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书法
作者:孙兴
几千年啦,写字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封建科举时代自不必说,就是到了解放后,孩子启蒙的第一要务便是写字。开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后来照着字帖,比葫芦画瓢。
记得上小学时,写字一律用毛笔。周五下午照例是作文课,第一节在老师的诱导下先打腹稿,腹稿打好后写在草稿上,第二节再工工整整地誊在作文本上。可是,笔落惊呼,不可逆转,墨猪点点,要保持作文书面整洁几乎是不可能的。两节过后,我们依然在教室里正襟危坐挥汗如雨,直到日落西山。
作文之外,学校每周还要开两节大字课。大字课上,老师屁股对着我们,在黑板上讲汉字结构与笔顺,讲“永字八法”,最后讲李白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我们则一边研墨,一边交头接耳。老师讲完,我们开始练习。红线田字格,撕了一张又一张,一节下来,厚厚的本子撕得所剩无几。但写出来的字,仍得不到老师的首肯,更别说红双圈了。放学时,我们手上脸上嘴上都是墨迹,个个如花面猴。难怪形容一个人学问大,叫“喝墨水多”,一点不错。

想不到,社会发展得这么快,短短几十年,我们不仅跨越了延续数干年的毛笔时代,终结了持续数十年的钢笔时代,进入了无笔无纸的微机时代。钢笔使用范围大为缩水,只剩下学生在校读书识字、职工在工资册上签名、病人家属在病危通知上画押、公务员在公文上圈阅、人犯在判决书上签收……而毛笔的用途则只剩下为写字而写字的“书法”。
顾名思义,“书”就是写字,现大多专指用毛笔写字。“法”即规则,这里只能理解为技巧或艺术,合起来就是用毛笔写字的技巧或艺术。会写字的人,只能叫有文化,而会用毛笔写字并且把字写成艺术的人则叫书法家。网上得知我国现有国家级书法家达万人之多,如果加上各省、市、县三级书协会员,那将是一支浩浩荡荡的书法家队伍。此外,那些什么级也不屑参加的书法家尚未计算在内。

窃以为,书法家队伍庞大的原因有四
首先,是天时。现下中国的闲人太多。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致使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职员退休工人下岗,干部二线。种田实行机械化,劳动力大量闲置……闲人多了,与其无事生非,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儿干干,艺术成了首选,而艺术中,书法首当其冲。
其次,是地利。书写汉字是咱中国人的专利。我亲眼所见,一位粗手大脚的西方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都没将支离八叉的汉字整齐划一,填入小小的方格中。而我们中国人,就连学龄前儿童,不仅会将它们规规矩矩地填入方格,还会弄出许多花样儿来:这是颜体、那是柳体、这是魏碑、那是行书,不一而足。天生的,一点儿办法没有。你老外只能干瞪眼生气。
其三,是简易。书法家最好当。要当书法家,文房四宝自不必提,投不了几个资的。关键是软件。第一必须识汉字,但不要识得太多。生、僻、冷、怪、异体字要尽可能地多掌握。要会背一些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最好是人们熟知的。第二必须会写汉字,但不要写得太规范,也不讲究笔顺正确,但求标新立异。要善于把字写得自己认识而别人不认识,一直写到时过境迁连自己也不认识的高度。书法上讲究越是不认识的字,就越是好字。

其四,是利益。艺术创作是劳动,而且是高雅复杂的劳动。付出劳动就要索取报酬。艺术是无价的,也是没有是非高低优劣标准的。报酬的多少全在你会不会经营。说白了看你会不会钻营。比如标价,你的信手涂鸦也好,你的名家临摹也好,只要你厚着脸皮使劲标价,立马就有人追捧。而且你标得价钱越高,追捧甚至抢购的人越多。一字千金,一字万金不乏其例。因为眼下人们大多是“适缺不适敬”的。于是,大中专院校原以教书糊口的教师,渴望走上社会立即挣大钱的学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写字消磨时间的退休干部,粗通文墨游手好闲的骗子,纷纷走进书法家队伍。

那天,浏览网页,看见一个朋友的熟悉面庞,那是他在南方大都市做书法技巧演讲,热情的粉丝们将他围得水泄不通,嘴边的麦克风收起来有一大箩筐。但照片下的名字和简历却驴唇不对马嘴。简历说他出身书香门第,三岁临颜真卿,五岁获华北地区书法比赛第一名。“文革”期间,被打成白专典型关进牛棚。粉碎“四人帮”后,考上某大学艺术系,得已故书家大师启功真传。其润格每平方尺五万元。现为环球艺术学院、华夏文化传播集团等十余家公司顾问。而据我所知,这老兄和我一样出身农家,是喝红薯萝卜粥就酱豆咸菜长大的。文化革命期间卖力造反,可惜没有修成正果。改革开放后,先当建筑包工头,后经商办企业,他干啥像啥,就是不赚钱。三年前,到我家隔壁开饭店。由于经营不善,赔得一塌糊涂,还拉了一屁股债。经不住债主们日夜围堵,万般无奈,他拍拍屁股,溜之大吉。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曾几何时,他摇身一变,竟成了京城一位国际知名书法家。由此,我悟出:级别越高的书法家越好当。宇宙级的比国际级的好当,国际级的又比国内级的好当……就我这笔臭字,如果参加国际空间站书法艺术比赛,得不了冠军,亚军,季军是手拿把掐的。不过,若仓颉在世,他老人家定会笑咪咪地说:现在有的人真不要脸。
2013-12-08《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