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被誉为建筑上的“粮食",人类居住文明的“基石"。它的英文 Cement,由拉丁文发展而来,即碎石与片石的意思。
大致在公元前2000到3000年,人们用石灰、石膏来调制砌筑砂浆,作胶凝材料,在中国还“三合土"等用石灰,火山灰,粘土制作而成。
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用"白灰面"天然姜石磨细而成,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光滑坚硬,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是最早的胶凝材料。
公元前16世纪,商代除了白灰面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7世纪,周朝出现了石灰,是用大哈的外壳烧制而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使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了很长时间。
公元前403~221年,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直到1900年水泥实验基本规范建立。
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唐山成立,中国水泥工业由此发端。
1985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1.46亿吨,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1992年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工程,中国三峡大坝开建,这是水泥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又一个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水泥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类使用建筑材料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在现代水泥诞生之前,人类正在利用这些材料,在建造出了一座座流芳百世的不朽建筑的同时,还为现代水泥的发明,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现代水泥的诞生,更是极大催发了人类的创造潜能,在它的帮助下,人类将众多以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建筑由图纸,变成了实物。水泥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革命性的。长城便是这样的见证。
2017年的6月26日,我有幸登上了万里长城__八达岭那一段,在雄伟壮观的古长城上,感慨万千: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终于来了,长城!让你等的太久了。想到有位诗人说:“我的一生只为走向你,只为在途中与你紧紧相拥"。那一天我抚摸着长城上最古老的水泥,是它让长城的每一块青砖,长久的凝固在那里,让万里长城今犹在。让我再次感悟__我的水泥,我的墙。那一刻,在白云和青山之间,我感觉,不用再找我了,我已化作长城,请在风中细品我的过往,我看云很近,你看我很远……
立在长城之巅,俯瞰绵延万里的巨龙,才发现,人生最需要修炼的就是自己,只有你极度渴望、强烈的兴趣和无比的热爱,你才会靠近你想要的。
年轻时的有棱有角就像砖,坚硬中直接伤人,间接伤己,如今已过知天命之际,才明白把自己修炼成水泥吧!它取之于最硬却化成了最柔。它面软纤细,捏在手中,跟丝绸一样光滑轻巧,但它却能把最硬的砖和最沉的石头胶凝在一起,筑起高楼大厦,上可摩天,下可接地至海底隧道,前可连接古代城墙,后可永续万年生态长青基业。
水泥啊!我的生态,我的梦。水泥啊!我的长城,我的家。
2018年6月26日 姚树叶
姚树叶笔名路阔,祖籍山东菏泽。富有山东大汉的豪气!对文学和根雕颇有偏好,青年时曾意气风发集结文友成立文社,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也有多篇文稿见诸报端等刊物。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立志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完成部分章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登堂入室,以飨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