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与守望
——略论《青灯札记》散文的诗性意蕴
文/孙世宽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云,“中国人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他们倾向于过一种情感的和心灵的生活。”作为江南水乡文化哺育出来的书香之后,丁一先生更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人。得益于古典美学的诗性意蕴与儒、道思想的融通,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的文风浅吟着人性的善与美。散文是人类精神的呢喃、心灵的歌咏,胸襟博大且内心充盈的作家,下笔所言必然灵动活泼,散发着启迪人性的力量。《青灯札记》文风纯朴轻盈,洋溢着诗性的意蕴,是一个传统文人凡事悠然、信步人生的书写。丁一先生以温情的目光发掘出生活的动人诗质,攫取着芜杂世界中的雅趣,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回归与守望。在他的作品中,既有青灯古卷的遗世独立,又有通达人情的温润圆融。他的作品总能贴近日常诗意的泥土,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散文世界中,抒写着凡人的喜怒哀乐。从相濡以沫80余载的外公外婆到温婉贤淑的妻子,从颇有豪侠之气的陆文夫到香风细细中红颜薄命的文菁。《青灯札记》以诗意的笔触描摹着一个个或张扬、或内敛、或宽厚、或惹人怜爱的人物形象,令人得以一窥俗世生活中的诗与美。
自古以来,江南便是“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百姓生活恬然自足。在历代文人笔下,烟柳画桥,碧泉映月之美景栖居着诗意,是心灵得以寄托的家园。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半部是江南作家写就的: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汪曾祺……这些文坛巨匠浸淫着水乡文化,传承着江南文脉。个性是一个作家的署名,其取决于作家主体的学识与人格因素。丁一先生的作品清新淡雅而又至情至性,这明显具有江南文化的流韵。我与先生相交未久,但其儒雅的人格与江南士人的风流韵致令人钦慕不已。在我看来,丰厚的家学渊源决定了他的审美心理是古典的,这体现为作品中浓郁的温情心态。几千年来,儒学主导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核心理念便是“仁”。何谓“仁”呢?“仁”是植根于内心的天性,即爱人之心、悲悯之心。《我的外公外婆》一文中写道“外公一生的道德准则是中庸,是儒学,几乎他的所有学养皆源于此”“我想,如果长寿还有什么秘诀,定是仁者寿。”显然,由于家学缘故,丁一先生从精神上是认同儒家思想的,当然,此处所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人情,而非政治理念。他接受了儒学中庸调和的处世态度,作品中晕染着中国古典美学的底色,而现代教育的浸染又赋予其自由、平等的现代内涵。
散文是一只在文化时空中翩跹起舞的彩蝶,是知识分子审美理想的自由延伸。历代文人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律动交织在一起,构筑着充满灵性与浪漫的自由王国。丁一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和素雅,没有耳提面命式的说教,也没有迂腐酸臭的古板,有的只是平淡中蕴藉的深意,可谓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我从没逼迫过自己把散文作为一件神圣的社会使命或曰说教去完成,去强加给他人。”在他看来,散文应是生活的碎语,应以真情实意打动人,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要问我散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大智慧下的朴素与真情”,先生如是说。由此观之,丁一先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仁义说”造就了文人士子的人格理想,但“克己复礼”的思想又压抑了个性。如何才能在尊卑有序的俗世中为心灵留一隅净土,让灵魂得以栖身呢?中国漫长的农耕文化孕育出文人对自然亲近的感知,而道家哲学中物我同游、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成了审美的最高境界,也造就了中国文人的审美理想。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决定了中国文人既是世俗的,又是超脱的。既是功利的,又是旷达的。丁一先生悠游于俗世中,信笔描绘着人间百态,体现了儒、道学说影响下的道德理想和艺术理想。
抒情是作家情感与价值观的流露,亦是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散文是生活的流动,一字一句皆是对生活的观察,是作家情感的定格。好的作品在行文表达中应呈现出作者的情感轨迹。丁一散文以清新流利的笔调形成了灵动而不凝滞的文风,将对于芸芸众生的温情悲悯揉碎于字里行间。这绝非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真正贴近人物内心的共情。他延续了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审美追求,在尊重生命和体察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着诗意,呵护着人性之美。清代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有句绝佳,“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易逝。风雨江山本无情,奈何人有情!春去秋来,韶华逝去,这种“万不得已”的情愫也只能以诗文排解了。
