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火眼金心
——-重读《家有盲女》有感
文/教师作家沈志強
去年十月,我第一次读到资深记者袁德礼先生自己执笔的《家有盲女》时,便对袁先生父女起了同情和崇敬之情。近日,再次重读,便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有感的感叹。笔者所以立题为“全是火眼金心”,是因为笔者认为袁德礼先生全家人不仅都有火眼金睛,而且都还有一颗金子般纯洁高贵的心,所以写成“火眼金心”了。

(上海老教师作家沈志强与老报人袁德礼在交流创作近况)
说起与袁德礼先生的相识,其实早就从上海作家朱超群先生那里得知。因为我自己一生从教,为此读过袁先生不少的校园新闻报道和特写通讯,仰慕他的文章。去年九月在一次文学协会活动上,终于结识了袁先生本人,他乐观、风趣、幽默,还好开玩笑,一点也看不出他也经历过生活的艰难。互识后,才知道他有一个因病后的盲女,为此,更关心他盲女的情况。
重读袁先生的得奖作品《家有盲女》,不仅感到是一篇新闻特写中的典型文章,而且,更感到这篇文章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人生都有很好很深的启发和教育意义。虽然是十多年前的文章了,但我们读来仍似就像在昨天。

说它是一篇新闻特写的典型,是因为文章集中写盲女。文章开头就提出全文的中心句:“人生就是一场悲喜剧。”文章结尾又总结强调“人生就是一场悲喜剧”。又进一步加深议论“人有时虽是无奈的,却又是可大有作为的”,来结束全文。
全文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家有盲女” ,直接破题;第二部分小标题是“鼓励能使白痴变成天才”,全是集中介绍盲女靓靓的。重点介绍了突然降临的家有盲女怎么办?如何让盲女自识自主自信自强,最后成为平民式的天才——盲女作家。过程当然是曲折的,但叙述描写简练,笔墨不多,篇幅不长,可以称得上是新闻特写中的典范,也可以算是叙事散文,人物特写,而且,它富有思想和哲理,也可以算是哲理散文,反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

说它对我们读者的启发和教育,则更是多多的,所以笔者曾在群里发过这样的话:“重读《家有盲女》有感,有太多的教育意义。”那么,这里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到底指什么呢?
首先一点,就是文章开篇提出的如何对待人生?正如袁先生说的“人有时虽是无奈的,却又是可大有作为的”。袁先生还说:“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他是盛祸福的大容器,就看你将它变成什么。一切灾难总是由个体承担的,我必须要坦然地接受一切,而且要把一切看成美好的、善良的、命中注定的。”这个认识多深刻啊。这需要多高的认识水平,需要多广的胸襟,需要多强的坚定性,需要多重的责任感,需要经过多少的磨难,才能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并且作出一系列的正确决断啊!如何对待人生,永远是人类共同的话题,袁先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做出了先例。他面对现实,看清现实,不时作出正确的决断,为女儿治病,又培育女儿,才是正道。

在对待人生大命题前,父亲是这样,其实,更可貴的是,作为当事人的盲女自己才是主角,一个只有三岁多大的女孩子,要忍受双目摘除的痛苦和灾难,这是人生最大的考验啊。但孩子有强烈的求生欲和意愿,她又勇于面对一切,在失去双目后,又能勤奋努力地学习各项技艺。她终于取得了常人都难以取得的优异成就,成为“盲童作家”。更奇异的是,她本着勉励同龄的青少年的愿望,自愿到各处介绍交流,这要有多大的气魄、多强的毅力、多高的思想境界呀。她虽然失去双眼,但她却比人们看得更清更远,见解更深更高,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的高贵的金子般的心。其实,盲女的乐观坚强,跟父亲袁先生的识大体、乐观性格是分不开的。袁先生如今已七十挂零了,仍然有趣、幽默、好开玩笑呢,还是个“老顽童”呢。这一对父女,真的是一样的眼明心亮呢!

其次,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人们常遇到和关心的大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袁德礼先生用“鼓励”的办法,让盲女不因缺失双目而自卑。鼓励的结果,加上盲女自身的努力勤奋,终于让盲女成为“盲女作家”。父女俩坚信:“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当然,她也得到过许多大作家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但这也是在她的感人事迹的影响和感动下,大作家们主动的对她关注。而更重要的是,在有一家公司老总请盲女做企业形象代言人,拍电视广告宣传片,出场费答应支付50万元时,是家长袁先生夫妇一起一一拒绝了。这对盲女来说是最好的正面教育。正如袁先生在文章中说的“我以为,父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教育子女的成败”。在当时“一切向钱看”的热潮中,盲女父母能把住关,真是不容易,但这种教育正是成功的关键啊。在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袁先生夫妇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再次,是笔者在想,一个家庭是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是绝不能缺少母爱的。在《家有盲女》一文中,盲女的母亲,虽然着墨不多,但笔者反而感觉盲女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家有盲女》里对母亲的描写刻画是隐笔法的最好典型。文中第一次写母亲是在确认盲女必须双目摘除时,写道:“妻子顿时哭成了泪人,坐在轿车里一路哭回家中。”又说:“那夜,我与妻子辗转难眠。”这就是盲女的母亲,心头比女儿还痛苦的母亲。更明显的是,盲女哀求大喊的第一声,便是“妈妈救救我!”可见,母亲才是盲女真正的支撑点。

