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
文/王相利(贵阳)
微风吹纱露肌雪
含情脉脉天下绝
一曲清歌满堂赞
掌声不停情更切
穿梭舞池飘香屑
醉拍抚手心郁结
归途回首三顾望
梦中寄心马踏月
酒后胡说八道
文/王相利(贵阳)
平时不敢开口,自己知斤两。但酒后就乱说不知错对,全是酒话
我非常热爱青年人写的作品,虽然有些不足,但我满心欢喜。为什么呢,因为充满活力并且向上,青年代表着未来,所以我喜欢。
可是,我看了许多人的诗歌,包括在网上指手画脚的先生写的东西,没有一点生气,死板板学古人。以为学了王力写的《诗词格律十讲》就包打天下,但问诗是什么?这些先生的老毛病就是不读或不深入的读书,其实诗歌除了与其它文体而独立外,其特点就是有韵律,用多种比喻手法,描写夸张,兴的手法中国用,外国用的少。赋的手法是普遍存在的。其实诗关键在于形象思维,使人进入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却不象散文直说、微妙之处就在于此。
诗最关键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
最早编为完整性的集子就是《诗经》,它反映的仅是西周到战国六百多年的历史。楚辞崛起光芒万丈,而后形成赋大量的文章。古诗十九首虽少,但也是时代的光芒。后面多多。汉魏风骨,直到诗高峰中唐,看诗文朝气蓬勃充满力量。
各时代都有当代的历史环境,反映和表达不一样
看看世界文学史都是逐步进步,各历史阶段其实各有所长。
印度是宗教最多的国家,但佛经中段落小节就是非常好的哲理诗。印度教的《吠陀经》非常的美,真使人不知南来北往。《圣经》《古兰经》中的诗歌,特别的纯,特别的亮,所以不是人为是神写。所以世界最多的人都在它身旁。
放眼看世界,看历史,各时代都是用不同的手法抒写,这就产生了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所以说,不正确的认识历史,却食古不化。现在诗歌一方面吸取了古人的精华,一方面吸收了世界各国的表现手法意境的表现,特别是意识流派大胆的手法夸张,跳跃,使现代诗充满了生气。可是那些先生都独守律诗和绝句的格式要求,而不问内容,古人为表现思想也常破格,哪能呆呆只守平仄对仗呢?唉,请先生们闲时读一点书吧!少指手画脚。否则莎翁的十四行诗会遭到这些内行的棍棒。
答友人
文/王相利(贵阳)
朋友对我的文章有些疑问,其实我也不懂诗歌,只是酒后胡说八道。我最喜欢年轻人的诗文,因为充满着力量。它像春风,蓬蓬勃勃,惹得万花开放。它是未来,所以我非常喜欢。历史是发展的,是前进的。如果抱残守缺如江西诗派学者把诗歌走入死胡同,那又是多么的尴尬啊!抬头看世界,五四运动我最喜欢读胡适的文章,他认为诗歌用不着平仄和对仗,押韵就行。李大钊陈独秀都称赞时代浪潮。闻一多说写古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所以新文化运动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家。徐志摩就算其中一个,但代表新诗歌的领袖当数郭沫若,他们都吸收了西方新诗歌的写作方法,创造了奇迹。如果诗歌而论,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海涅,英国的莎士比亚这些人的诗歌,美国的惠特曼都与中国的古诗有千里之遥,难道就不是诗歌。所以我们应当老实认真好的琢磨。所以说难道就要抱着七律七绝当着独创坑害年轻人吗?毛主席说旧体诗在青年中不应该提倡。因此我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是爱国爱民表现健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是可以的。现在世界的诗歌蓬勃发展,跳跃性,意识流派都被人们接受。而且又吸取了各国的古代文化,兼并打造,出了丰厚的成果。难道我们还要按照先生们指定的规范填词。古代诗歌七律和七绝只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精粹中的一朵。词是中唐后最早从少数民族吸收的,比如菩萨蛮,按照他们当时的音律伴韵跳舞的词牌。后来各种词牌越来越多,大约有八百多种,词牌都在馆驿伴唱,篇幅很短。文字只有几十个,没有超过一百多。但是李清照说柳永的诗歌篇幅加大,又把民俗的东西带入词不雅,不符合词律。苏东坡的词不符合音律,辛弃疾的词把民俗民言带入词中,但是他们都成为大家。结果还是抱残守绝的错,应该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要认为是什么是对什么就错。元曲一夜之间倒台就是封闭守旧,被明清小说所代替,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哪能处着拐杖指指画画去说年轻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呢?
我不懂诗,也没有多少文化,只是茶好时提的一点意见。作为对友人的一点回答。
投稿请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