被抓去了,孟姜女听说后哭得死去活来,一转眼就到了冬天,今年冬天又特别冷,不断有人从北方捎信来,说皇上只顾早日修好长城,不顾民工死活,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孟姜女听到这些信儿更是坐卧不安,连夜赶做了几件棉衣,辞别两家父母上路了。
孟姜女一路上,饥了吃带着的馍,渴了喝口凉水,日夜赶路,这一天终于来到长城跟前,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一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天,一下子哭倒了长城800里,在倒塌的废墟里她找到了丈夫的骸骨,于是带着骸骨往回走,快到金锁关时,秦兵追至,情急中,孟姜女抓住身边的山来一转,挡住了追兵,人们把那一座山转为搬转山。
她继续往前走,走到同官金山下时遇见一个石匠,石匠说:“你是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的人,我没有娶妻,单身在外流浪,咱俩干脆结为夫妻,你愿不愿意”?孟姜女没有回答只是不停地流泪,石匠以为孟姜女同意了,欢天喜地的说我在这儿凿一孔石窑洞,咱俩先住下再说,窑洞凿成了,孟姜女已经死了,可是两只眼睛里不断流着串串泪珠,经过2200年的变迁,孟姜女的眼泪仍在流着,流到山旁一个石坑里,积成一泉清水,后来人们称它为“泪池”,直到现在这股泉水还在流着,而且清澈见底,甘甜爽口,常喝能延年益寿,明目开胃,尤其对治疗白发有奇效,难怪附近的老年人大清早来此挑水泡茶。
当地人敬重她的气节,就以石洞为中心建了姜女祠,塑了姜女像,立庙祭祀。石窑中有洞隙,传说心诚的人叩拜时可以看到姜女头上金钗的影子,这种景象被称之为“石隙见金”。
民国末年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破坏,姜女祠日渐荒芜,1990年郊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始,经过四年整修扩建姜女祠。新修姜女祠的山门和孟姜女雕塑雕像及踏步,层层错落,浑然一体,山门面阔三间仿清代歇山式建筑半拱飞檐,正中门额悬挂孟姜女牌匾,山门院内矗立着高达4.5米的孟姜女雕像,高达1.5米的基座上,镌刻着明代陕西巡抚秦扬的《过节妇孟姜祠》,两侧竖立着古人歌咏姜女祠的诗文碑。
每每经过金山山麓,孟姜女神奇悲壮的传说总让人泪从中来 ,感到无比的震撼!金山因为这个故事也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千古一爱,荡气回肠。小女子的气节,让她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她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一同随历史的长河而波澜壮阔,渊源流长。

姚树叶 2019.3.16
姚树叶笔名路阔,祖籍山东菏泽。富有山东大汉的豪气!对文学和根雕颇有偏好,青年时曾意气风发集结文友成立文社,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也有多篇文稿见诸报端等刊物。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立志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完成部分章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登堂入室,以飨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