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下,梁家河旁,公司党务干部培训班正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委党校进行,作为一个已经出现在学员名单里却因临时家中有事而不能参加培训的新党务工作者来说,我的心中多少有些遗憾,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青年节上对话陈晨时说过“对于珠穆朗玛峰,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宝塔山”(本次培训),我的感情亦是,“不能至”已成事实,我简单说说我的“心向往”。
我向往再次学习“充电”自我提升。于我而言,不管是从整个职业生涯还是从事党务工作来说,都才刚刚开始,正是“起点”。我又属于那种好学而不擅长考试的人,所以入职后的各种学习机会对我而言显得有些“量身定做”,也深得我的喜欢。回顾参加工作的一年,大讲堂、小课堂、各种培训,我参加的还真不少,从起初“去凑人数”到最后每次都能“有所获”,内心实感欣慰。去年榆北大讲堂上老师讲的“木桶原理不适用于个人”的理论我至今受益,姚媛在专业小课堂上的“写作技巧”我也一点点应用到现实,还有集团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培训班上韩秀峰老师“家国情怀”的启迪我到现在还在用心体会、感悟……
我向往登上宝塔山溯源传承延安精神。我没有去过延安,更谈不上去宝塔山,对他的了解全部来源于书本、影视和各种故事。在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周总理用“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抒发着对延安特有的情感。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意会到了言传不出”,让大家讲讲延安故事都还能说几句,但真要考试般的问一下延安精神是什么,还真少有人能说上个一二三。在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期间,我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想“绝知此事”必须“要躬行”,身临其境一番。
我向往身临梁家河感受当年知青岁月。“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描述,也让我对这个村庄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向往。我想去看看知青们打的第一口沼气池、开的铁匠铺,还有陪伴了他们无数个夜晚靠着煤油灯读书的窑洞。古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我想说“不到梁家河非好青年”,或许只有当你真正站在那一片土地的时候,你脑海里才能出现那些艰苦岁月的光辉画面,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路,体会这里蕴藏的“大学问”。
每一次学习出发前,我都会一次性买好往返的票,然后坐在候车厅里,拿着两张票盯半天。我发现出发时的“目的地”变成了返途时“出发地”,而返途时的“目的地”又变回出发时的“出发地”,很简单而正常的一件事,但我每次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旅程中我为何出发又收获了什么?小小的两张车票里藏满了我要的答案。我有收集火车票的习惯,有时过去很久,拿出很久前的车票我还能想起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干了什么事,而有的也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向自己发问时,你内心会开始寻找答案,然后你为何而出发的“初心”和这段学习、旅程中的收获都会成为你自己的答案呈现在你的面前,并在未来的某一刻,对你的生活产生某种或大或小的影响,我想这也就是出去学习的意义。
没有参加学习培训,写这些类似心得体会的东西多少有些“不按套路出牌”,此次学习,我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惟愿至者,皆能有所获。

作者简介:陈佳龙,陕西宝鸡人,1995年生,煤业员工,业余爱好诗歌、写作。

本期责任编辑:沙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