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天鬲(li)地,薪火相传——你所不知道的凉城史前文明及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原创: e路狂飙 老刘说内蒙
说到凉城,凉城真是个神奇的地方,Ta的神奇不光是鸿茅药酒,不光是岱海天池,不光是“十四冬”的滑雪场,也不光是五世达赖正式受封之地,更是因为Ta在史前时代标记着中华文明,凉城出土的“三足袋鬲”、“火种罐”,都是中华文明源头脉络上划时代的标志。
当然,凉城在我国考古学上,还有好多独特之处。鸿茅药酒配置技艺——“八步古法”,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非常有趣的是,虽然相隔数千年,但其八步六十九道工序及其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有不少都能从凉城本地化的史前文明中,找到一些影子。
在我们惊叹于凉城史前文明伟大的同时,我们还应着重感谢内蒙古考古专家田广金、郭素新伉俪,以及日本考古专家秋山进午先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结合环境考古学方法,对“环岱海古人类文化遗址群”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全景式还原了岱海地区数千年尺度的文明变迁。
— 01·三足袋鬲·中华文明的象征器物 —
2013年,首都博物馆为纪念北京城建城3058周年,曾举办过一次文物展,其名便叫“鼎天鬲地”,谐音“顶天立地”。其后,北京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鼎天鬲地”主题活动,甚至还有不少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项目。说到这里问题来了,“鬲”究竟何种讲究,竟然和“鼎”并立。
史学界甚至将中国古文化称作“鼎鬲文化”,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从青铜器角度来说,“鼎”和“鬲”是并列存在的,但从源头上,“鬲”具有相对独立的演化谱系。更为重要的是,“鬲”为中华文明特有的器物,被专家们称作是解读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
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鬲”,都是陶制品,存在于4800多年前,出土地点分别是内蒙古凉城县老虎山、陕西扶风案板街和山东德州。这三家的“鬲”虽然都是同一时期,但鸿茅药酒老家凉城县的“鬲”,更有代表性,而且老虎山拥有全球范围内“唯一完整的鬲文物体系”。
在远古时代,“鬲(li)”是吃货们的最爱,因为这是一种陶制的炊煮器具。“斝(jia)式鬲”被认为是最早的鬲。其发展谱系是“尖底斝→圆底鬲→斝式鬲→三足袋鬲→肥袋足鬲”。凉城老虎山的“三足袋斝式鬲”的出现,改变了前一个时期完全以平底器作为炊具的历史格局。
我们现在来看,好像这也没什么,但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发明是划时代意义的,因为涉及到人类更为高效的能量(燃料)利用方式,特别是在北纬40度,已经属于蒙古高原的高寒地带。这种造型最大的好处,是在火堆时代,将受热面积最大限度扩充,食物更易煮熟。
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都比较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作为炊具,鬲在我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消失,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灶台的广泛使用,其二是铁器的出现,二者结合起来,极大改变了原有燃料和能量利用之上的缺陷,“鬲”遂成为锅釜并被其替代。
青铜器时代,鬲,既是作为炊具又是作为礼器存在的,随着时代变迁,其礼仪、美学和工艺价值突显,而实用价值消退。“鬲”属于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中就有,当作国名和用作姓时念ge,表示器物时用li。“隔、嗝、塥、膈”,都是在“鬲”(足部中空)字基础上演化出来的。
鸿茅药酒工艺上采用的是热浸法,其“八步古法”中有项就是“另煎”。如果从传统煎药砂壶器具上来讲,其能量利用效率和温度及火候的控制,都能从凉城老虎山先民的“三足袋斝式鬲”上找到影子。中华文明后来的“鬲”,都是在老虎山时期三足袋鬲基础上演化出来的
— 02·甗和鼎·中华饮食文化另外两极 —
鬲(li)有其优势,也有其缺陷,一是煮食谷物熬粥的时候相对容易糊,二是清洗起来不是很方便。中国古文化既然被称作“鼎鬲文化”,有“鬲”自然有“鼎”。我国“鼎”最早的雏形,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当中。在源头上,“鼎”与“鬲”一样,最初的功能也是炊具。
乍看上去,“鼎”与“鬲”长的很像,二者都综合灶和釜的功能,实际上区别也是明显的。简单来讲,鼎三足皆空就是鬲,鬲三足皆实就是鼎。二者在甲骨文中也长的很像。《尔雅·释器》里就说“款足鼎谓之鬲”,《梦溪笔谈》也说“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鼎在文化中被赋予特殊含义,源于“大禹”,禹制九鼎而定天下,后逐渐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文化大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成熟有关。鼎在凉城的文化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1957年,凉城麦胡图乡前益兴修水利时,曾出土铜鼎1件。