我们读者更要看到另一处:“女儿全盲后,我有两年病躺在床上。”大家可以想象,当袁先生本身病倒时,是谁在护理盲女,十多年来,是谁在陪伴盲女父女俩,还不是这个这么好的伟大的母亲吗?而且,如文中所说:“天下只有作父母的才心甘情愿地做子女的“终身奴隶”和“私人秘书”。”这里不是还是离不开盲女的母亲吗?盲女的母亲简直是用自己的一生在为盲女服务来想弥补女儿呢,这才是真正的母亲,是眼明心善的母亲。这是全文笔墨最少,却形象最鲜明的人物,是默默无闻的伟大母亲形象的典型。这恐怕也是作者袁先生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吧。而这真是意外的效果和成就。
重读一遍《家有盲女》,给我们这么多的感触和教育,真的感动于盲女一家人的火眼金睛和金子般的纯净高贵的心。
2022.3.26
【作者简介】沈志强,曾用笔名吴达,上海嘉定安亭人。1943年生,已是奔八的人了。一生从事中小学教学,爱好数学,教的却是高中语文,是历史开了个玩笑。曾编写过《安亭志》,地方报上、上海浙江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与人合编过书。现任《西桥东亭》杂志编委,嘉定文学协会副会长。但愿能为家乡留下一点文墨痕跡。
他用质朴的心守护生命成长
—访“完美杯”全国征文比赛特等奖获得者袁德礼
文/文学报记者傅小平
一个用手指“摸”出了生命奇迹的盲女,一个含辛茹苦抚养女儿成长的父亲。《家有盲女》讲述的是这对父女之间真实感人的故事。近日在本报和中国完美日用品公司联合举办的“完美杯”征文比赛中,上海作者袁德礼的这篇散文以其真实、质朴的叙述,在5.8万多篇征文来搞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特等奖。
以袁靓为原型的电影即将开拍
著名作家袁德礼的女儿袁靓的传奇故事前些年被世人传颂:3岁就被摘掉两个眼球的袁靓,生活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世界里已经14年。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与她的父母和老师共同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可以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作文和童话作品多次获大奖,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少年报》小记者。令人赞叹的是,2000年3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袁靓童话集》,金炳华、冯英子、叶辛、蒋子龙等多位著名作家和政府要员为此书题词。书的序言中写道:“现有资料表明,在袁靓出书之前,莫说在中国,就是在全球也没有12岁盲童写书出书的事。袁靓这位盲童,硬是用顽强的毅力‘摸’出了人间奇迹。”最近,她又出了三本书《一个盲童作家的内心独白》、《袁靓“瞎”聊集》、《她用盲笔寻找光明》。近期由她主 演,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与上海韩纳文学传播公司合作制作的儿童电影《太阳》,将于9月1日在上海、临海等正式开拍。
在采访袁德礼老师的过程中,他一再“申明”:女儿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她自己的勤奋刻苦,他所做的只是领她“上路”罢了。当记者提到这次获奖时,袁德礼连称“没想到”同时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女儿总是笑话我这一辈子都没拿过什么大奖,她是得奖专业户,这下我有特等奖垫底,总算可以扬眉吐气了。当然,女儿才是我这辈子获得的最高奖。”
(盲女作家袁靚和她父亲袁德礼出席电影《太阳》开机新闻发布会。)
学会与生活的不完美共处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写过几年少儿作品,出过几本小册子。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等我成家有了孩子,定将他(她)培养成一个出人头地、对社会有用的人。”袁德礼说,当时听人聊起自家盲孩子的种种事情,他通常只是听听而已。他万万没想到,残酷的现实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直到如今,袁德礼还经常追忆起14年前的正月初六。“那时,3岁袁靓继左眼患视网膜母细胞瘤摘除眼球后,右眼又发生了严重病变,越来越看不见东西。我抱着她到五官科医院检查,得知右眼非摘除不可,否则性命难保。我曾一度产生放弃帮她治疗的邪念。我在想,花十几万治不好她的眼睛,有点划不来。许多人肯定会说我心太狠。有一天女儿的眼睛疼得实在太厉害,大喊‘妈妈救救我!我不想死!!我要活下去!!!’这一声直叫得我肝肠寸断,我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两行热泪淌在她的脸上。”
“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它是盛祸福的大容器,就看你将它变成什么。一切灾难与不幸总是由个体承担的,我必须要坦然地接受这一切,而且要把一切看成美好的、善良的、命中注定的。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我的心态总算一天天好起来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袁德礼说,女儿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人的理解:“我们终究有能力学会与人性的不完美共处,与人生的不理想妥协,在踏踏实实的生活中活出精彩的人生。”袁德礼说。
甘做“终身奴隶”和“私人秘书”
在袁靓的眼里,做记者的老爸是个幽默大师,待人很宽容,也是自己的好朋友。“这些年,我与爸爸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甘苦寸心知。我深感,爸爸那颗滚烫赤诚的心,永远会温暖着我勇往直前。”她在散文《我与爸爸》一文中这样写道。
袁德礼饶有兴趣地说起袁靓第一次写作经历。袁靓小学三年级时,给他读了她自己“写”的一篇作文,他明知女儿读的是一道作文练习题,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赞美和肯定。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父母的鼓励和信任该有多么重要。他说:“鼓励能使白痴变成天才。”他也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私人秘书”,每次女儿艰难地拿起盲笔写下文章,总是读给他听,再由他记录整理。女儿的写作热情也鼓舞了他,只要有时间,他就给袁靓读一些文学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世界童话名著选》等,并给她讲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1998年6月,袁靓的第一篇童话作品《没有胡子的翘翘》发表在《少年日报》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少年文艺》、《儿童时代》、《中国校园文学》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杂志都有袁靓的各类作品发表。
袁德礼告诉记者,特殊的女儿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独特思维方式,于是他因势利导,并每年带她旅游见世面,让女儿在黑暗世界里感知现实生活,从而写出鲜活的文章。现在,袁靓外出演讲,不要稿子可以声情并茂地讲两个钟头,问答自如。文章写得好,英语口语水平一流普通话讲得特溜,歌儿唱得挺美,又熟练掌握了电脑技术。袁德礼为女儿取得的成绩倍感自豪。他说,天下只有做父母的才心甘情愿地做子女的“终身奴隶”和“私人秘书”。

