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地深处有玉堂
——纪念刘玉堂先生
李 华

对沂源的印象,来自几位友人,她们真诚善良,淳朴宽厚,使我对那片土地有着一份踏实的喜欢。多次行走沂山沂水,看桃花灼灼春色,苹果烁烁秋光,漫山遍野弥漫的花明果香,还有霍霍的农作物,丰盈的神话故事,令人神思想往。那里淳厚的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养活身体的农作物,耕种神话和传说,也耕种热血与家国情怀,这片红色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养育了真诚书写这片土地的人,当代最有代表性的沂源作家当属刘玉堂先生,他用蘸着泥土的笔书写那片生养他的土地,把身边熟悉的人鲜活地安放在故事里,把他们的精魂安放在文字间,他也因此成为当代乡土作家领军人物。
与刘玉堂老师并不相熟,几次匆匆照面都是因文学而聚散。在与他简短的交流里感受一位老作家的深厚情怀,在聆听他讲话中体会一位乡土作家的大地情怀和气息,感悟一位书写者的真诚与质朴。
最初认识刘玉堂老师是2016年在济南垂杨书院,般阳女作家赵茗的新书《送你一把盐》作品研讨会上。刘玉堂样貌淳朴,面色黝黑,有着坚固的乡土气,天然的朴拙感。虽然,他早已离开土地,当过山东省作协主席,但依然本色不改,是坚实的大地之子。大家都十分敬重他,称他刘主席。作为老作家,他德高望重,著作等身。
座谈会上刘玉堂老师评论了赵茗新书的写作方法,配合作品讲了几个关于盐的小故事,生动有趣,启迪心智,俨然出口成章,已是一篇佳作。当时惊叹,这就是简单洗炼的大家水平,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之丰厚令人刮目。盐是生活的滋味,虽然咸,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会后与刘玉堂老师在书橱前合影。这是我第一次与乡土作家合影,爱好文艺的我对乡土文学接触相对较少,山水花鸟之趣,风花雪月之美远远大于沉重的土地。多年前好友高山推荐阅读乡土作家刘亮程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村庄》,才认真领略乡土文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热爱土地,热爱农事,关心时令成了我的生活重点。天地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深厚的自然观和人文观,天气与农事里,就是人确立天地间的事儿了。
第二次见到刘玉堂老师是17年春天,参加“相约般阳,走进颐泽”齐鲁作家采风活动,到颐泽花园社区品享新型最美社区风采,济南知名作家一行与淄博淄川区作协的作家们同游社区。在座谈会上刘玉堂老师同样幽默风趣地讲了很多小故事,参观社区京剧活动室时,看到在排练节目,弦乐唱韵声声,吸引了大家,听过一段后,刘玉堂主动过去拉起了二胡,社区戏曲社团的郑秋菊随乐唱起来。刘玉堂拉得有板有眼,与琴师和唱戏配合得天然,带动了大家的情绪。这是初次见到刘玉堂老师的才艺展示,从作家到琴师,展示了他宽阔的心灵空间。
第三次见到刘玉堂,是济南女作家王丽丽的新书发布会和舜耕书堂挂牌仪式,刘玉堂老师依然诚恳地表达自己对散文的看法,认为散文要写出深度,不能浮于生活表面,要挖下去,看到神明,才算触碰到文学的明珠。写作不要去学别人,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好作家,以一人之心汇万千人心,他的散文经验谈对写作者很有启发。
最后见到刘玉堂老师是18年春天,在沂源桃花岛上,齐鲁文学社举办的桃花岛采风活动,也是济南作家和淄博作家的一次盛会。桃花岛主董方军盛情邀请大家游览新型艺术乡村。午间在桃花岛水库边就餐,有乡间乐师奏乐助兴,酒酣耳热之际,兴致高涨的刘玉堂又拉起二胡唱起来,他唱的京剧有板有眼。河水汤汤,桃花灼灼,乐声绵劲,品着全羊汤,愉悦随波动,随风飘,大家都兴奋不已。
每次采风完,发布文字时,读刘玉堂的文字都很有启发,他的文字朴实自然,平和冲淡,又富有哲理,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今年夏日,忽闻刘玉堂老师无疾而终,才71岁,睡梦中离去,令文坛震惊。彼时他正与沂源桃花岛主董方军商量着建刘玉堂文学馆事宜。前期他不支持建馆,觉得自己还没达到建管的水平。在济南文化学者张期鹏老师的力推下,为沂蒙孩子们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建个文学馆,让更多人热爱文学,走进文学。刘玉堂才答应建馆,没想到此时天公收他回去。喜欢文学的人都是文曲星,这么匆忙回到天宫,为了让文学从大地升空。张期鹏和亓陪珍伉俪二人,致力于作家文学艺术资料的整理汇编,劳心费力聚拢四处散逸的资料。感动于有人如此真诚热心去做这些事儿,也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对作家的敬重。
生命总会消失,而文字是永生的,它带着温度和心动,在世间流转,每个人终会在文字里相遇,遇到自己,遇到友人,遇到陌生而又熟悉的感念,这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沂山高,沂水长,沂地春色里有个刘玉堂,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