这件“三牺铜鼎”是战国时的器物,先保存于内蒙古博物院。鸿茅药酒“八步古法”中第四步便是“鼎合”,在其“非遗”传奇展示馆中,参观者还可以零距离观摩和体验“鼎合”工艺过程。凉城这片神奇土地上,“鼎天鬲地”的气韵,在“鼎合”的火焰中实现了时空穿梭。
说到了“鼎鬲”,就不得不顺带说一下“甗(yan)”。甗属于蒸食用具,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或者鼎), 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笼屉雏形,底部有网眼),放置食物,可通蒸汽。凉城老虎山文化中的“甗”,是“鬲甑组合”,年代虽然不是最早,但也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时候,便烧制了“陶甗”。中华先民,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气、采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三个甗,属于绝无仅有的极品,有六足,其案面上有三个灶孔,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
与此同时,中国人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因此我们可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陶甗”,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桐林遗址,现保存于山东博物馆,与凉城老虎山文化中的“斝式鬲”“陶甗”,基本上属于同一个年代。
鸿茅药业董事长鲍洪升,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族中有一道重要的食物炒米。蒙古炒米是用糜子经过蒸(也有的用煮)、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牧民中有“不可一日无茶,不可一日无米”的说法。但无论是煮还是蒸,源头上都跟“鼎鬲甗”这些器具有关。
— 03·火种罐·文明贡献不亚于钻木取火 —
火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和基石,火的使用,意味着人类对能量驾御,从被动跃迁到了主动,也标志着人最终脱离了猿。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掌握了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的方法,有了更好控制的火,制陶、青铜器等技术,才得以可能,可利用的食物也得了大大拓展。

人类使用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钻木取火,另一种是保留火种,薪火相传的说法,便由此而来。保留火种最常见的方式,是“灶坑法”,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容易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不便火种转移。而凉城王墓山遗址中的先民,则使用的是“火炉法”。
凉城县王墓山出土的“火种罐”,是国内最早的“火炉法”应用实物,距今约6000年。这种取火方式有两个长处,一是方便火种转移,一是安全系数大。“火炉法”保存火种是在“灶坑法”保存火种基础上的进步,是人类用火史上的一次革命,其划时代性不亚于钻木取火。

研究历史,一直存在信史还是信器的争论,更靠谱的方式,是史料和实物相互佐证。王墓山同时代的火种罐,我国还有两处,分别是河南孟津寨根遗址、山西芮城东庄村遗址。国内火种罐发现最多还是凉城,仅王墓山就出土了19件,18件出自房屋居住面,仅1 件出自灰坑。
火对人类的影响有三大方面,一是改变了食物来源和结构,二是得以制造出更多的器皿,三是改良某些药物的属性,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提取和吸收。鸿茅药酒“八步古法”的炮制、另煎、鼎合,都跟火的应用有关,而封坛、泉浸、地养、茅缩,则都需要相关器皿。

“岱海圣火”是凉城除了岱海天池、蛮汉山、绥蒙革命老区和鸿茅药酒之外的,又一张标志性名片,目前每年都有相关主题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圣火”在内蒙古,其实还有历史内涵和民俗基础,辽代有著名的“燔柴礼”,蒙古族还有“祭火”“火祭”,汉族民俗则是“旺火”。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人类文明如此,凉城这片神奇土地上不同时期的文明,是这样,对于十世相传的鸿茅药酒,也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承过程中,内涵还得到了升华,“火种罐→燔柴礼→祭敖包(旺火)→岱海圣火”,“红毛酒创生→绥远知名特产→国家级非遗”。
发现火种罐的王墓山遗址,分坡下、坡中、坡上三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遗址,他们分属不同年代。在坡下、坡上,都发现了窖穴,特别是坡上发现的窖穴较多,其上口略呈长方形,底略呈椭圆形的袋状,还有相应的台阶。鸿茅药酒八步古法的“地养”,在此亦能找到影子。
— 04·毛庆沟遗址·见证民族和平共处 —
凉城地处内蒙古中南部,海拔2305-1158m之间,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在气候条件上正好属于宜耕宜牧的地区。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争夺和交汇共融的地带。近3000年来,凉城上演的不光是战争,两大文明和平共处也是主流。