(盲童作家袁靚在触摸孙悟空铜像。)
鼓励女儿做一个面对现实的人
袁靓“出名”后,海内外上千家报刊、上百家电视台、电台滚动报道了她的事迹,央视、东视、安徽、云南卫视替她录制专题节目,《扬子晚报》、《西安晚报》、《少年文学周报》等十多家报刊为她开辟了专栏文章,吸引各地家长与学生的广泛的关注,收到各地九万多封来信。好几家出版社也约袁德礼写本如何成功教育盲女的书,各大报刊约他写点介绍盲女袁靓的文字。但都被袁德礼先生谢绝了。他不想让女儿卷入商业味太浓的炒作之中。
回想起袁靓的求学历程,他说,“我的教女之道,就是属于任其自由发挥,顺其发展的方式,采取‘懒惰’教育,从不施加压力。我常对她说:‘靓靓,学会独立、学会做人、分清善恶、道德高尚是第一位的。在学习上,你还是尽力而行,能考到70分,我就满意了。’”
在袁德礼看来,世界上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老师、校长。他总是鼓励孩子要讲诚信、宽容待人。袁德礼说袁靓以自己的努力取得现在的成绩,他很感欣慰,同时又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将一如既往以自己质朴的心灵守护女儿健康成长。

(贤妻王裕志为照顾好女儿袁靚,将一头长发剪掉。图为长发剪掉前的留影。)
不幸和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昨天上午“我心目中的完美”全国征文比赛颁奖大会在上海云峰大剧院隆重举办,评委会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对《家有盲女》进行了点评,并邀请著名演员梁波罗深情地朗诵了这篇杰作。整个剧场鸦雀无声。
看到这场面,使记者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袁德礼在解放日报朝花版上发过的一首小诗——《生活之路》“奔波在人生的路上/途中有弯曲也有平坦/有人幸运地一帆风顺/有人则面临逆境的挑战。我想幸运未必是好事/假如只满足于富有的吃穿/就象平静的死水泛不起光波/多情的柔风使你昏昏欲眠/遭遇不幸未必是坏事/智勇和苦难往往相依相伴/为何钢刀能削铁如泥?只因它几经淬火,千锤百炼。不幸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就看你一路冲刺有没有韧性/假如浑浑然行走在人生之路/永远也登不上成功的高峰。”
袁德礼必将在痛苦和欢乐中度过余生。记者深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必定能写出更多、更优美的传世散文经典……

( 图为盲童作家袁靚到云南卫视《人生》栏目作专题节目时做的海报。主持人张倩。)
(新闻晚报记者 陈焕联 摄)
(原载2005年8月25日《文学报》)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