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佳新音频小说连播《黄河岸边的孩子.下部~第十一章 大串联的体验 》安群诵读 “人生有三个境界:看得远,方会揽物于胸怀;识得透,一切都洞若观火;想得淡,终于超然物外。不过要是真能有所体会,那就要看自己长大了没有。” ——慧然大师
广播和报纸上在讲,毛主席接见了学生六次,还要陆续接见红卫兵小将。我和好朋友商量,“咱们也去北京串联一下。”他还在犹豫,因为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还没有回来。一天晚上,一个曾经和我一起练过长跑和游泳的高年级同学,急急匆匆地来找我:“约了几个同学去北京,你不是想去北京吗,走不走?”他比我大五六岁,人家这是第二次去北京,我还是很相信他的。他们准备坐当晚银川到北京的44次快车,我跑回去叫后山同学,他还是在犹豫不决,我下了决心告别了他,义无反顾地拔腿走了。
我们上了列车,车上照例非常地拥挤,可这里没有戴红袖章的队伍,看来快车还是对学生们有限制。我找了一个角落,对那个高年级同学说:“咱们外出,我身上可是一分钱都没有啊。”那位自称是凡夫俗子的蒙古族大个子同学安慰我:“保证你一分钱都不花,咱们去逛一趟北京城。”列车咣当咣当地前进着,车上的人们不再吵闹了,旅客们纷纷打起盹来。十月的夜晚已经很凉了,我们挤在过道上,那里的风刮得呼呼的,高年级同学打来一缸子热水轮流地喝上一些,用来御寒。夜深了,车厢里依然播放着情绪激昂的革命歌曲,吵得人无法入睡。我们拦住了一个年轻的列车长,给他背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车长同志,最高指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休息不好,如何革命?”最后车厢里算是安静下来了。可是没想到就这个举动,给我们留下了隐患,那个车长已经牢牢地记住了我们几个。
火车过了张家口开始查票,我们分散开躲了好长时间,算是过了查票关。正在庆幸呢,那个车长忽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革命的战友们,请出示火车票。”这家伙油腔滑调地说着,“车长同志,我们是赶去北京,伟大领袖毛主席要接见我们···你是不是···,”我们队伍里一个比较成熟的同学回答他。“我祝贺你们,但是···车票呢?”看来这家伙是成心和我们过不去了。“我们···走的匆忙,票吗···,”车长一边玩着手里的门钥匙,一边说:“票款是可以补交的,战友们谁和我去车长席办理?”我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我去补票,你们都回去吧。”然后对着同学们眨眼睛,意思是让他们快溜。没想到那个车长叫来一个乘警,一前一后地押着我向八号车厢走去。八号车人特别多,办公席前有很多的人挤在那里等着补票。我假装挤了挤,然后就到后面去排队了,那个乘警看了看我,也就没再停留,自顾自地向前去了。我趁这个机会扭身就跑,一溜烟地跑到了自己人那里。还没坐几分钟,列车到了青龙桥车站。那个和我们作对的列车长,带着几个列车员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家伙油腔滑调地对我们说:“革命的战友们,看来你们只能从这里下去了,伟大领袖在北京等着接见你们,下车前进吧。”我们几个无奈的被从青龙桥赶下了火车,列车开动后,那个小子还从窗户里对我们做鬼脸!
哎,没办法,甩开两条腿走着去吧。直到今天也很少会有人走路从八达岭下来去北京,可我们就顺着铁路边上,向着北京城走去。我是第一次看到长城,它像一条巨龙蜿蜒攀附在大山上,太阳光把城墙衬托的黑白分明,别提多美了,只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留不下我看到的壮观的景象。呵,南口这个山沟太漂亮了,那红红的山楂隐映在绿叶的后面,勾着人们的馋虫。饭盆大小的柿子披着金黄的外衣,高高的吊在树上,就像春节挂出的灯笼。我只能用眼腈盯着它看,想象着切开它的外皮,吸吮着蜜液一样的甜汁,咀嚼着柿子里一个个的“小舌头”。“嗨,小家伙,嘴巴吧唧什么呢?”一个同学问我,原来这馋虫还是从嘴里溜出来了。我们又走过了方墩墩的居庸关,在这里捡了一面印着红卫兵长征队的旗帜,我找了根树棍儿把它卷好,一到人多的时候我就举起它来。到了南口已经是下午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坐公共汽车进城。也不知是爬上了几路公共汽车,算是把我们送到了宣武区的虎坊桥——北京市红卫兵接待总站。几个高年级同学跑来跑去的办手续,我迷迷糊糊地跟在后面,最后我们落脚在先农坛附近的学生安置点。
北京的大妈们真好,每天做好香喷喷的饭菜,喊着我们去吃饭。天天都是大米白面,每天菜里都有肉,吃着这样的伙食,我觉得真是上了天堂。安置点里有个军代表,是一个军官,那个山东人一脸严肃的样子,对那些浪费粮食的学生,只要叫他看到就会毫不客气的破口大骂。一天早上,我们被几辆大卡车拉到先农坛体育场,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整个过程在我的周围,除了震耳欲聋的口号就是激动地啜泣声,等我们出来,相互打听是谁来接见的,竟然没有人知道。第二天那些高年级同学看了报纸,才了解到那天是“江青同志代表毛主席看望红卫兵小将”们来了。
