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历史,毛泽东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的广州。他们从1925年共事,到1976年相继谢世,并肩战斗了半个世纪之久。他们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生涯中,谱写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篇章,特别是在描写国家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十分消瘦的周恩来用温馨睿智的双目凝视着毛泽东。摄影光从他后侧射来,脑后和脊梁犹如披着一道光束,眉毛在逆光的面部依然黝黑浓密,充满着生气。曾洋溢乐观笑影的“酒窝”虽已被岁月的刀斧凿成两道深深的沟纹,却依然显露出执着的善意。但是,一丝伤感的凝重神色却在眉宇之间徘徊。周恩来看着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毛泽东,慢慢地伸出了手,毛泽东也把手伸了过去。两双操纵中国革命方向的巨手再次握在一起,组成了这神圣且又沉重的瞬间。这个举动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思绪,让我沉迷于书中,就如同品尝兴平的醪糟一样透明、纯香、甜蜜,回味无穷。

周恩来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他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他用有限的生命确立了政治生命的高度——那就是党和国家的权力决不能落在“四人帮”手里!他忍受了许多恶意“误解”与人身攻击,委屈与不公几乎伴随了整个患病过程。正如杨尚昆同志所说的那样:“他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选择了一条比拍案而起更为复杂艰难的迂回斗争的道路。”日益增多的工作将总理打垮下了,使他换上了癌症,但总理没有屈服,强行支撑了两年,才愿意入院治疗,说是治疗,其实只是将办公室移至医院,最终总理因为工作过度而去世了。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总理即使患上绝症也要坚持工作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书中在多处描写周恩来总理的生活细节时,这样写道:张医生拿着药瓶劝总理说:“别找了,还是再换一片吧。”周恩来不肯:“不,再找找,这药是进口的,太贵了。要注意节约啊!”大家只好又找起来。突然,周恩来指着北边的沙发,高兴地说:“在这里,在沙发底下。”服务员移开沙发,把药片捡起来,周恩来伸手接了过去。服务员心想,药片已经脏了,不能让总理再吃,忙说:“总理,这药……”周恩来却说:“没事,没事。”用手帕把药擦了擦就放在口中服了下去。从“1976年1月7日晚11时”周恩来再次从昏迷中睁开双眼,他环视了一下四周,认出了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医生,吃力的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话没说完,他又昏迷过去了,这是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我从这几段话中理解到:周恩来总理在生命结束时心里想的还是别人。他的高尚情操和赤子情怀永远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缅怀。我们身处快速发展转型的这个时代,不仅要遏制生产生活中的噪音,还要祛除思想、文化、行为中的噪音,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安静地阐释生命的美义。

通过读《周恩来最后600天》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他的一生为中国人鞠躬尽瘁。留给后人自动赞扬,在当今开展反腐败的形势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读这本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对如何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总理,他忘我工作、战胜病魔、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尽职尽责、忠诚于党、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形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虽然周总理离开我们,但他的形象和精神长存不朽! 
容我拿起笔墨吐露心语,在长风波浪正当时的今天写下暖了心扉、湿了眸光的感言,因为感动,我阅读、欣赏,我不得不赞。最后让我用一首诗来做个结尾吧:鞠躬尽瘁为人民,正气长存华夏地;先辈精神垂青史, 中华儿女多学习;忆伟人来歌总理,高尚情操激励人;同心共筑中国梦,前进路上不停步。

本期责任编辑 北极星 诗茵若雨

作者简介:王选练,网名,乡村华人,男,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农家书屋管理员。喜欢阅读与民间文化,以一颗简单的心在文字中感悟生命,用手中的笔讴歌家乡和家乡那些人、那些事。
现任兴平新胜医院党支部书记,兴平兰花剧社副社长,槐花书院院长,陕西乡村文艺创作会会员,咸阳市丶兴平市作协会员,兴平市评论家协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