我们这么说,主要是来自于考古证据。位于凉城县永兴镇的“毛庆沟—饮牛沟”墓地,就提供了很好的证明。由于类型相同,这里与周边的崞县窑子墓地、和林县店子乡墓地,被联合命名为“毛庆沟文化”,其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就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生活。
毛庆沟墓地,绝大多数属于游牧民族北狄的东西向墓坑,只有10多个属于中原民族南北向葬坑。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墓地较狭小的范围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墓集中分布,排列均匀,并无相互叠压打破现象,墓地是两种不同葬俗的人共同使用的,且埋藏时间亦在同一时期。
饮牛沟则是匈奴人和华夏人共同使用的墓地。虽然年代要比毛庆沟稍微晚一些,但其特征却是惊人相似的。“毛庆沟—饮牛沟”墓地,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杂居错处,共同劳动和生活,使得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及融合的事实。
凉城地域环境和气候特征,所蕴藏的农耕与草原文明交流、融合及和平共处的特质,历史上一再被重复和验证。乾隆四年(1739年),这种内生的特质再次结出硕果,那就是鸿茅药酒。鸿茅药酒诞生,跟察哈尔蒙古驻军、旅蒙商驼队和走西口移民,都有很深的渊源。
还需特别提到的是,毛庆沟和饮牛沟相距仅2公里,毛庆沟向西5公里处便是石匣子沟。有一条从土默特平原到杀虎口狭长的“古参合道”途径这里,是草原民族进军南下的主要通道之一,也叫“参合陉”“飞狐道”“苍鹤陉”,清代咸丰年间起是杀虎口通往归化城的官道。
甚至就连杀虎口,都一度叫作“参合口”。正是由于地形条件和地理交通上的原因,在长达3000年的历史上,石匣子沟及“参合陉”沿线,在和平时期农耕和游牧民族交错杂居、交流共融的特征更加明显。翻开“凉城县文物古迹分布地图”,这种特征显得更加清晰直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朔古抚今,要深度理解鸿茅药酒为何会产生在凉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且还能十世相传,历经磨难仍能继续前行,我们需要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考古实物、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具体时空节点上的格局,来予以综合考量。
— 05·绥远铜器·历史深处的文化底蕴 —
绥远铜器就是“绥远式青铜器”,我们现在的考古学上叫作“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十九世纪末开始,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故而得名。
绥远式青铜器,自发现以来,备受日本、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国的专家和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江上波夫在其《蒙古高原行纪》中,都描述了他在归化城古玩店、凉城县香火地教堂店铺中所看到的“绥远式青铜器”,并将其买下的经历,其中都不乏珍品。
凉城县出土的“绥远式青铜器”,主要是在“毛庆沟—饮牛沟”,另外在永兴镇忻州窑、蛮汉镇崞县窑杨厂沟、天成乡小双古城,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在雕刻工艺上,有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形式。其中动物纹饰比较浓郁的,主要体现在带扣和各种饰牌所组成的腰带饰之上。
这些“绥远式青铜器”,除了动物图案和造型夸张独特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多属于实用器具,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按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实用器、装饰品、车马器三大类。同时期中原农耕民族青铜文化更多是以礼器著称,巴蜀少数民族青铜器则更多属于神器。
偏爱夸张的草原特色动物图案造型,在游牧民族当中属于常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鼎鼎大名的“鹰顶匈奴王冠”。半球体冠饰上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画面。
让我们再来说一下曾经到过凉城的江上波夫,他的成名之作,便是《内蒙古·长城地带》,这部作品成书于1935年,主要讲述的是内蒙古地区的出土文物,共分三大部分,即内蒙古细石器文化—内蒙古锡林郭勒新石器时代遗迹,绥远青铜器,中国北疆绳席纹土器遗迹。
作为诞生于内蒙古中南部的药酒品牌,鸿茅同样受到草原文化影响。其中一大证据就是其67味药中含有茜草。茜草,药用部分为根,可治寒湿风痹、补中,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始撰的《二十一卷本蒙文辞典》中叫作“红毛药”,据考证,这也是鸿茅药酒得名来源。
与此同时,鸿茅药酒所含的肉苁蓉,也是草原文化的一大特色。肉苁蓉,红毛酒古方旧物中写作“大芸”,有“沙漠人参”之称,主产于新疆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属于很经典的药材。肉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历史上是西域各国进贡朝廷的珍品,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