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来京一月有余,因住处距大观园并不算太远,偶尔会抽空到园中散步。这儿曾是上世纪87版《红楼梦》拍摄基地。曾观看该剧,对剧中演员们将《红楼梦》书中人物性格特征、复杂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人物家境或贫穷或殷实,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纠葛,喜悲交集,恩恩爱爱,生生死死,揪人心酸。《红楼梦》名言佳句诸多,电视剧很多歌曲一时成为热曲,几乎人人能哼唱三两句。如《枉凝眉》“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部经典之作,让读者、观众对史上那个特殊时段世间的繁华与凄凉有些许感悟。许多喜欢《红楼梦》的人,或是因为读了原著,或是因为观看了这部影视剧,或者其他原因,无不感慨这部著作给人留下许多的震惊、猜想、疑虑、哀叹、感伤或更多说出不滋味的感觉,一部作品,透视出作者内心之外的大世界,还反映出千古不变的人间情感的喜怒哀乐的百感交集,梦还有对人世永恒的话题。说不完,道不尽,欲知详情,必须细读。阅读这部名著,感作者之惊世才华,世所罕见之人生经历,才铸就一部载入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品经典,深感犹如一坛老酒,久久酝酿,存放愈久愈醇香。《红楼梦》中名言佳句多,我记忆最深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的佳名,其意是指对世间一切事物能够洞察秋毫,这期间大有学问;在人情上能够老练通达,这其中大有文章。作者在其倾尽心血的佳作中留下了太多的惊世之句,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经历了什么?他的传奇身世背后的背后,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我去年9月1日在华南农大校园时,无意中在一本读物中读到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的一句经典评注:”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旛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 世人对于《红楼梦》及其著作者的研究评论,历来备受关注,足见一部跨世巨著,对世人影响之深远。好的文学作品尤其如此,值得人记忆犹新,值得人回味无穷。谁说人走了茶必凉?谁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好的作品,让人悲伤中看到希望,让人绝望中看到了坚强,让人迷惘中看清了方向,让人超越了无数代脑洞明晰了有人工还须智能,智者,能也。智者,方成其久远。没有什么天长地久,也愿执着地老天荒。一部如《红楼梦》这样值得阅读再三或再三阅读的作品,我认为在离不开作者的独特经历以及内心的深刻认识,他的文字中通过情景构建,虚实相结合,时间、表象是另一副不完全同于现实又来源于现状的面目,文字如同像荒野一样敞开,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开在同一片时间之野,无前无后。
春去冬来,时间周而复始,一遍遍覆盖了陈枝烂叶,腐烂发酵。那些陈年往事,又恰似一瓶浸泡已久的酒,只需开启坛盖,酒便醇香四溢。我小时候喜欢坐在稻穗香飘的田野,闻十里稻花香。喜欢在茫茫草原,看看离离原上草。于春风吹拂中,看嫩芽成长,赏花蕊初放。我喜观冬季长城内外的景象,霜雪飘落同,北国风光。我也喜春夏季赏岭南花开花落。根还在,心还在,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一切从头再来,如始如初,再听风吟。小草,无名的小草,于旷世荒野中自生自灭,但与人不同的死后重生,然而人,却只有今朝却无来世。野草的生生死死,让我消弭了对生死界限的认知,生命以恒常的状态存在于时间的旷野,也活在于我的心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2020年初,当我再次漫步北京大观园,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里的富丽堂皇的戏中情景,也早已成为脑海中的尘封已久的记忆,那些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历史的洪流早已将那些腐朽的陈年往事,无情地冲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往事如梦如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年来,我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用心活在当下的人,也一直怀有文学梦的文字爱好者,无论经历坎坷与颠沛流离,我愿从自己的这块荒野中,修成一条贯通古今的道路,疏通河道,并由此构造出一个生死同在、万物有灵、枝繁叶茂的文学世界。让阅读者,既从阅读您的作品中沐浴阳光,又似在炎炎夏日中突感一阵阵凉爽。这是我想继续坚持读下去写下去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