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人生注定要独自走一段路,需要沉静,需要沉默,沉淀自我,洗涤灵魂,人生长河,波光粼粼。天地无言,一切却又静静地发生着,存在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暗藏着生命的哲理。在红尘走一遭,尽心做好自己,脚踏实地,不负韶华。一时是一时的好,在冬季时光里,感受到了冰雪的美丽。人生如露,知白守黑,人间万象,心豁事达。生而为人,守本心,知敬畏,天地人,当合一。秋风寒露,愿你今生无忧。丹桂飘香,愿您百年莫愁。人生一旦启程,注定在路上,走向远方。奔波在外多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向往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那里有绿水青山,也有小桥流水,炊烟袅袅,人间烟火。平时忙碌,在不同城市奔波的时间较多,而真正可以清闲放松下来的日子太少。一年中倘若时间回家,便是喜欢回到故乡,免去人在他乡是对家乡的思念,省却了牵肠挂肚。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曾在一个远离县城的小村中坠地入世,如今那地已断壁残垣,土砖青瓦,随后几十年,历经风雨,低矮的土砖房,已不堪经年风雨雪霜,泥土砌的瓦砖房,多数也被遵循规律,取自自然、归于自然,被岁月夷为平地。那些年,随父母安居乡野,父辈日出而作,生活清贫,村童嬉戏,追逐于乡野村廓,或于山丘松林中迷藏,或于田间小溪摸鱼 ,质朴的村民,唠叨不完的乡村杂事,宁静的村庄,平静的内心,无wifi信息之铺天,无抖音之震颤心脏。大家,过得也算是安宁。后来,我告别这世外桃源,去镇上、县城、省城、京城,南来北往,西去东送,奔波四野。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仍时而思念故乡。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每年末,总是有种回家看看念想,年迈的双亲,走路已略显蹒跚,头发早显银丝。村里还有那些八九十岁的乡亲乡邻,如今八九十岁高龄的长辈们,每次,我回家都要与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天,将过往的故事再得重述一场,记忆在我的心坎,在北方的冬季里,打开心扉,重温家乡父老乡亲的往事,仍感觉心底有股暖流,特别温馨。
人生,有时会经历许多大江大河,人生有时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无论你到过多远多美的地方,经历了人生坎坎坷坷,内心渴望的早已不是海上蜃楼的风景,也不是昙花一现的浪漫,而是重归于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了。
或许多年后,每天能在家里读书、写作,看宅前屋后的竹林中的笋子一年更比一年长势喜人,无论晴天雨天,就在这里静静地破土而生,将那泥土砖砌的小茅屋紧紧环绕,大有一种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意境。
经过千山万水,依然深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与家人团聚时的温馨、和谐,如此即是梦想甚美,梦回故乡。直至如今,我仍最喜欢杨绛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100岁感言》)如今,再回故里,白天穿越山野,绿草如茵,尽收眼底。晚上,依靠一间靠窗的书房,有台灯、窗户、笔,便有心灵的归途(

原稿载于《正义真随笔(2019)》,此系2020年1月9日修订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