就这一晃,五六天过去了。听说毛主席不再接见了,既然这样,我们就准备各奔东西。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暂时不回学校各自都有方向,大家就在胡同口分手了。我准备当天就申请车票打道回府,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我的行程。
在接待站里,我们一个宿舍有个湖南学生,好像是什么矿业学校的毕业生,个子长得不高,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绝不和人争执。他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奇怪地问:“那些同学哪里去了?”“他们有事情先走了,我也要回学校。”“哦,有件事我们商量一下好吗?”“你说。”他把我拉到角落里靠着被子小声问道:“你怕死吗?”我不知道他问的是什么意思,可年轻人越是在别人面前,越不会认怂。“怕什么死,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反正没有认识人,也不怕吹破天,我拍着胸脯,像梁山好汉一样,豪言壮语说得一套套的。“我就佩服你们这些北方汉子,说一不二。”对方的高帽子又一顶顶地戴上来了。“说吧,什么事情。”“我们去打美帝国主义。”“打美国佬?到什么地方?”这倒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我以为他要我去当打手,报复什么人呢。“去越南,车票都准备好了。”“就我们两个人?”“不,好多人呢,下午就出发。”我脑子一热,“走,我和你们一起去。”下午三点,我们在永定门站上了南下的火车。这批人组织得很好,每个人发了一个水壶一袋干粮。十人一组,像军队一样有人在一级级的管理着。我看了看大概有一千多人,坐满了十节车厢。我们的列车是货车,在后面又另外挂了十节客车皮。我的周围都是新人,大家相互小声地攀谈着,可是我感觉到相互之间少了学生那种亲热而多了一些军人的严肃。
火车一直向南开,车厢外也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列车从北京出来只停了四次,每次都远离车站。在货运编组站里,有一些学生悄悄溜掉了。我们从流水的玻璃窗上看到了一些湖南的地名牌,在疾驰的列车面前纷纷地向后跑去。很快火车进入了广西的地界,学生们有些躁动,开始有想家哭的,有些人不愿意去了,高喊着要回去的,来了一些膀大腰圆的小伙子,三拳两脚就解决了问题。一个讲着北京话的年轻人像是个组织者,他对我们说:“大家都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代表,我们去打美国鬼子,帮助越南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这是多么光荣的事,···现在的关键是只要过了南宁,一切就顺利了。”没想到在南宁还真就出了事。列车到了南宁是夜间,它并没有停车而是穿城而过,不久停留在郊外一个像是大修车间的地方。人们正迷迷糊糊地困着呢,就被全副武装的士兵赶下了火车。我可真的迷糊过了头,眼前看见有红领章红帽徽和冲锋枪在那里晃悠,“你们是先过来的?什么时候发军装,发枪?”并没有人回答我的胡话。从前面的车厢里推推搡搡抓走了一些人,然后把我们赶到货场,又把我们押上了一列全是闷罐车的货车上。每个车厢里都有两个荷枪实弹的战士,他们的枪口就在我们的头顶上。谁也不许说话,大小便也没人管,看来还不知被押往哪里呢。反正是夜间,方向也弄不清,我是困得睁不开眼睛,“睡吧,天亮再说。”也是坐车坐的太疲倦了,只觉得走了停停了走,昏昏沉沉地不知睡了多少个小时,就感到有人在摇我的头:“醒醒,到了,下车吧。”我磨磨蹭蹭爬起来,看到在旁边有一摊已经干了的大便,我骂着:“这些王八蛋,竟然拉在我的头上。”再左右观望,车上哪里还有人!我低头一看,那个军用水壶也不知让谁摘走了。只见几个车站工作人员在清理车厢。“这是什么地方,是不是到了越南?”人们大笑起来,一个列检摸样的老工人京腔京调地对我说:“小伙子,你睡迷糊了吧,这里是永定门编组站。”我一下愣住了,“难道这几天一直是在这个车厢里作梦?”
摇摇晃晃地又回到了先农坛,这里的接待站快撤了,一个认识我的大妈看着我那样子,也不问什么就端来了一碗菜和两个馒头。后来也不知是躺在哪个屋里,一觉又睡了个天昏地暗。“孩子,快起来吧,我们要收拾被子啦。”大妈们开始做关门的工作了,我不得不起来。一下子我看到一个哈尔滨小伙子,“哎,他不是和我在一个南下的车厢里吗?”他也看到我了,转身跑过来,两个人拉着手你看我我看你。听他说,我们这次去越南是北京的一些红卫兵组织的,他们雄心勃勃要派出一个红卫兵军团到越南南方去,已经过去了一部分,我们这是一个团。可能是风声泄露被广西军区司令知道了,那个老头子大怒:“这不是让那些娃娃提着脑袋去送死吗?”他下令在南宁截住这伙人,派人把我们押送回长江北以后就交给铁路上了。我不由得长长地出了口气,觉得身上轻松了许多,情绪一下兴奋起来。我看他在说什么“南柯一梦”,也就随口跟了一句“混沌生涯”。到了一九七九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庆幸自己没有白白丢了一条性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善良的了,为了这些狼心狗肺的家伙,我们饿着肚子,却为他们捧出了自己的心!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