丁一先生“以吾言写吾心”,抒写着俗世之乐、人生之惑。他交游广阔,与卞毓方、高晓声等名家私交甚笃。《近看高晓声》一文便是对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先生的回忆。丁一先生追述了与高晓声从相识到熟稔的经历,把交往中的点滴呈现于读者眼前,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了这位文坛智者的艺术观、人生观,更将其鲜为人知的真性情坦露在世人面前。《陆文夫介绍我入作协》一文中写晚宴上众人饮酒,陆文夫评价席上对饮的高度洋河说“这酒不是纯洋河,有三分假,总算还没有全假”。其言诙谐,令人莞尔,由酒及人,又有物是人非之叹。《青灯札记》洋溢着一种平民精神,是一个蔼然仁者对于社会的温情凝视。他以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目光关照着世态人生,在言浅意深的文字中孕育着动人的诗韵。丁一先生在创作中不追求戏剧冲突,不追求功利的写作,即使是人世沧桑与生离死别,他也娓娓道来,任读者体悟人间温情与生死宿命。他追求自然、本真之美,充满了一个传统文人的仁心和智慧。
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丁一先生内心柔软的情愫,这种情愫绝不会因为空间的转换与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只会历久弥新,成为他创作的不懈源泉。他将现代生活的律动古典化,使得庸常的生活被恬淡悠然的浪漫情致所笼罩。“人的生命逝去了,如同一盏灯,生命的光亮随即暗淡下来,可是有的人属于这个生命的思想之光还在延续,世人还一如既往地感受这分光亮,并被这分光亮所指引”,先生在《先贤根脉溯源》一文中这样写道。他在文中动情地回溯了无锡近代以来涌现出的仁人志士以及他们为国家所作出的不朽功业。他以散文为体,语言平实,将一个村落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令人感慨不已。丁一先生的散文兼具诗性意蕴与文化意蕴,这与江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文学的诗性在于“天人合一”,即摒弃一切功利目的,寻求内心与自然的共鸣。江南文化是一种超功利的文化,这里的自然山水是治愈文人心灵伤痛的良药。历代文人们醉心其间,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丁一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作品体现了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他又深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民主、科学的观念根植于其内心,这使得他乐于穷究真理。他在《关于米的前世今生》一文里从生活中常见的“米”谈起,热情讴歌了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并更进一步探讨了“米”作为文化符号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丁一先生以一个智者的洞见透过现实的迷雾,让隐藏在生活背后的真相显露出来。“米,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一饮一酌之间的滋味变化,隐藏着人情世故与乡土巨变的解读符码。”先生如是说。
丁一先生关注世态人生,这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通晓历史,酷爱文学,将历史叙事与浪漫抒情相融合,在平实的叙事中淡然抒情。他的创作理念朴素而温情,字里行间流露着生活的诗意与光辉,体现了一个传统文人温柔敦厚的情怀。他以士大夫的情调构筑着生机盎然的散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新生,也有死亡,有诗意,亦有温情。

作者简介:孙世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毕业于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高校教师。江南影视艺术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影视编导学硕士。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顾问: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
顾问:孺子牛(著名诗人)
顾问:红雨随心(著名诗人)
顾问兼总诗评:芝山石(著名诗人、著名评论家)
主席兼总编辑:梦如诗
执行主席、秘书长兼广东文学社社长:蓝儿
执行主席兼朗诵部部长:吥咻
执行主席兼北京文学社社长:皖西南小生
执行主席兼河北文学社社长:司汉朝
执行主席兼广西文学社社长:何兰青
执行主席:森严
主席助理兼重庆文学社社长:小小
执行主席兼陕西文学社社长:文采飞扬
执行主席:李东霖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郭芳宏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中华诗歌联合会广西文学社
本期编辑:梦如诗
本期审稿:何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